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先生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教育的“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对于“情乐”,他是这样表述的: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现就“情乐”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六)——苦过来的甜,更甜。
在我家乡,曾有一种习俗,孩子刚一出生,给孩子吃的第一口东西,便是黄连水。什么是黄连水呢?顾名思义,就是用黄连泡的水,其味难以入口、苦不堪言。
我问家乡的老人,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给他们吃这么苦的东西呢?老人说,吃得下黄连的苦,以后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这叫做“用苦打底”。
老人说,人一出生,就用苦打好了底子,以后所吃的苦,就不觉得那么苦了;以后所尝的甜,就会觉得无比的甜。
原来,家乡这种“用苦打底”的习俗,是在增强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提升人们感受快乐的能力。“用苦打底”,正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小时候最爱吃菠萝了,父亲每次把菠萝买回来后,削皮、切片,再把切片后的菠萝放到清水里浸泡。然而,令我想不通的是,每次,父亲都要在浸泡菠萝的清水里放入一点盐。
盐是咸涩的,而菠萝是甜的,盐的苦,不会冲淡菠萝的甜吗?父亲说,盐的苦,不但不会冲淡菠萝的甜,反而会让菠萝显得更甜。因为正是有了盐的苦作铺垫,作反衬,才让我们感到菠萝的甜更甜。
让甜更甜的,是苦,正如让星星更亮的,不是光,而是黑暗;正如成功的路上,历经了坎坷、挫折和失败的“苦”,才让我们倍感成功的“甜”。
记得在我老家的房前,曾有一排葡萄藤架。初夏,见一串串青翠的葡萄,便忍不住伸手去摘,当我迫不及待地把摘下来的葡萄放进口里,刚一咬破,就感到一股强烈的苦味刺激着舌根,我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把口里的葡萄一古脑儿地吐了出来。
葡萄不是甜的吗,为啥咱家的葡萄是苦的呢?我不解地问父亲。“葡萄当然是甜的。”父亲说,“但所有葡萄的甜,都是苦过来的。你现在摘下的葡萄,正是葡萄处于苦涩的阶段,你尝到的,当然是苦的;待葡萄成熟了,待葡萄的苦酿成了甜,你再去尝它,你尝到的就是甜葡萄了。不只是葡萄,世上有很多果子,它们的甜,是由苦酿成的。”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不只是果子长大的规律,也是人生成长的规律。孟国泰先生说;年少不吃苦,老来有痛苦;年少能吃苦,老来有幸福;能吃苦中苦,一生都幸福。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