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体•久 美 不 衰 湖 溪 镇
金昔文(浙江东阳 )
湖溪景美名不虚,
百丈黄藤根通海。注①
宋代长衢今郭宅,
石洞书院朱熹来。注②
国家文物古花厅,
支撑竖柱近三百。注③
大禹治水驻足歇,
禹山腹内金牛寐。注④
注① :400多年前,湖溪村东面就有浙中绝色之称的黄藤岩,山顶建有“五云殿”和藤岩古庙。黄藤岩三面断崖绝壁,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崖脚下古老苍劲、攀附绝壁而上的罕见百丈黄藤,即使在柴枯草死的酷暑之年贴在烫手岩壁上的藤叶也不萎靡,人们传说这一奇观源自其根直通东海,黄藤岩赖以得名并驰名。她东面与山峡平湖一一南江水库相邻,西面与古老而神奇的禹山相望,其景观弥久而增新。真的是“藤萝缭绕依山坡,突屹奇峰插汉河”,让人惊叹不已。
注②: 湖溪村北面郭宅(原郭宅镇现已并入湖溪镇),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宋元时因其街道有十里之长而称“十里长衢”(实可窥当初之繁华),民国时改名“郭宅”。而今长衢虽已不再 (仅存十数个自然村),但其被严济慈先生称为“中华一绝,郭宅巨烛”的二根四五百斤重的大蜡烛历经六百多年至今尤存,每年正月十八在安庆庙迎展并在郭宅大街上擎烛游行,以示虔诚还愿之心 ( 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为遵先祖嘱咐,感恩晋后殿胡公大帝恩德,郭宅人浇铸巨烛)。另一说,当年朱元璋兵败至郭宅,为帮其躲过追杀,郭宅人浇制巨烛将朱藏于内送其出境,逃过劫难。后朱坐王感恩,准许郭宅制作并拥有“天下第一巨烛”称号,以示殊荣。此巨烛冠绝中华名扬世界。
郭宅石洞书院,是全国“五大名院”之一。南宋绍兴十年 (1148) ,郭钦止捐田百亩并献出家中藏书,在自家石洞之山独力创办“石洞书院” 。延聘 叶 适主师席,朱 熹、吕祖廉、魏了翁、陈 亮、陈傅良、陆 游等相继来此谈诗论文、著书立说,名杨华夏。
石洞书院,南宋时最负盛名,有清旷亭、月 峡等十六处名景,俨然是陆地“蓬莱岛”,入游如进仙境。在那特殊时期,虽遭破坏,但朱熹在崖壁上题刻的“石洞之门”、“月 峡”等墨宝依稀可辨。这不禁引起人们的凝思 : 八百多年前,朱 公之所以挥毫记之,必然是抒发胸中的惬意与豪情,并认定石洞书院是可以潜心为《大学》等四书集注的绝佳之所。
现石洞书院修葺一新,虽不及古时规模,但其景观幽、雅、美,仍现古色古香,身临其中似觉文气冉冉,从而引起敬仰者对故大儒们的无限遐思与钦慕。
注③: 湖溪的西北邻村 (现已与湖溪接镶 )马上桥古花厅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年 (1820一1830年),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进院落,共44间房,占地面积1797平方米,建筑面积2793平方米,共有272根落地柱。是东阳木雕清代的经典之作,厅内构件精雕细刻,轩顶、斗缄、月梁、梁垫、雀替、家鼻架等均经雕花处理。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鱼虫化草、飞禽走兽等,用寓意、谐音、比兴、象征等手法,采用透雕、彩地雕、贴雕等木雕工艺,创造出既有“铺锦列绣、雕绘满眼”,又有“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艺术形象。国内外不少文博专家称赞它是一座“东阳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民间最精粹的木雕古宅”。
当人们走进花厅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难以形容的、极有可能再存于世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难以复制的那种罕见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古色古香。
注④ : 湖溪西南八面山,也叫禹山,位于湖溪、上湖、横店交界处。八面山平地突兀,四面峭绝,八面凌空,秀出邻近群山,俨然是芳主娴居。是浙江、东阳的一大自然景观,其独一绝色号称“中国小富士”。它原本是地地道道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时期即二百五十万年前第四纪“死火山”,它好比闻名全国的东阳老黄酒,存得久了就越发芳醇。
八面山有一个神幻的美妙传说,言指这是大禹治水路过驻足歇息的坐墩。又有极其美好向往的古今相合的民间另一说,端庄肃穆中透着祥和神秘之气的美山腹内有金牛酣眠,其中一大金牛被横店徐文荣牵出,以致横店成了“中国横店”。其标志性的影视城的崛起更是轰动神州乃至世界。八面山因其独有的自然美与丰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说故事而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
湖溪镇以湖溪为轴的几个方向,都有独有的绝妙的区别于外地的历史久美,加上后人的人文之美,经久不衰,并且会越来越美。勤劳的湖溪镇人们用智慧的大脑和巧妙的双手矢志不丟前辈人的创业传统,湖溪必定会美出东阳、浙江而享誉全国。


作者简介
金昔文,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湖溪镇金宅村人。省教育学院中文专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从教初中语文三十六年。2023年04月,参加“翰墨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喜爱武术在省级比赛获四金一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