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夜话一一"真武庙"之说种种
中夜醒来,睡不着了。
于是去翻群里聊天记录。喝,这一翻,翻出许多了不得的东西。
第一,余本夫老兄说真武庙曾有名叫"周里庙",说老人还留下了一句话,叫"周里庙取水,和尚为了吃嘴"。
第二,辅民兄又说周里庙又有周里城之名,其庙下坡畔有多处灰坑遗址,发现的陶片,和紧临的侯家村遗址明显不同。并且说老人们留下了两句民谣:
先有人头山,后有狗家滩;
先有刘家桥,后有黄甫川。
于是又想起亚贵兄曾经写的《古堡》,说真武庙之北又有费家堡,堡南边有沟,叫费家沟。村人传为古咸宁县城。
记得龚家村亦有堡子,村人传龚姓唐时来自上海宝山。
这些信息搅裹在一起,更睡不着了。
索性不睡了,力图理出奌头绪。
下边谈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谈周里城名字之来历。真武庙占地十八亩,原有宽大城墙。一亩666·67平方米,18亩合一万两千多平方米,开方后城墙边长有110米左右,总长近500米,大约一里,这应该就是真武庙所在小城又叫周里城的原因。庙以城名,所以真武庙又叫周里庙。
其次,周里城同费家堡的关系。
牛志记载,县西南四十里八里原上有宝峰寺堡。牛志成于民国时,时费家堡已废,故不入县志。且费家堡位于真武庙之北高台之上。按此二据,费家堡早于周里城。
此费姓后迁往他处,故今只留其名。
第三,关于费家堡曾为咸宁县城一说,纯属讹传。咸宁县前为万年县,属长安县之一部,其县府向来同长安城有关,绝无可能成为咸宁县城之可能。
费家堡若为县城,当驻山北县府。山北县,十六国后秦时(384年~417年)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境以及蓝田西境。以在终南山之北得名。北魏属京兆郡。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存世二百年左右。县治在引镇附近。费家堡离此不远,有驻县府可能。不过,今岔道口附近,原有城隍庙。古之制,村供土地,城拜城隍。因此,原山北县府应在此地附近。如果费家堡曾为山北县治,则应为临时性的。
第四,"先有人头山,后有狗家滩"何解? 人头山在扯袍峪所出之处,山顶有石类人头,故名人头山。狗家滩出于狗枷川,狗枷川出于先秦时库峪河东白鹿原上狗家堡之记载。库峪河流域为史前人类居住之地,多处发现其遗址。上面民谣其实反映了该流域人类迁移路线,从高到低的遥远记忆。
第五,"先有刘家桥,后有黄甫川"何解?
黄甫川之名,来自"黄甫里"。黄甫里之设置,在隆庆《蓝田县志》即有记载。其设置应早于隆庆年间,不晚于明初。
"黄甫里"之名。出自黄和甫二姓。如同汤峪之"翟马里"与焦岱之"焦吴里"。今皇甫川黄姓犹存,刘家桥和侯家就有,出于魏寨老凹沟。甫姓不知他往,但山西大槐树庄迁出姓氏中有"甫"姓。
皇甫川诸姓。今可断定,出于明之移民。皇甫川为古嘉川之上游。古之移民一般先北而南,黄姓亦是如此。
"先有刘家桥,后有黄甫里",是说刘家桥最早居民,为黄甫二姓,其来川时间早于刘姓。里治之设,于今刘家桥一带,故以黄甫二姓为名。其办公地奌,可能就是费家堡一带。
第六,龚姓之来历。龚姓自传唐时自上海宝山一带迁来。亦不确。宝山县设于清雍正年间,唐时何以有"宝山县"?
不维宝山县晚,即使上海县,也设于元至正年间。
龚姓应为明清移民。
最后,金元时八里原上是否有真武庙?
有网文有这个观奌,且说出于《类编长安态》,见下图。
但原始记载并非如此,此为《类编长安志》原文。
此书于元代至元年间编成,若八里原上真武庙出于金元之前,应有记载!因此,真武庙出现晚于金元。
总结全文:真武庙一带,当于明初或更早即有城堡,曾为治所。后明代又因真武信仰,又建真武庙。真武庙之正式成规制,当于明嘉靖年间,见我之平台早已发表之《宝峰三寺探秘——兼论柿园子史家寨小寺村变迁》一文,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