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在
——读《怀念父亲》有感
高全成
收到董振博朋友转来的秦萌青先生长达12727字的《怀念父亲》一文,我一口气接一口气地读了一遍,又一口气接一口气地读了一遍,再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反复读了几个特别感人的段落,才松了一口气,开始考虑写点什么、怎么写。
秦萌青先生《怀念父亲》的文章,内容具体、全面,情感真切、深挚,识见独到、高迈;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即使被秦萌青先生的文章感动得涕泪交流,也难以补充有关秦光祖大夫的鲜活内容,也难以达到秦萌青先生情感的深度,更难以企及秦萌青先生思想的高度。
思来想去:没有新的合适的写法,也不能耍赖不写,只好避重就轻,摘抄秦萌青先生文章的一些地方,然后尽己所能谈点愚见吧。
“父亲离开我们已25年了,但这25年里,父亲无时不和我们同在”,正如时光像长河之水滔滔向前、从未停留一样,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像电影镜头幕幕显现、永不消逝,“他的一言一行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一个谜底终于揭晓
俗语说,“吹棋拉大夫”。何意?弈棋者喜欢吹:什么“用卧槽不出门的奇招,将死某某高手”,什么“只靠一个过河小卒,长驱直入,一招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将死某某”。江湖郎中喜欢拉:什么“天南的老妇病入膏肓,一剂汤药,撬开牙关,灌将下去,立时回春”,什么“地北的男婴四肢抽搐,对准金穴,一针下去,男婴抽搐立止,立马蹦起来,立刻跑出去玩去了”。
而所有得过、见过秦大夫诊治的人,从未听过秦大夫一句吹嘘自己医术的话,从未听过秦大夫半句炫耀自己学历的话。美术琉璃厂的一位工友说,秦大夫“态度和蔼,永远没有多余的话”。比秦大夫高一辈、平辈、晚辈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秦大夫的学历情况,直至文革之初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揪出来,工人们不明白秦大夫“反动”在哪里,也不知晓是何样的“学术权威”。
秦萌青先生《怀念父亲》的文章揭开了谜底——在培基医院跟着钱培基先生学徒之时自学日语医学书以及曾与日本大夫同在一个医院共事。
为什么从1934年学徒起至1987年逝世止,长达53 年的时间里,少有人知道秦大夫学历的“底细”呢?
我想,主要是沾上了“日本”两个字。学徒三年后就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国人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一个普通的中国医生说自己的医学理论源于日本的医学书吗?谁有耐心听你讲,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日本反动的军国主义不是一回事!谁能分辩得清日本侵略者与日本人不是“一个人”!
自学日本医学书,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正在抗击着日寇的时候不能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更不能说。此时若自学俄语,就有可能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香饽饽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之后,谨慎而有定力的秦大夫才向亲人透露一点自学日语的情况;而对别人,任何时候都是讳莫如深的。
“学医的学徒,四年为满。起早贪黑、伺候东家、擦桌扫地、提水做饭都是份内的事。只许东家不用,不准本人不干……父亲天不亮就得起床,必须先把住所、候诊室、药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没有病人时,还得帮忙洗菜、洗衣服。父亲一年四季手总是干裂的。”
一般徒工每天完成这些杂活已经是精疲力尽了,还有可贾的余勇吗?没有!那,还读什么书啊?可是,少年时的秦光祖就“立志要当一名解除病人疾苦的医生”,就有不一般的志向,所以在“干完一天所有的活后”,竟然还有余勇而贾于深夜读书!而且,是“把自己的一点零用钱全用来买灯油照明”的。
谜中谜
要看日语书,就得懂日语,而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青年徒工是怎样过了日语关的呢?“师傅允许徒弟看他的书,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那么,问题来了:“允许”,是师傅一时高兴,还是经过一定考察后的决定呢(此中大有故事)?“允许”,只是打开了关口之门,之后的路程更长、更艰苦。漫说徒工能否持之以恒,而徒工是用什么妙法让师傅一直为自己敞开着阅读日本医学书之门的呢?徒工是如何向师傅请教所遇到的阅读难题的呢?总之,徒工是如何博得师傅欢心的呢?“小心翼翼地看书,不能让书产生一点褶皱损伤,必须保证书的完整整洁”:这珍贵的雪泥鸿爪,鲜活地表现出当年的徒工对书、对师傅的真诚的、恭敬的态度。这也许就是开掉不满意的学徒(冷血,源于利益)、另从千里之外收徒(精明,利益的孪生子)的师傅额外耗费时间、免收学费教授徒工日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毫无疑问,自学日语之谜的内容太多、太复杂了!可惜啊,可惜,这个谜底永远不能揭晓了!当然,还可以用小说、电视剧等,以艺术的真实,还原那些极具教育意义的动人场景。
既柔又刚
《怀念父亲》的“妙手回春”一节展现了许多鲜活的感人至深的场景。
为上千例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甚至需截肢的煤矿工人手术,且技术精湛,正如作者母亲所说“你父亲拿刀就象女孩拿绣花针,探查、切除、止血、冲洗、缝合,一气呵成,又快又好。”
年逾七十的老太太,隔着窗子还能辨清人,进门连喊恩人。原来,她四十多岁时亲睹了阎王爷与秦大夫的一场鏖战。交战结果:阎王爷心悦诚服后退三十里,秦大夫历尽艰辛夺回一条命。
被医院机器诊断为肺癌而吓得三魂不见七魄的人,经秦大夫妙手,按肺结核治疗,逐渐驱散了死亡的魔影,终于恢复了身心的健康;
三天三夜生不下孩子的产妇,经秦大夫妙手,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还奇迹般的诞下
一婴;别人久治无效的脓疮,经秦大夫妙手,不仅有效,而且痊愈了;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心脏病患者,经秦大夫妙手,又多活了20年。
毋庸再多枚举,读者对秦大夫之妙手回春都会深信不疑。
先贤们创造的“妙手回春”这个话真好!它浓缩了高明的医道与转危为安的神效的
因果关系。
有无“妙手”是能否“回春”的先决条件。有些人医术稀松,愣是屎壳郎趴在电线杆——冒充好大个,当然,这有骗子和庸医之别。问题是明明有妙手却有施与不施的根本区别。对危重病人不仅不施妙手,反而幸灾乐祸,这是仇家;迫于压力,不敢对危重病人施以妙手,这是懦夫;迫于压力,敢于对危重病人施以妙手,这是英雄,因为此时有无妙手已经退于次位,而顶天立地、敢于担当才是使人“回春”的首要条件。
195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秦光祖大夫家中被人抬进一个被强盗砍伤、濒临死亡的人,秦光祖大夫面临两难选择:医者仁心,应当施以妙手;可是,家,不是医院,没有手术室,如何做手术?博山也没有能做这样手术的医院;转诊?不用说转到济南,恐怕走不出秦大夫家所在的轿杆胡同,病人就会死在门板上。怎么办?此时是医德,更是人德起了选择施以妙手的决定性作用。此时秦大夫的医德支使他“不能见死不救”,秦大夫的人德支使他“宁愿承担风险”也要救治生命危在分秒的病人。
这样看来,读者都会说,秦大夫不仅是个医德高尚的医生,而且是个敢于担当的英雄。
那么,我们姑且撇开秦大夫的“医”,来看看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方方面面吧。
处事的态度。“本本分分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是秦大夫人生的座右铭。对国家的态度。政治上,他“历尽苦难,痴心不改”,“认为母亲终究会理解孩子的”。经济上,凡涉国家的事,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己吃点亏也要向前看”。“三反”“五反”运动中秦大夫把被逼着多交的钱款当作支援了抗美援朝。
对组织的态度。政府号召个体医务工作者组织起来,秦大夫积极响应,立即关闭了自己的“以琳诊所”,带头组建了博山第一西医联合诊所,并凭他的医术和威信被选为第一任所长。
对师傅的态度。秦大夫说“钱先生把我引进了医学的殿堂……人得有良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秦大夫经常去看望远住青岛、身体多病的钱先生,经常寄钱、寄药,直到钱先生去世。
对同事的态度。秦大夫为帮助同事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下班后在灯下编写教材,自刻钢板,每星期授课一次,坚持了数年”。
对日本友人的态度。秦大夫觉得有些日本大夫水平很高,就留意他们的手术动作,学到了很多东西。日本同事待他很好,秦大夫也很尊重他们,与他们建立了超越国界的纯医术的友情。
对孩子的态度。秦大夫言传身教,培养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成了大学生,两个儿子都出国留学、都成了教授、都在大学担任要职。
秦大夫舐犊情深。大儿子三岁时,被疯狗咬了,秦大夫马上用嘴吸吮儿子的伤口,一口一口地把毒吸了出来;立即去了上海,托人花重金买了狂犬疫苗,每天给儿子打针,使儿子又活了下来。
大女儿和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失学了,秦大夫像伍子胥一样,一夜白了头。
大儿子中年之时方获上大学机会,但是收入微薄,难以维持家计。秦大夫不仅把孙子接入家中抚养,还每月给儿子寄生活费,支持儿子完成了学业,使儿子从一名打井工人成了大学教授。
兄妹四人因失学先后离家谋生,作为父亲的秦大夫每月每人分别一信,从不间断。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该说句煞尾的话了:秦大夫对师傅、对同事、对子女尽显善良柔美的一面,对困难、对权势尽显敢于担当、刚直不阿的一面。总之,秦大夫是个既柔又刚,内涵丰富的人。

高全成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