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范汉清夫妇度假合影
珠联璧合,是每次在公益讲堂上开设黏土艺术手工制作课,王玲老师在台上一边讲述一边示范,而范汉清老师则在台下一边操作背景画面,一边观察孩子们的学习动手能力,并适时拍照,二人可谓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满满。神仙眷侣,则是指王老师、范老师在开设了大量的黏土艺术、插花艺术等课堂外,也会携手穿过千山万水,去浏览国内国外美景,一路前行,看尽人世繁华遍尝天下美食,令人羡慕。
王玲、范汉清夫妇在雏鹰计划结对了可淘、晓璐后,五峰便成为他们的牵挂,这特殊的亲情成为爱心大家庭里的佳话。

王玲、范汉清夫妇与五峰结对的孩子合影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王玲老师在黏土艺术画上的潜心研究与造诣。
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王玲老师,有着多年的国外留学、工作的经历,2005年在国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黏土艺术,并拜师学艺,从此走入了艺术之门。
初步入门后不久,2006年她便回国发展。回国后,王玲潜心钻研黏土捏塑技艺,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兴材料相结合,使黏土捏塑艺术和绘画艺术、中华传统艺术(泥塑)相融合,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技法,较好地将黏土艺术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并得到创新。独创了具有立体感的黏土艺术装饰画(件)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可谓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其作品一经推出,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即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受到多家电视台和报纸相继报道。

王玲老师和孩子创作的黏土艺术作品
有感于喜爱“玩泥巴”是大多数儿童的天性,王玲老师开始尝试在儿童群体中开展黏土捏塑艺术教学。儿童的才智,最先往往是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黏土安全性强,用其来做手工画制作,正是典型的手脑并用、手眼协调,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大脑和创造力。这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特点的课程,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称赞和喜爱。

范汉清老师正在辅助孩子们创作黏土艺术作品
从2017年开始,王玲、范汉清二位老师,便在东西湖区妇女儿童中心开设了“七彩土艺术指导中心—健康快乐行”,每节课人气都爆满,每堂课结束后,家长们由衷感谢王老师、范老师为他们带来的欢乐亲子时光,感恩二位老师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让孩子找到自信。
王玲老师用七彩黏土,打开了家长、孩子们的课堂外的丰富多彩的认知。

五峰孩子们在王玲老师的指导下已完成插花作品
黏土手工画创作,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借助用手去揉、搓、捏、贴、插、撕、拧、接、刻、压、黏合等动作,可让孩子学习操作技能,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增强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手指力量,灵活协调度,黏土有大量触觉刺激,满足触觉与大脑感觉统合,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当然,任何一堂黏土画制作,都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创造活动。王老师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全过程,充满了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融,在素质培养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起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开始创作前,王玲老师与孩子们互动交流
每堂黏土艺术课,王玲老师首先会确定一个主题,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时事政治、诗词意境、好书推介、课文习作、文明礼仪、生态环保等等,其中有3幅作品分别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比如围绕唐诗宋词,通过诗意构思画面,让孩子们在学习黏土画的创作过程中,也热爱上诗词;或者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取材,让孩子们在制作黏土画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到生活中四季的美好;还会在热点焦点中取材,比如神舟一号飞天,王玲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心中,都有个宇航员的梦想,于是教孩子们用黏土创作《飞天梦想》,告诉孩子们如何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美好梦想;再比如,前一段时间他们曾亲临阿尔卑斯山上,感受美丽的大自然的神奇之余,想到了瑞士长篇小说《海蒂》:海蒂在阿尔卑斯山村的成长经历和她的纯真,阳光善良和乐于帮助人及坚韧的品德深深感染着他们,更让王玲老师受益匪浅,记忆犹新,所以那天给大家分享了小说《海蒂》,并和大家一起完成了《海蒂和阿尔卑斯山》的创作。另外,“口罩”期间,王玲老师感动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对四面八方来支援武汉的各战线的英雄表达感谢之情,以及第一批疫苗实验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有感而发创作的。
在王玲老师的指导下“女神们”完成了插花作品
在每堂课的背后,王玲、范汉清老师都要付出很多辛勤的劳动,一是王玲老师需要设计出草稿,并要根据孩子们能力特点,考虑如何去一步步地实施作画步骤,使用何种工具、如何使用工具;二是根据画面色彩,调配齐全各种颜色的黏土,并准备好辅助工具,分袋包装。以保证上课时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的课堂上,王玲老师通过讲解黏土画的主题,传播各种爱国爱家、文明礼貌、积极向上、善良友爱的思想,向孩子们传递正能量,并和孩子们积极互动,启发孩子们积极动脑,然后再开始教授黏土画制作。教学中,王玲老师细心讲解,一步步耐心示范,既有画面要求,但又不拘于一个模式,放手让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个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乐学、善学,对王玲老师提出简单的要求,孩子们都能达到,个性分明,各有千秋,而且这些作品无所谓对错,只有风格各异,大家最后做出来的作品,都是美的。

王玲老师的黏土艺术作品
王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七彩土课堂上,通过学习黏土艺术,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们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懂得一些道理,学会一种技能,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同学们得到的往往是肯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于是更加愿意开阔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形成良性循环。
“感谢王老师与范老师的无私奉献,(我家孩子)在活动中能感受两位老师对他的耐心指导,让孩子在这个集体感受到了美和很好的动手能力的锻炼!”

王玲老师正在创作艺术作品
“感谢王老师和范老师,对孩子和家长的托举,孩子们和家长们从你们身上学黏土画,学插花这只是技术的体现,最重要的是从你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学无处不在,这是别的机构所学不到的东西,才最为珍贵。”
……
每一堂课,都是生活与艺术之美的高度契合,令人感动。

2024年“雏鹰计划”助学夏令营活动合影
而王老师,范老师总是谦虚地说:“大家不客气,今年又有一些孩子要上初中了,一波一波,我们在这里做公益已有8个年头了,不需政府资金援助,始终坚持只收材料费,将‘健康快乐行’这个班从2017年坚持开到现在,孩子们不仅作品越做越好,和作品相关联的各类知识也在提高,涉猎的范围很广,我们是通过黏土艺术来传递很多方面的知识、观念和正能量的认知,是希望孩子们将来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具有艺术的美感和观念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希望有益于他们的人生,在这8年中我们也要感谢孩子们,其实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进步了,我们也要感谢武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因为有这个平台,我们才能和大家有缘相聚。”
自从加入“雏鹰计划 振兴乡村”团队,王玲、范汉清老师4次将黏土课程带到了五峰,迎来如潮的好评,他们表示将在公益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方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