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土龙泉梦萦魂绕
黄文庆
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又一些零散的日子,细读了这些诗。读完了,还不知道诗稿的主人是谁。感觉如对群山,有些逶迤,有些磅礴。可我转念一想,读诗,这样是最好的,知道太多,思维和感受就会被诗之外的因素所左右,诗人和读诗人就不纯粹了,所产生的感受就掺杂了太多非诗的东西,所加的评论就可能有了太多的杂质。
这是诗人王芳闻老师嘱咐我作个序的,基于上面的想法,我也没有向王老师细问诗人其他的一切,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诗,这多好。
平心而论,读这些诗,我是渐入佳境的,随着深入地再读,发现这些诗的确不错,再读再读,觉得隐藏其中的闪电越来越多,诗人写诗的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视野深远,在这些诗句里运用了很高级的技巧,它们一直在撩拨着我的情绪,给了我广阔的理性的浸润。
据我的经验,这样渐入佳境的诗才更耐读,才隽永,更值得收藏了反复地读。
具体说来,这些诗有下面一些特点:
诗人对龙泉有着深沉的敬畏和厚实的感情。对一片土地的感情首先表现在对其不由自主的美化、圣化上,也表现在对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上。我们阅世读文,总有一些离我们很远,怎么也和我们有着隔膜和距离,而有些却天涯咫尺,亲切无比。诗人一提起龙泉,就有了激情,就开始了无限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和龙泉的一切是接通的,龙泉的和诗人的灵性浑然一体。诗人主动认领亲情,以为她是孕生自己祖祖辈辈和需要一生报答的母土,道出这片土地对自己的滋育和福报之恩。
诗人在《龙泉五月》里写道,“下坡时,我被一串串鸟鸣邀至樱桃园/那满枝晶莹的绿玛瑙/快将要吸足太阳的光芒/闪着血红的光泽”,龙泉圣土是多么具有神性,她和皇天后土浑然一体,万物亲切,血脉相连,那么美好。诗人在故土仿佛成了一个天真的孩子,“一些人乘着飞船,从/云彩中飞过/证明自己曾有过翅膀/曾在生活中飞翔过”,这是多么幸福的想象和萦绕。
在《亲近一棵树》《千年柳叶茶树,活成了神》中,诗人分别写道,“伤痕斑斑的树身/又倔强的挣扎出了簇簇新叶/企图揽住每一片过往的祥云/在五月的清晨摇曳翠绿/福泽这片龙源”,“很难想象,住在天井壕一圈土窑洞里/乡亲们是怎样膜拜一棵老茶树/用辘轳井吊上一桶淸泉水/泡一杯酽酽的柳叶茶/回味七百年的烟火岁月”。诗人被龙泉的老树所触发,物我合一,物我两忘,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和故土的根脉连系。
“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都要萃取生命/等待,季节一声令下/追着风雨,走向成熟和丰盈”,是诗人在《立夏,一群树在雨中游走》的句子。故土是自己一生安身立命之地,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发生和归入这片土地,这是多么深远的缘分。
“一滴雨撩得我想入非非/那就用麦花瓶装一滴回去/浇在终南山的菊花上/酿一杯菊花词/与陶令对饮”,《在一滴雨里看见谷神》里,诗人写龙泉的一滴值千金,一滴通古今。
“跟着小羊羔/跑到苜蓿地/躺在紫浪里打个滚/让身体长成大地的花朵”,《多想,风筝牵着我回到村庄》,诗人何尝不是一只欢快的小羊羔,在故土撒欢。
对过往岁月事件的深情眷恋和反顾。一个人真正爱一个地方,不是爱得很薄、很浅,而往往有其时空纵深,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有其远度,爱,是一种漫长的认知和经历。诗人对龙泉的爱就是如此,
“一座苍老的古屋/藏着木杈,犁铧,纺车,马灯…/和农耕文明所有的基因”,《龙泉山庄》不是平面地写,而是横着写它的诸物,纵着追溯它遥深的血脉,用隐喻深入到它的本质里去了。
“有的云是从池阳宫赶来的/有的是从嵯峨山赶来的/有的是从郑国渠赶来的/有的是携着槐林的花香蜜意赶来的//有些是秦时追月的彩云/有些是汉时大风歌卷起的云/有些是唐时诗仙指尖放飞的云”,在《在龙泉,遇见最美的云》里,诗人给仰望着的即时的云朵赋予了其历史性、岁月性、人文性,读之意味深长。
“麦田,都向老碗聚集/天空的云朵也来集合/星子纷纷跳入碗中/印着青花瓷的大老碗/像地球母亲举起的钵盆//哲人说:大老碗/托起的是乾坤/老子说:大老碗/盛的是天道/诗人说:大老碗里盛的是人间烟火/乡亲们说:老碗里盛的是龙泉人祖祖辈辈的梦想”,诗人在《大老碗》里发散思维,把一只大老碗放在历史长河、岁月演变里去写,人生和时代的沧桑感都写出来了,而且嵌入深刻的哲学的思考和时光感悟。
这些诗篇是诗人与龙泉风物的精神往来和对话。诗人本来就是通灵的,他所感受到的往往不只是它物质的部分,更多是它神性的部分。在诗人心目中,龙泉风物都有灵魂,都吞吐着灵魂,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诗人的《聆听槐语》里有这样的句子,“今夜,泉声安歇/星星未眠/枕卧龙泉山/淋一场五月雪”。泉声和星星,都故意静谧,把龙泉山让给茫茫雪白的槐花。物也有德,物也有让,让人感动。
“龙泉沟里/汨汨清泉,浸润百草/金银花香气透骨/给人的灵魂点一盏灯//我能否找到一茎光/住进去/也成为一棵植物,为/大地举一盏灯”,《植物,都是大地的一盏灯》里也有一样谦让的句子,天人合一,万物同德,多么和谐。
“佛耳寺/锁在西山的乡土上//乡亲们相信:神/云游四方去了/只把耳朵,挂在/占据塬顶的一圈半截子土墙上/护佑这一方旱塬//他们相信那蓬蓬草,野蒿子里会有神的祷告/否则,那朵小黄花焰焰的/怎么会像跪拜过的铜灯//心中的神没走/春风会年年送来花朵,点亮日子/羊的脚印也会长出羊脚草/高高地爬上豁口土墙/望向人世苍生,满眼的明光”,《佛耳寺》句句都把真境和幻境含混在一起,万物相互敬重、体贴,构成互文。
“清晨,一声鸟鸣/啄开了天际线”,《竹林鸟鸣》里的一句,就读得人惊心动魄。
“野蔷薇/在丰乐塬/布下盛大的道场/山径上黄花滟滟/繁星的眼簇簇张望”,《野蔷薇》里花儿,难道不是净世的经书;所在之地,难道不是照亮人心的道场!
“紫藤花垂下一串串风铃/摇曳着四月的风情/蚂蚁拾零着花朵//四月,是一些花朵回家的日子/就像祖先的姓氏埋入黄土/亦是一些花朵上路的日子/就像蝴蝶重新集结出发/我被杂花迷离的四月蛊惑/措置在四季之外的季节”,《紫藤花园秘语》给了诗人醒耳沐心的秘语,人啊,灿烂之后埋入和措置,除此之外,吾谁与归?
“地黄花/你是石头喊出的火苗/一簇簇蓬勃在悬崖//地黄花/您是大地放飞的蝴蝶/翅翼上载着霞光的童话//地黄花/你是童年的“罐罐蜜”/粉色酒杯里盛满了甜丝丝的蜜浆//地黄花/你是我的“婆婆奶”/小喇叭里盛满了浓重的乡愁”,《地黄花》翻译着地黄花传,道尽了她种种的美,把她的隐秘尽数描述出来了。
“太阳遗失的一个个儿子/或流星飞溅的一个个笑容”,《蒲公英》写出了蒲公英是太阳的后裔,是流星最美地落户到一个新的住址。
“我举着水烛,照读/《诗经》每一个字都水气淋淋/散发着蒲草芝兰的香气/听见周公弹奏匾钟的雅乐//水烛,您在/诗经里供奉了三千年/点亮了历史的长夜”,《水烛》写出了水烛的古老、遥远,写出了她穿越文化旅程而来的神性。
“初秋,百日菊/在龙泉山坡笑得/姹紫嫣红/前仰后合//夕阳,枕在嵯峨山巅、像是一枚唐印/为逸骊奇崛的十八座唐陵衿封/遥望着山下的汉宫/不知前尘兴衰,在一阙《秋风词》里尽抒心情”,《谁把菊花惹笑了》则写出了菊花的典雅、龙睛之美。读到唐印、衿封等词,谁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惊,感叹用词、用相的古意精妙。
诗人在其诗篇里写了太多的地名、风物名,龙泉、老虎鼻梁、嵯峨山、西庙坡、耳朵寺池阳宫、郑国渠、丰乐塬、甘泉宫……红蝉藤、皂角、夜来香、金子牙、勺叶杏、蜀葵、唐菖蒲、马齿苋、羊角草、酸枣刺、羊脚草、打碗碗花、水烛……该有多深的情,才能记住他们啊!
对自身深渊的无限挖掘和追问。诗人面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永远都在借格物作扪心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每个诗人都是在这种扪问里写出第一行诗和写完最后一行诗的。诗人写诗,是为人,也是为己,终极意义还是为己。这就是诗人的上下求索——在天上的神镜里比照自己是谁,在人间的人镜里比照自己是谁,在地狱的鬼镜里比照自己是谁。
“仲夏,清峪河的喧哗/被夜风带走了/汩汩的流水进入梦乡//我是岸边的一株萱草/看一柄北斗/怎样一勺一勺舀起清波/丰满汉时的十里长河”,《清峪河》写自己是天地万物之一,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活得高洁豪迈、自由傲岸。
“回来!回来!”/风喊着回来/鸟儿喊着回来/门前的喇叭花喊着回来/破旧的柴门半掩半开/我知道那是一条通往子宫之门,”《西庙坡》里所写,人脱胎于圣洁的母亲子宫,在尘世经历百般玷染、万般扭屈,得一次次到神庙里回孕再生,沐浴洗礼。没有神的再塑,人就可能是猥琐的、肮脏的、昏聩的。
“野兔子惊煌的张望着/它不知道/绿风过处,所有的/植物和它自己将打开身体/让光线贮满灵魂//我的目光,被卡在一串早熟的绿葡萄上/我能看到光芒,正在迅速的进入它的身体/一丝丝金色浮现/令我陶醉在它的酒香里”,在《葡萄园》里,我悟到,人何尝不是一粒葡萄,要被阳光照射,要贮满灵魂,如此才有金色和酒香。
“你,屹立山原/天边的一抹红/把山原上的一切都/隐匿在神光里”,《皈依》所说的皈依,是万物的功课和归属。神无处不在,道场无处不在,谁也是能例外地不作皈依。
诗里有齐物思想情怀的深切流露。文学是人学,世间万物,都得用人心用感受,才有意义;世间形形色色的人之遭遇,都得比照自己的处境,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评判,才能推演出最有哲学意义的结论。诗人写什么,都是在写人,都涉及到诗人自身。
“那条上山的路/有它20年前踩下的蹄印/陪着主人一趟趟的拉着石头上山,拉着工具下山/蹄子踩出的火星溅到天上//一匹马,在没有路的五沟七梁/和乡亲们踏出了一条条路/脊梁累弯了,筋骨累瘦了/用一生完成了它的使命/瞬间被岁月风干收藏”,《老马》如同臧克家的《老马》,写劳苦大众,写受苦人,也是辛苦的自况。让人同情、悲悯,又特别心疼、敬重。
“我抱着它的头/像亲近一位开拓荒山的乡亲/依然感受到它温热的鼻息/靠着它,就像靠着有多少星子还记着西域的胡榴/被凿空使者带往汉苑/为一个城市戴上花冠”,明《咏石榴》,暗写具有开拓、凿空精神的先驱者,张扬其质朴卓砺的人格。
“云朵低垂,牵着/羊往坡上爬/羊眼草,瞪着蓝花花眼/扯住羊的目光/带走自己的花瓣//残存的佛耳/只剩些残砖断瓦/昏聩的记忆/还有瓦当上风干的苔藓/和一些枯干的树桩//我抬头数天上的云朵/少了一朵/一定是掉进了羊群里/谁说的/羊和云朵是近亲戚/羊想云彩云想羊”,《西庙山》羊和云相互混淆,具有且真且幻的含混美。实际上,诗人写俗世和天上的辩证关系。
“植物的眼晴,比猫头鹰还亮/不仅能看到白天,还能穿透厚厚的黑暗/担心生命被时光咔嚓剪断/没日没夜的行走/总能找到生命的希望之光和出口//读懂了植物的眼神,也就参透了天地玄机/我希望能借一双植物的慧眼,隐蔽而纯净/仰望浩澣的星空”,《植物,都有一双慧眼》写得诡异,写出了植物的灵长性,也写了人安静的植物性。
“夏夜,思念堆雪/把自己站成一株蓝玫瑰”,《蓝玫瑰》里出语惊人,唯美安静,人和物相互镜照。
“一截断土墙上/两只花喜鹊蹲在上边用叫声呼唤着我/我把它当作儿时的闺蜜”,《天井岸》里的句子多么温暖,喜鹊听了也会发 微笑。
“布谷鸟,在老虎鼻梁一声声叫着/催天井岸的麦子早熟/令樱桃有一种紧迫感/先于麦子熟了”,《樱桃的智慧》多有爱心,多有紧迫感。特别是第一句,神之又神。
“一位少妇走在山道上/提着一篮子太阳回家”,《油菜花,留给夜的灯盏》这不是一位神女吗?诗人的神来之笔太多了。
读完整个诗稿,我又闭目感受了很久,诗稿里的灯盏、闪电、钻石、星辰太多了。虽然多,却不迷离、杂乱,而有安静的古典美。
我想起台岛老一代的那些诗人,像商禽、郑愁予他们。
一个人懂得深爱的人,要把自己锁定在某片土地,某些文字里,这位诗人就是如此,永恒地成为龙泉的赤子。
补记:值得赘述的是,我把这个序写好后,发给王芳闻老师,竟然把她逗乐了。她说:“辛苦了!忘了告诉你,这些诗稿是我的。我交往20多年的一位朋友就在友泉山庄,去年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龙泉山庄15000亩荒山全绿化了,汉唐历史文化厚重。”
天哪,幸亏我还是有一定鉴赏力的,没有发现这些诗稿有什么不足,也证明我对这些诗的认知是中肯的,对它们的评说没有溢美和奉称之嫌。
2024年5月14日于佛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