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由文臣谋士转换为一国军事统帅的。两人年龄差不多,出山时间也差不多,有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出山后很得刘备信任,即拜为军师,并被赋予一定的军事指挥权,起步很高。而司马懿出山后的第一个职务是“文学掾”,与军事不沾边。他还因为有“狼顾之相”,受到曹操的猜忌。
刘备虽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军师毕竟不是统帅,最后拍板人还是刘备。不听诸葛亮苦劝,刘备执意发动“彝陵之战”,就是证明。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后主刘禅更是把军国大事一股脑推给“相父”。从此,诸葛亮才真正成了蜀汉的军事统帅。
相比之下,司马懿成为曹魏军事统帅的道路更为漫长。曹操、曹丕父子虽然都把司马懿纳入了托孤大臣的班子,但并没有让他执掌兵权。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司马懿被新君曹睿封为骠骑大将军,提督雍、凉等处兵马,这才有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但是,诸葛亮觉得他对蜀国是个威胁,采用马谡的反间计使司马懿丢了官。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真正对决,是从蜀汉北伐中原开始的。六次北伐,六次对决,谁输谁赢,且看《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
建兴五年(228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屡败曹真。在太傅钟繇保荐下,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平西都督衔。御驾亲征的曹睿命他率南阳诸路军马赴长安报到。此时,司马懿还只是一个方面军的司令官,但他却开始了直接与诸葛亮的对决。
这次对决分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擒杀孟达。诸葛亮北伐,有新城太守孟达起兵攻打洛阳的配合,形势十分有利。但是,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会先解决新城叛军再赴长安,于是写信给孟达,提醒他小心防备。但孟达算了一笔账:即使司马懿来打新城,也须去洛阳向朝廷请示。信使往返需要一个月,一切都来得及。因此,他并未将司马懿放在心上。哪知,司马懿不按常理出牌,没有奏报朝廷就率军倍道而行,数日内赶到新城擒杀了孟达。
第二个回合:攻占街亭。司马懿听说把守战略要地街亭的是马谡时,笑道:“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他抓住时机,派张郃攻占了街亭。诸葛亮见街亭失守,感到大事已去,连忙撤军。司马懿率大军追至西城,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兵弱卒,不得已用了“空城计”。谢天谢地,总算有惊无险。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首次对决,就这样取得大胜。

第二次对决,发生在建兴六年(228年)九月。诸葛亮率三十万精兵,令魏延为先锋,出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但陈仓口已筑起一城,内有大将郝昭把守,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谨严。魏延四面强攻,连日不能破。靳祥前去劝降,差点丧命。诸葛亮下令架云梯,用冲车,填城壕,掘地道,昼夜攻击。但二十余日,仍不能克。月余,粮尽而退。
此次对决,大都督是曹真,陈仓守将是郝昭,看似与司马懿无关。其实不然,是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伐魏必出陈仓,因为那里运粮方便。于是,他未雨绸缪,在前次班师之时,派忠贞能干的大将郝昭镇守陈仓。郝昭果然不负所望,守住了陈仓。蜀军二次北伐粮草不继,只能无功而返。
第三次对决是在建兴七年(229年)。这年春天,诸葛亮听说陈仓守将郝昭病亡,曹真病重已回洛阳,于是督师进行第三次北伐,很快就拿下了陈仓、武都和阴平。魏主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军马,抵御蜀军。司马懿在渭河南岸下寨,与祁山蜀营对峙。他的策略是防御为主,坚守不出。后来,蜀军虽有小胜,但折损大将张苞。诸葛亮因此气得吐血,昏绝于地,不能理事,遂暗中拔寨返回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秋天,曹真、司马懿率军四十万进攻汉中。大雨满月,马无草料,死者甚重,只得退兵。诸葛亮趁机四出祁山伐魏。曹真死,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第四次对决开始了。
祁山脚下,两军对阵。先斗阵法,诸葛亮取胜。司马懿退回渭水南岸下寨,高挂免战牌。此时,蜀将苟安因好酒延误运送军粮十日,受到诸葛亮责罚。他怀恨在心,来投魏营。司马懿派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对蜀主口出怨言,早晚要登基称帝。刘禅果然上当,当即遣使去祁山大营宣诏班师。诸葛亮虽然用“添灶法”平安退兵,但北伐又一次泡汤。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司马懿奉诏赴长安会合各路军马,抵御蜀军。诸葛亮在祁山安营以后,粮草不足。派人屡催李严运粮。但是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不闻粮草消息。于是,诸葛亮率姜维、魏延秘密去天水郡陇上一带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但是司马懿猜到了诸葛亮这一招,已经带兵在那里防备。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装神弄鬼,吓得司马懿躲入上邽不敢出来。蜀兵割尽陇上麦子,运到卤城打晒。

司马懿率兵攻卤城失败,调雍、凉兵二十万来助战,仍不能取胜。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蜀军退回西川去了。张郃不听司马懿之言,追至木门道被伏兵乱箭射死。原来,诸葛亮接到李严告急书信,说是东吴将要犯蜀。因此,匆忙结束北伐,班师回川。
诸葛亮回去后,查明是李严因为没能筹集足够军粮,惧怕受罚,谎报军情。他痛心地说:“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埋怨归埋怨,第五次北伐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三年之后,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对决。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兵三十二万,用木牛流马运粮,六出祁山。同时,他还修书一封,令费祎送给孙权,相约攻魏。
司马懿屡战屡败,险些命丧于上方谷,脱险后再不出战。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派人送去一套女装,并写信讥讽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哪知司马懿欣然受之,厚待使者,只问诸葛亮饭食多少,却不谈军旅之事。
一日,诸葛亮正与众将谈论如何诱司马懿出战,费祎来到大营报告说:吴军三路进兵,曹睿亲自率军到合肥,命满庞、田豫、刘劭分三路迎战。满庞设计烧了吴军粮草,吴军丧气而返。诸葛亮听了长叹一声,旧病复发,心智昏乱。不久,病死五丈原。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就此结束。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道德、智慧的化身。他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运筹帷幄,无往不胜。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过程中,诸葛亮宵衣旰食的精神,败中求胜的妙算,被描写得淋淋尽致。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但是,作者并没有隐瞒历史史实,把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的结果写得明明白白。那就是诸葛亮六次北伐,寸土未得,耗尽国力,为蜀汉灭亡埋下了隐患。他的对手司马懿虽然败多胜少,但是笑到了最后。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