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江
在我的老家苏北农村,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立秋的这天,人们会从自家田地里摘些或是从集市买来西瓜、香瓜、黄瓜等各种瓜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吃,当地人谓之“咬秋”,也称为“啃秋”。
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我,“咬秋”这一习俗由来已久。相传,草根皇帝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在南京建都称帝。他虽然做了皇帝,但由于出身卑微贫寒,从小养成的不讲卫生的习惯却没有改变,头上生了“癞痢疮”,久治不愈。并且后来在南京城里传染开来,特别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很多都感染了这种毒疮,红肿流脓,痛苦不堪。后来,一户人家找到一个民间偏方,就是在立秋这天让孩子们吃西瓜,果然治好了“癞痢疮”。于是,人们相信在立秋这天吃瓜果,能去暑气,怯毒疮、防腹泻。久而久之,沿袭至今,就成了苏北农村世代相传的一道民俗。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没上过一天学,谈不上什么文化。但她对民俗笃信不疑,不敢有丝毫怠慢和马虎。那时候,我们老家一般没有种西瓜的,西瓜对我们来说是稀罕物,轻易是吃不到的。可母亲总是会在立秋的当天,给我们买一只大西瓜,让我们欢欢喜喜的啃上一回。现在想想,除了母亲难得的慷慨和大方,是她对我们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期愿!直到如今,我的脑海里老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立秋的晚上,我和兄弟姊妹们围坐一桌,一人手捧一瓣西瓜,贪婪地啃着,红红的西瓜汁沾满一脸,母亲则在旁边心满意足地微笑着……
后来,我渐渐长大,也看了一点书,知道了一些科学道理:立秋作为一个节气,表明炎热的酷暑已经过去,秋天接踵而至,在立秋时节多吃些瓜果可以怯除暑气,消解热毒,防止腹泻,还能有效的预防“秋痱子”,这样一来,“咬秋”的医学价值远远超出了民俗的意义。
当然,我并不认为“咬秋”有什么神奇的医疗功能, 其实,从心底里,我更愿意把“咬秋”也看成是一场丰收的预演。你想,炎热的酷暑已经过去,荷叶田田,稻菽飘香;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天高云淡,金凤送爽,这是一个等待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里铺满了喜悦和欢畅!时值立秋,采来自家田地里成熟的瓜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情分享。
…… ……
又是一年立秋,我特意买了一个大西瓜。晚上,全家人一起“咬秋”,看着儿子嘟嘟眉飞色舞地啃着西瓜,一口一口的叫甜;我就想起了母亲当年和我们一起“咬秋”的情景,鼻尖忽然有些酸酸的,眼眶里有些泪水在打转,心里更像被蚂蚁咬了一下,很疼,很痛……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