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仙的慈悲与真情
文/罗平之春(云南)
在一个宁静而偏远的小山村,生活着一位历经百年风雨的老人林香。她一生含辛茹苦,育有诸多儿女,然而大多数儿女却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残害。岁月的流逝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她眼中始终闪烁着坚韧与倔强的目光。
然而,命运的波澜却在平静的生活中悄然掀起。林香的四儿子突然患上了一场重病,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与恐慌。而年已百岁的林香,在听闻四儿病重的消息后,急火攻心,一下子也病倒了。
其他子女们得知母亲病倒的消息,有的称自己生病了无法来看望和服侍病重的林香,有的分批赶来,却是为了农村的一亩三分地而闹事。平时表面上,他们表现得孝顺有加,让许多乡亲都觉得林香有福气,实际上,需要真正照顾生病的母亲时,他们却相互推诿,各种借口推脱,只做些面子上的功夫。
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宛如天使降临的“白腊仙姑”晚仙出现了。晚仙优雅而至,身着一袭洁白若雪的长袍,衣袂随风轻轻飘动,宛如从云端缓缓飘下的仙子。她身形修长轻盈,腰间束着一条淡乳白色的丝带,更衬出其婀娜之态。其面容皎洁如月,肌肤白皙如玉,细腻光滑,吹弹可破。弯弯的柳眉之下,是一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眸,深邃而明亮,似能洞悉世间一切悲苦。高挺的鼻梁之下,那樱桃小口总是噙着一抹温柔的笑意,令人如沐春风。她的发髻高高挽起,插着一支素雅的发簪,愈发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
晚仙看清了母子二人的遭遇,心生怜悯,决定伸出援手。她带着她的小仙姑们,一同走进了林香母子所在的病房。从此,这间病房里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晚仙每日每夜都会亲自呵护着林香母子俩的病情,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手指轻轻地搭在病人的脉搏上,仿佛在倾听着生命的诉说。她仔细地观察着母子的病情,随时向大神们报告,调配出最适合的药方。她的小仙姑们则在一旁协助,每时每刻都照顾着病人的起居。
在治疗的过程中,林香对子女们的心寒,母子的病情时有反复。每当这时,晚仙总是耐心地安慰他们,用温柔的话语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病魔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它。”她的声音如同天籁,抚慰着病人焦虑的心灵。
而那些所谓的孝顺子女们,只是偶尔来病房看上一眼,便匆匆离去。他们对母亲和兄弟的病情漠不关心,只关心着自己的利益和生活。
晚仙看在眼里,心中虽有不满,但更多的是对林香母子的同情。她更加用心地照料着他们,不仅在身体上给予治疗,还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治疗,在晚仙和小仙姑们以及大神们的精心照料下,林香母子的病情终于有了明显的好转。林香的脸上渐渐恢复了血色,儿子也能够下床活动了。
当他们终于康复出院的那一天,阳光格外灿烂。林香的儿子看着晚仙,老泪纵横,“仙姑啊,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晚仙微笑着说:“大哥,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你们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出院快 20 天了,可林香其他的儿孙,依旧不闻不问。这些不孝子孙的行为,实在是违背社会道德常理,不知他们何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林香母子在晚仙的帮助下,终于能心怀希望,迎接未来的生活。
从此,晚仙的善举被林香的儿子四处传颂。她的慈悲和善良,让她成为了人世间的“白腊仙姑”。而林香的儿子也是个感恩的人,虽然他家不算富有,可他有了两个有孝心的儿子和他那残疾的妻子,共同为自己的百岁母亲尽孝,同时也在传送着“白腊仙姑”的足迹。

韩愈的《谁氏子》写到:
非痴非狂谁氏子,
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这首诗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牵挂和不舍,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孝敬。
白居易写的《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这首诗通过慈乌的形象,比喻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孝敬。

别老母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蓼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