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婆婆的温暖光芒
作者:朱光文
在时光的角落里,住着一位特别的老婆婆。
她,年逾六十,头上封着黑色的油纸口袋,脸上戴着双层黑色口罩,只露出那一双黑漆漆却透着平静的眼睛。她手提黑色口袋和半米长的夹子,在小区的垃圾箱间缓缓穿梭,找寻那些尚有价值的垃圾。那动作不急不缓,眼神如古井无波,遇见熟悉的人,也会轻轻打上一声招呼。装满一袋子就带走,偶尔在外面也能看到她寻觅废品的身影。
夏日的一个早晨,我与她不期而遇。她没戴口罩,面色黝黑且布满褶皱,却难掩那份慈祥。眉眼间是淡然,仿佛与儿时那慈祥的邻家阿姨重叠。在这忙碌而陌生的城市,钢筋水泥筑起了一道道规矩的围墙,人们都戴着面具生活,鲜少有儿时农家那般毫无隔阂的熟络,甚至连谁家吃什么饭都不知晓。
我本是个好奇之人,多年写作养成的探究习惯让我对她充满了好奇。见得多了,便觉她定是有故事的人。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我与她攀谈起来。原来,她的老家在山后文星镇大安村,那是大山深处。老伴早年离世,唯一的女儿嫁到山前的竹城华联小区,她也随之而来。起初日子艰难,她不习惯城里生活,更不愿与女儿同住,独自租了间小屋度日。她还有个儿子,考上了一所 211 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天下午,因太过高兴邀约同学到大安水库洗澡,不慎溺水而亡,她悲痛欲绝,老伴也承受不住打击撒手人寰。她带着女儿艰难前行,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一本院校,毕业后又和男友一起公考到本县工作。女儿如今是大竹县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女婿是大竹县童家镇的副科级干部。她起初帮女儿看孩子,孩子长大她便一人留守。在这陌生之地,她举目无亲,心中始终沉浸在丧子的无尽悲痛中,日渐郁郁寡欢,悲观失望。头发全白,还大把大把脱落,厌食、失眠更是常伴左右,疫情三年她几近崩溃。后来女儿和外孙苦苦相劝,她才渐渐振作。闲来无事,她便捡些废品卖点钱贴补家用。彼时条件已好转,女儿和女婿多次劝她别再捡废品,她却总是偷偷进行,时间久了也就默许了她的举动。让我震惊的是,她竟将卖废品的钱全部捐献出去,主要捐给那些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她说自己能体会那份痛苦,希望那些老人不再受贫穷之苦。她还捡到过现金和贵重首饰,都悉数交给失主或公安机关。捡拾废品和捐助,让她从悲观失望中走出,能为社会做贡献和善举,使她变得淡定而慈祥。
她忘情地说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多年未说的话一下子倾泻而出。我静静倾听,宛如置身于一个别样的世界。夕阳西下,晚烧云火红火红地挂在西天,那般震撼,那般动情。那一刻,我恍惚起来,尘世那些琐碎之事变得如此渺小,人性在此刻熠熠生辉。我愈发觉得她的形象无比高大。
这位拾荒婆婆,用她的坚韧、善良和无私,在这喧嚣的世间绽放出一抹独特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她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们心间。
【作者简介】
朱光文,四川大竹人,中学高级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诚实谦虚,热爱文学、音乐。近年来,自娱自乐写了多首诗歌、多篇散文,三篇小说,累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写作欲望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