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浦》阅读有奖征文021
北方人看南方
李广聚(傲然)
陈元武先生《在南方》这篇文章刊登在万松浦杂志第六期。陈先生写江南美景,一声山水绿,他赞江南四季分明,他把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竹一树都描写的有声有色,让人向往;南方的美食诱人垂涎,谁敢说南方不是个好地方呢!
说到南方,其实,南方和北方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南北方只是相对而言。如果说黄河流域的人们把江南看作是南方,那么东北三省还可以把黄河流域也看作南方,但就全国而言,云贵川总该算是南方了吧?我是山东人,在黑土地上工作生活了20年,在云南的红土地上参战两年,还有幸在天府之国享受了五年。下面我就分述一下,对四川和云南的总印象:
我是1964年离开家乡,穿上军装奔赴南方。在1964年之前,我在鲁西平原生活了18年,从来没有见过山。一九六四年的九月六号,从老家冠县出发,在禹城坐上开往成都的闷罐车,途中两天两夜。火车到达西安,折转南下,穿越秦岭,那个年代火车头都是蒸汽机车,不像内燃机车,更不像电力车头马力大,火车过秦岭是在山洞里一路爬行,由于坡度比较大,火车头就像老牛拉破车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穿越了无数个黑乎乎的山洞终于到达成都平原,那一块块的稻田,一片片的果林,一坐坐山岭令人心情豁然开朗。

来到航校的三天内,晚上睡觉总感到还在火车上,三天之后,大脑才逐步复位,那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在老家,只是能吃饱饭而已,到了航校就好像过大年,在部队吃的第一顿饭就闹出了笑话,因为在老家没吃过松花蛋,见到松花蛋,以为是鸡蛋臭了,不能吃,学员都不敢吃,分队长告诉大家,这叫松花蛋,你们吃一下就知道了,味道很好,然后大家才敢吃了,路经食堂门口看到炊事员正在加工黄鳝,有的学员就说这蛇肉能吃吗?
每到节假日和星期天,学员们轮流上街看看,航校规定,外出人员不得超过10%。从街上回来的同志们都很有感慨的说,呀!这里的水果太多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尝到南方水果的味道。
1966年,随部队到云南轮战,司令部参谋长带了二十个人的先遣组,(我在其中)先到蒙自基地。在会议室里,基地主任接待了我们先遣组的全体成员,基地主任给我们讲了个笑话,他说以前来轮战的北方部队的战士们没吃过南方水果,见到香蕉没有扒皮就大口的吃起来,我想幸亏主任讲了这一段,否则我也会带着皮儿吃起来。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当地以彝族最多,少数民族好歌善舞,对解放军特别热情,我们经常到驻地附近搞助民劳动,有四个彝族姑娘在我的军用书包上给我绣了。“热爱祖国”四个大字,劳动的地点离营区比较远,要走半个多小时,中午生产队长把我们分别分配到社员家里吃饭,我被分到贫协主席家,那天他家做了炒鸡蛋,豌豆尖,花生米等四个菜,吃的是苞谷饭,东北叫小碴子。主人给我盛了一碗,使我吃的饱饱的,吃完后,他们又要夺碗给我盛第二碗,我已经吃饱了,于是紧紧抓住碗不敢松手,结果两人把这个粗瓷碗给掰坏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次我们参战的飞机迫降在稻田地里,附近的村民听说后迅速赶来,四五十个民兵,把飞机给推了出来,在八一召开的双拥座谈会上,蒙自县委和县政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

前年我和老伴到云南石林去旅游,在那里,又和那位贫协主席巧遇了,他高兴的告诉我他孙子参军了,在入伍之前带他到石林来玩玩。他说,他曾到营区找过我,到那里警卫人员告诉他,轮战部队已经回到北方去了。
北方人在那里给总结出云南十八怪。我至今还记得一些: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锅巴叫二块,男人穿花鞋👠。房子偏偏盖,窗户也不开。竹筒当烟袋,草帽当锅盖…
那里的群众纯朴善良,品质好,很少有人拿别人的东西,他们从方圆几十里路到县城去买东西,来的时候带些吃的,在进城之前他们把吃的东西用绳子挂在小树上,从县城回来,个人找到个人的东西,吃完以后再回家。
南方的景色与北方大不相同,以昆明为代表一年四季如春,处处是花的海洋,适合观光旅游也是最宜居的城市。
桂林山水甲天下,华南景致都不差。
第二故乡环境美,这里也是我的家。
虽然离开那里己经三十多年了,但我还仍然留恋怀念那个地方,想念着祖国的南方!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