秋夜赋(散文)
夏去秋来,景色怡人,秋染九天色,夜雨泼平川。晚来多少花落,枝折惜香残。飒爽西风吹倦,旖旎金阳照软,何处拨丝弦。只见上弦月,遥挂树梢间。小舢舨,穿水巷,荡漪涟。
笛歌远去,莲叶深处戏姣颜。轻袖蝇头书卷。少却乌丝双绾。白鬓染霜边。感慨光阴箭,尘世渺如烟。
归来数日,每夜思来,我依旧感谢在灵谷峰闲居静思的短暂时光,对于我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前的世界万物和之后的众生将决然不同!感谢灵谷峰景区同仁,也感谢文友诗友的良苦用心!
此小赋的意义在于“人间即天堂”理念的应用。这在现实世界是没有过的,即使文学作品中,也是不曾有过的。
自古以来的文人就是举杯邀明月,一醉就上天,内心中认定天上才是天堂。其实不然。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天堂,世间万物都彼此感动着,幸福共生着。
迄今,宇宙中依然没有这样的乐园,不是吗?而我也是第一次把思绪落在地上,在秋天不写悲伤而写生机。在异乡不写思乡,而是故乡他乡同。不再强调人之情感,而以自然万物为主体。
中华文学语言如此美!尤其诗词赋!如体武帝之秋风,如闻文忠公之秋声。而随着时空的转换,逐渐发现古人作品的局限性,以不同的生命体产生不同的体验,正是我们对历史语言、文学题材学习继承的发展所在,也是我们所需要进步的地方,如此,它才会愈来愈有生命力!
秋深夜深,意苟相许,了无倦意,此记!
夜宿山中,如入逍遥之境,居邻蛙声蝉鸣,感而作。
是夜立秋,今朝无月,身在灵谷峰景区民宿区,本心有挂念,惴惴终朝。越群山而入龙眼坑,见峰峦峻秀,直刺穹苍,连绵之势不绝,接天之意更甚,似有天籁之音不绝于耳,循循而入。天色清明,烟色氤氲,云不知所敛,染苍山于青黄,游逸色于其上。
入夜,绕湖而行,前有手拿电筒的文友,后有绕膝流萤。四下峰峦如聚,星空层次分明,月虽无色,天实有情,不肯晦容蒙面,可辨肤色,可见眉动,无秋之肃杀之气,颓然之状。有嘉木成群,葱茏向天而生,虽夜色朦艟,有争茂之相,无零落颓丧之感。众人争呼:“东南有星亮如明镜,是何星也?长庚也?非也!乃人间升而为星也。噫吁嚱,谁人也?
有湖如镜,垂映星空,天地不分,互相融与。环顾四围,了无人声,声在枝头,声在塘底,声在天际。蝉鸣与蛙声相应和,天人与众我相沟通,言草木之秋事,宇宙之玄奥。有天外之声传来:“使君,何为天堂?”答曰:“人间也。”人间可观风动云飞,可闻木长虫鸣,可嗅百草之味,可尝秋后之鱼,可感时空移易,人间难得。闻言,星外悄然。
此间有奇人,善识人断物,不差分毫,有清泉汩汩,其状如晶,清冽如冰,食之甘也,回之甘也。童子曰:“先生指划此间,便知何处是井眼,山人下挖数十米,水柱喷涌,泉源不断,真奇人也。我众人皆俯身试水,天地灵气充于肺腑,直入就下,身与物接。何事劳于形,举重不肯放也;何物忧其心,举高不肯下也。力能及者碌碌也;不能及者戚戚也。执有之意,无冇之智,故时序一变,凄凉也。
人言,人为万物之灵长,非也。山中野花,观其不显,闻其不香。然蜂蝶戏于其间,至乐也;蚁穴诸子,手拉肩扛,安身立命于大千,至善也;星斗灿烂,星河无边,众生渺远于其下,至大也。人言光明与黑暗者,非白昼之分,无高下之别,光明处为星,黢黑处为心,不可见也,然,若执意与草木争荣,戕伐天地之灵物,则必遗恨于秋声,再无人间逍遥之境。
文友诗友酣眠,蝉鸣枝上,忽见蜻蜓于衣物间蛰伏,蹑手放飞,复归于天地,归根复命,卧听蛩声。其声似北似南,他乡吾乡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