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067
地瓜餐
刘培忠
如今故乡的地,也变得今非昔比了。一年当中,不是种小麦,就是种玉米,轮番上阵。长势也好,收成也高,这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过的事情。
而今,机械化收割,省劲省事。收割后,小麦留下吃的,其余的全卖掉。而玉米吃的人,更少,也就是做个糊糊喝而已,也都拿去卖掉。小姐姐家种的玉米是拿来喂猪的。
而至于地瓜,没人再种它了。
地瓜,是我们那时饭桌上的主食。因而对地瓜怀有极深的记忆。如今,回到老家,喜欢到田间地头去散步,看看那片养育小时候的土地,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多的是在土地间,寻找过去的印记。当远望半天,不见地瓜身影时,不觉一席悲凉的眷恋,相伴热风袭上心头。怀念起地瓜来。
集体时,分到的地瓜,两个品种,即黄瓤和白瓤。黄瓤的,外色淡黄,內瓤深黄,生吃脆甜,熟后软甜;而白瓤的,皮色紫红,內瓤雪白,生吃发艮,熟后只面不甜,——这是母亲的最爱。而作坊也喜爱这个品种的地瓜,原因是它比黄瓤的出粉子多。
记得一个下午,生产队在收地瓜,离家不远,便与伙伴跑去凑热闹。男男女女的社员都在地里忙碌着,挥舞着镰刀的在割地瓜秧;挥舞着撅头在刨地瓜;挥舞着篮子或簸箕在收集地瓜,一番繁忙的景象。出于好玩,热情地加入其中,帮着大人收集刨出的地瓜。一块大个的地瓜,被我看见,走过去蹲下,把地瓜捡在手里,沉甸甸的,圆圆的,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地瓜,觉得好让人欢喜。一看紫红色的皮,是母亲喜爱的那种。于是,想把这个地瓜送给母亲
会计在场,心里生虚,生怕被逮住不让拿。向四周瞅了一圈,又一圈,见大伙热火朝天地都在忙——便把地瓜搂进怀里,起身装模作样地朝西走出十几远,就撒腿加速前跑——只顾跑了,忘记前头的那处十几米多高的悬岩头,其结果,一头栽了下去......
被摔懵了。等清醒过来,第一反应是去看怀里的地瓜,却不见踪影,猛地一下站起,一地被秋打蔫的但仍有发绿的地瓜秧子,覆盖着这块小地。此时,迈步去寻找地瓜时,才觉出腿痛,脸上火辣辣地生疼——
但并无大碍。这多亏了悬岩间那处断台,形成的二楞台,被接纳了一下,落在地上,恰又是一块地瓜地。而那个幸运的断头台,长了一丛茂密的野酸枣,被它刮了一个“大花脸”。被刮得深的地方,往外冒血水,——而那块地瓜,也不知被甩到哪里去了?又坐在地上的我,便仰着头看着悬岩时,走过来一位好心人......
晚饭,得到母亲的奖赏,吃到一小碗手擀面,两个荷包鸡蛋。——这可是招待病号的待遇。母亲以为是调皮捣蛋所致,而我不说实情,直至她老人家离开人世都不知道。
分到地瓜,捡好的挑出一些,存放在地窨。那时,各家都会有一个地窨,用来储存地瓜。正是这个地窨,让地瓜不腐烂、水分不被流失,何时吃的时候如同刚从地里刨出一样新鲜。到冬季没了农活,闲了下来,整个冬季就吃地瓜为主。
地窨之外的地瓜,就擦成地瓜片,晾干后收藏起来。瓜干磨成面,用来摊煎饼吃。光地瓜面的煎饼不行,掺入少量的玉米面,或高粱面,改其口味。因掺的少,口味改的不大,没好吃到那里,颜色也难看。反正,一看就没有食欲的那种感觉。
于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改其味道。家里有猪油,用筷子从一个小黑罐里剜一块,抹进煎饼里,再扒块葱白卷上,滋味立刻大变,变得津津有味起来。还有一种吃饭,把煎饼撕成碎片,放进白碗内,也剜上一筷子猪油,倒点酱油,再倒入暖瓶的开水。——这种吃法也不错,味道也挺好。到了上学的点来不及吃饭,常采取这个方法用餐。
另外一种吃法,也相当不错,花生米就着煎饼吃。本不多的花生,用来卖点钱花、换点油吃,再留下来年的种子,过年炒点,就所剩无几了。于是,便把不多的一小布袋子花生,搁置在屋梁上悬挂起来,是为防止老鼠偷吃。大人不在家或在院内干活之时,拿一根提前备好的竹竿,选择一个相对隐蔽的位置,在布袋上捅一个仅漏下花生的小窟窿,往下露花生。一次不能漏太多了,数量也就是一把的样子,大概二十几个吧。装进裤袋,手拿煎饼,走出家院去玩,掏出一个,扒一个,送进嘴里一个,咬上一口煎饼相伴而吃,特香!
纯地瓜面,蒸出的窝窝头,颜色发黑,味道发甜。而吃起来劲道,有嚼头。不过,偶尔吃吃还行,吃上几次就会发腻,而腻在甜味上,不是糖的那种正甜法,一股怪怪的甜。再说,吃多了肠胃不好消化。母亲还好,不常吃,偶尔做一次吃,算是改变一下口味而已吧。
地瓜的吃法。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吃法,无非就是煮着吃、蒸着吃——这是各个家庭的常规吃法。吃久了,是最讨厌的一种吃法。而发现母亲,从未吃烦过。吃饭的时候,见母亲专去拿篦子上那裂开嘴的地瓜吃。这种模样的地瓜,难看不说,裂开的嘴,也损失一些地瓜的味道。我们最讨厌它。而母亲不嫌,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双手呵护着它,一小口一小口在吃。裂开的皮,快要掉下来了,被母亲的手托住送进嘴里......母亲得吃相,像是在享用。
如果我们吃这种地瓜,准会把裂嘴的皮,剥掉扔给桌子旁边的“黑狼”吃。每每此时,也准会造到母亲忆苦思甜的教育,什么是饭就充饥;什么我们小时候连这个也吃不上,等等......
地瓜烤着吃就比煮的好吃多了。两种烤法都用过,一种放在做饭的锅底下一侧,用柴火烤,另一种放在冬天取暖炭炉上烤。这两种方法,烤出的地瓜,其实味道都不错。如非做个比较,炭炉烤的地瓜味,要好一些。再说,柴火烤的地瓜,整个黑乎乎的,吃完之后染了一嘴一手的黑,洗的时候有讨厌之感。
最怀念的一种吃法,菜糊糊。地瓜切块入锅,另加入泡好的黄豆、姜末,大火烧开,认为锅内的地瓜、黄豆已熟,倒入和好的玉米糊糊,搅拌均匀,再开锅后,放入切碎的地瓜叶和少许的盐。——后母亲扩展到什么菜叶都可以放的地步。此种做法,好喝!连地瓜都觉得它好吃了。两三碗下肚,干粮都不吃了,肚子饱饱的,尤其在寒冷的大冬天吃这一口,很过瘾。
——后来得知,父母婚后到济南做过工,喝过甜沫的味道,就模仿甜沫的做法,给我们做“菜糊糊”喝。
地瓜餐中,至今都很怀念小时候这种甜沫式的“菜糊糊”吃法。有时将地瓜块,换成地瓜干,这一口更令人怀念。
2024年7月25日
作者简介:刘培忠,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成员,作品散见于省、市级报刊。
附:
今朝杯“75华诞看今朝”主题征文启事
温泉花乡,生态商河——这是千年古县鼓乡商河的金字招牌;
兴业福地、宜居之城,这是全国千强镇、全国镇域经济500 强——商河县玉皇庙镇由来已久的两张金色名片;
济南今朝酒业、济南飞鹤玻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这是商河县“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优秀企业代表……
75年风雨兼程,75年同舟共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站起来”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忆往昔,你我曾经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看今朝,祖国大好山河,岁月陈香。为庆祝祖国七十五周年华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盛世今朝的风采,特举办今朝杯“75华诞看今朝”主题征文活动!回顾与祖国一同奋斗的岁月,回味今朝陈酿的醉美芬芳;分享与祖国一路成长的故事,传播盛世今朝的赤子情怀。期待您的如椽之笔挥洒最诚挚的祝福与赞美。
一、活动主题
“75华诞看今朝”——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二、举办单位
主办: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承办: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商河县玉皇庙镇人民政府
商河县作家协会
协办:济南今朝酒业 济南飞鹤玻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 山东秋澄印象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诗歌、散文两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诗歌要求50行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
四、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今朝杯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散文限每人1篇,诗歌限2首。
五、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3月31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散文投稿邮箱、微信:王连勇 13210500123 shwyn.j431@163.com A05318478
诗歌投稿邮箱、微信:廉德忠 15553168276(微信同号)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为应征作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立专栏刊发推介,择优在其他报刊媒体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4)》。
七、奖项设置
散文诗歌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
八、颁奖
所有获奖者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