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河南的烩面 ——老家河南之行之六
文/刘玉伟
我的老爸老妈都是河南人,我从小又生长在西安市区里河南人最集中的东四路中段,我们住的仁义巷(后来改成卫东巷)百分之八十都是河南人。我在东四路城墙根下的43中学上初中时,全班五十多名同学中,仅有一名陕西人,绝大多数都是河南人。因此,那时候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回到家里,听到的都是河南话,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吃得也都是河南人喜欢吃的饭菜。因此,我从小到大还是对老家河南的味道情有独钟。我平时最喜欢吃面食,像糊涂面、涝面条、葱花油饼,饺子、包子,还有糊辣汤等等。
我们十个好友前一段跟吴玲在河南三日游,十个人里六个都是河南人,其他几个有陕西的、山西的和山东的,因为都是北方人,又长期工作生活在陕西,在吃的上面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差别都不太大。河南和陕西又是近邻,我们第一天中午一到洛阳的白马寺,就在景区的小吃摊上吃起了河南人做的凉皮,味道和陕西人做的凉皮有一点差距,但酸辣香味一样很可口,尤其是那招呼我们的河南口音,更让我们感到亲切入耳。河南人很实在,因为提前就知道中午没有饭,大家都带了点吃的东西,所以,我们两个人要上一碗凉皮就够吃了。
我们在河南三日游,两个晚上都住在焦作市修武县的紫金酒店,马路对面沿街都是饭店,有糊辣汤、烩面、米饭炒菜等等。我们第一天晚上在酒店放好行李后,就纷纷来到对面的饭店里,有人吃糊辣汤和烙饼,有人吃烩面和油泼面,我们老两口吃得就是烩面。我以前听说过河南烩面,但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也是我第一次吃河南烩面。开始觉得烩面应该和陕西的烩菜差不多,饭店老板端上来后才知道烩面和陕西的扯面差不多,曲别在于陕西的扯面煮熟后不是油泼就是干拌,河南的烩面是将煮熟的面捞出,放入准备好的汤底中。汤底是用羊肉或牛肉炖好的,汤底是烩面的精华,里面再放一点海带丝、豆腐皮丝、粉条、香菜、葱花等,再加上适量的盐和味精。当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河南烩面端上桌后,羊肉的香扑面而来,面条的劲道爽滑,那入口即化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一个单位的好伙计老侯喜欢吃糊辣汤,他一连吃了两碗。他老伴对我说,老侯就喜欢这口,他在西安也经常去吃河南人做的糊辣汤。我也喜欢吃河南的糊辣汤,比起西安回民做的肉丸糊辣汤来,河南人做的糊辣汤更实惠,也更适合老年人的口味。回民做的糊辣汤就像穆斯林兄弟一样粗犷豪放,碗里都是大块的土豆、花白、红白萝卜、木耳等菜,肉丸也是大大的,加上油泼辣子和香油,吃起来真的是又爽快又好吃。河南人的糊辣汤更细腻温柔,里面的菜品全部都是丝状,肉汤和淀粉的慢火熬炖,里面的所有食材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些牙齿都不太好的老年人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焦作市修武县的紫金酒店离白马寺、龙门石窟、焦作影视城、红旗渠,还有云台山景区都不太远,县城里的酒店比起洛阳市里的酒店能更便宜一点,因此,所有旅行社都会选择这样的酒店来招待客人。我们一家人2014年7月跟团去华东五市六日游,晚上在上海的外滩乘船游完黄浦江后,大巴车开了两三个小时,让我们住在了宝山区的酒店,第二天早上又开了两三个小时,把我们又拉回到外滩附近的南京路,就两个小时的游玩时间,我们连南京路都没有逛完,就急急忙忙地上了大巴车,去往另外一个景区。
我们几个前一天晚上没有吃糊辣汤的人,听老侯两口说糊辣汤好吃,第二天晚上都在那一家饭店要了一碗糊辣汤。有人在网上说,糊辣汤早已在河南特色小吃的江湖中响彻云霄,它的名声远扬,令无数食客心驰神往。那天晚上吃了一碗,果然名不虚传,要不是晚上不敢多吃,我真的还想再多吃一碗。
除了街边饭店的饭以外,我们两个中午在一起吃的团餐,虽说比不上宴席上的,但是,比起在有些地方吃得团餐来还是不错的。我是中国诗歌报的会员,在第七临屏创作室236期里,我在《老家的味道》一诗中就写到:“那天在河南老家旅游/已经不会说河南话/却对老家的美食情有独钟/一碗糊辣汤/酸甜苦辣融入其中/想到爸妈小时候的苦难/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多少父老乡亲饿死在黄河边/一碗烩面/香香甜甜沁入心脾/新中国成立的75年/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中原大地五谷丰登/中国粮仓名不虚传/也许是骨子里抹不去的遗传/老家的味道/又一次让我泪流满面/又一次让我幸福满满”
刘玉伟,2024年8月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