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古镇板浦籍老革命--徐同年》
(王红军)
在偶然与兄弟加同事徐海文闲聊时、得知他父亲徐同年是板浦人,少年时代就参加革命的。老人上世纪民国1930年出生古镇板浦,现90岁高龄,享受的是离休待遇。听说是老板浦人,也激起我浓厚兴趣;俗话讲:“虎父无犬子”。海文兄弟曾在全国健美职业联赛拿过65kg级冠军。我与他约好时间,前去拜访他的父亲----徐同年老人。

徐同年老人,现一人独居在海州区原第四人民医院老式家属区,(注:老人老伴刘彦君曾是四院会计)老人也是在卫生部门离休,虽然离休的工资一万多,但很勤俭,因为从小受过苦的老人都这样。看到海文带我这位小老乡拜访他,感到很开心。从与老人交谈中得知,老人童年的家住板浦东大街“天齐庙”位置“黄巷”。老人听觉有点弱,与其交流,声音稍大点没有障碍。对民国时期的古镇板浦情况,知道的比我还有深度。我问老人:“您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的”?老人沉默一会,眼中微微有些泪花,然后娓娓道来他的光荣的革命史。
老人描述曾经的淮北盐都板浦是:“得山海之势,具鱼盐之利”吸引大量浙商、徽商、苏商、鲁商、地主居住经商;以及民国的政府盐务、银行、驻军等各机构进驻板浦这块风水宝地。

1938年5月20日属虎年至1939年3月4日属兔年,日军海军陆战队2000余人、军舰21艘(含航空母舰1艘)大举进犯,企图撬开黄海之门户,日军进攻连云港。受到民国驻军(东北军)57军112师与孙立人税警团改编的第八军游击总队,总计有两万多人迎头痛击,后期33师又加入驻守。日军登陆受到坚强阻击,连云港保卫战历时289天。也粉碎日军把连云港作为“徐州会战”补给线计划落空,此次战役对支援徐州会战起到重要作用。
进攻当天受重挫,日寇恼羞成怒,便在当天派轰炸机到连云港后方海州、赣榆、灌云县县城板浦轰炸。数架轰炸机飞抵板浦镇上空投弹多枚,毁房数百间。7月21日,日机再次轰炸板浦镇。东后街民国时县政府右后边、建有板浦最大一处防空洞,这个地方建国后成为镇办企业“马车站”。(注:我们当地人都叫地下室,原民国县政府大门就是现小北街位置,前面县政府,后面看守所,建国后成中共灌云县县委党校、党校80年代中期搬迁到新县城后,转卖给县职业中学、县技工学校、板浦初级中学、苏光中心小学几易其名)这个防空洞能容下几百人,日寇飞机轰炸板浦时,发现地下室上面不远,当时晒衣绳上晒有红色衣服,被空中飞机发现,连番轰炸投下数枚炸弹,防空洞也被炸坍塌,就这一处死了一百多人。(注:具体伤亡数字仅靠幸存下来,年迈的老人描述,但没有精确数字)抗战时期的中华大地,是烽火狼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1939年3月1日,日军从正面攻不下,日军第五师团主力步兵第21联队抄后路(注: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一个团编制),采取前后夹击攻占连云港,乘舰艇与汽艇从原滨海县小尖镇登陆(注:小尖镇是在1966年响水县才成立时才划归响水县管辖,原归滨海县),与原属滨海县小尖镇民国驻军交手,民国驻军因武器装备差与日军交战一整天,这场小尖遭遇战全营为国捐躯,鬼子登陆。3月2日午时日军第21联队先遣队先侵占大伊山,民国的县治中心板浦镇危在旦夕。57军112师被迫向徐州方向撤退。3月4日板浦沦陷……
日寇进驻板浦,徐同年老人一家在日机轰炸前夕,曾提前躲到板浦南郊小伊亲戚家一段时间,原在私塾读书的也被迫中断。1940年夏,又回到了板浦,到家时间不长;遇鬼子抓强劳力修陇海铁路,徐同年的父亲也被抓去当劳工,因个性强,惨遭日寇毒打,后被拖回家时的次日与世长辞…………
徐同年老人母亲,因失去丈夫悲伤过度,后期眼失明。父亲的去世丢下孤儿寡母4人,徐同年老人兄妹三人。童年丧父、年弱10岁的徐同年,当时操刀要与日寇拼命,后被族里大人拦下。亡国之痛、家园被毁,父亲又死在日寇之手,与日寇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家庭顶梁柱没了,生活陷入困境。10岁的徐同年帮着母亲持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拾草背水。这些情景被一个人看在眼里,我地下党干部封平(杨集镇人士),曾在板浦开店铺经营日杂用品为掩护;封平建国后任中共灌云县政府民政科长。
封平同志,时常给一些钱物帮助徐母贴补家用,一来一去就熟悉了。有时找幼小徐同年聊天,谈一些救国道理,徐同年当时听了似懂非懂,感觉封平叔叔讲这些道理很新鲜并很对。封平当时并没暴露地下党身份,当时小孩进出城门都不盘查。封平同志不定期会在徐同年背筐里,放一包东西并掩盖着青草、秋冬就用碎树枝,并讲明送达城外指定地点,有人找他来拿。(注:当时板浦南门城外就是共产党活动区域)徐同年这个工作做了近2年多,徐同年自我感觉到他这个工作很神秘也很神圣,又不好多问。
后来老人讲:“他当时送的都是驳壳枪、子弹、名贵西药”,送的子弹与名贵西药较多。当时我地下党组织每月定期送粮食给徐家,也算是薪水吧。一九四三年春,老人被安排运送物品去新浦,路经新浦贾圩处炮楼,被鬼子发现并经过翻译盘问:“毛猴子指派你送的?(注:是鬼子对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贬称)老人回答割草时拾到的”。因父亲死于日寇之手,本来就对鬼子仇恨的徐同年;最后被送上老虎凳,皮鞭抽,从鼻眼灌辣椒水,老人打死不招。外加我地下党组织发动营救,最后被营救出来。出来后的徐同年养好伤,并继续干他的地下交通员,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因为经过血与火考验,封平同志看到他对党忠诚,1946年5月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少年党员。
1946年16岁的徐同年,经封平同志安排,到了5百余人的中共灌云县县大队,县大队归淮阴军分区,苏北军区管辖。他调入华野第十二纵队之前一段时间,母亲病故,大姐出嫁;最后他把小妹托付给亲友,自己随军参战也就没有了牵挂。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整编,正式入编华野十二纵队成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十二纵队兼管苏北军区。老人对以前老上级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等都能说出名子,比如:陈庆先、谢振华、李干辉、曹获秋、肖望东等。

老人先后随华野十二纵队,参加了“盐城战役”、“李堡战役”、“涟水战役”等。同年冬月参加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老人跟我讲:国共三大战役中,要数“淮海战役”打得最激烈伤亡最多。老人当时在华野12纵队34旅102团3营3连当战士,老人因人机灵、又识一些字、经历世事多、又沉稳,被调入连部当通讯员。老人讲述:“淮海战役中黄伯韬兵团,有8万余人,被华野包围在碾庄的狭小区域准备歼灭,最后邱清泉兵团、用全兵团炮火猛攻解救黄伯韬兵团,其中包括李弥兵团。与黄伯韬兵团里应外合,华野每前进一步,都付出重大伤亡为代价”。老人也是在打“碾庄”时负伤落残的,连卫生员在战斗中牺牲了,他又临时充当卫生员。黄伯韬兵团8万余人、被歼灭6万余人,华野也伤亡达6万余人,黄伯韬兵败自尽。
战斗结束,因老人上过两年多私塾,连队又派他到营卫生队学习三个月,后到连里当卫生员。从一位通讯员转变成卫生员,也是质的飞跃,从此老人跟医者挂上了钩;同年4月又进行渡江战役。后期部队整编,华野12纵队编为30军,老人所在的34旅,改编成88师。参加“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留驻上海,负责上海的警备任务。
1950年元月,中央军委决定把30军部划归海军,30军所属的88师、89师、90师、分别划归26军、20军、27军建制,30军番号撤销。1954年老人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市防疫站、新浦区卫生所、海州区卫生院工作,一直到离休。
徐同年老人传奇的革命一生,是惊心动魄的一生,是从枪林弹雨里走出的一生,也是荣誉的一生。社会的正能量是他们这些为数不多的老革命,是他们不畏生死、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与丰功伟绩,照亮后人前行的方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完成这次专访后,我的心绪像波涛翻滚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聊以几句、算作心灵的慰藉吧。然而我的舅爷爷与那些千千万万牺牲的先烈,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却长眠于苍山翠柏的烈士陵园里,但他们用生命书写着,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这些历史细节往往不被现代人了解。但他们英勇而高大的身躯,是新中国的巍巍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孔老夫子面对似水流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一个民族崇尚英雄、重视英雄,这个民族将有无坚不摧的凝聚力。这一项俄罗斯做的很好,他们崇尚英雄是从娃娃开始教育,新人结婚首先祭拜烈士墓。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是先辈们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是他们为一个古老民族----中华民族,写下了一篇壮丽的华章。
和平环境中也不能忘战,我们周边国家战争不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因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六朝古都的三十万冤魂并没有飘散。新时代下,我们的人民正在、跟随新一代国家领航者,向着治国纲领目标、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