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红楼卅载情
文/周二中
曾经,有十本名著被网友称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红楼梦》。我认为,其实这不是《红楼梦》的错,这恰恰证明了《红楼梦》的深不可测和无与伦比。
我是安徽人,1993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也就在那一年,我买了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到今天已经整整30年了。扉页上有我当年题写的一副对联:淡世薄财,观窗外几茎黄叶;披肝沥胆,著案前一部红楼,是写给呕心沥血的曹雪芹先生的。现在虽然这本书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了,但我依然视若珍宝。
说实话,当年在高中读书时,我根本就没有时间看文学名著。农家子弟,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着把考试所要学的东西努力学好,争取跳“农”门,所以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四大名著我一本都没看过。现在上大学了,学的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是学业需要,所以我读起了《红楼梦》。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兴趣所使。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钟情写作。不读《红楼梦》,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当时《红楼梦》一买到手,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是花了一个月零碎的时间将它读完。尽管这样,我还是感到自己在囫囵吞枣,未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读一遍根本理不清头绪。
促使我第二次拿起《红楼梦》的动因,那是因为走上工作岗位谈恋爱时受到的“刺激”。我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桐城乡下任教,恋人在乡卫生院工作,她是个红迷,对《红楼梦》内容了如指掌。她说自小就读《红楼梦》,把一部厚厚的《红楼梦》读得滚瓜烂熟。这让我感到惊奇。她有时候跟我交流,问到《红楼梦》中的某个细节,我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我虽然读过,但是印象不深。这让恋人十分愠恼,说你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连《红楼梦》都不熟悉,真是有愧呀。我于是知耻而后勇,又重新捧起《红楼梦》,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真的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啊,再次读《红楼梦》,我才渐渐摸清了书中纷繁复杂的情节的门路。我想,《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它会让你感觉到常读常新。它不是那一见到底的溪流,而是深邃浩瀚的大海。每一次读它,你都会有全新的收获与感悟。“闲谈不说《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这就是《红楼梦》对世人的影响。
后来,我来到江苏常州工作。先后在体改办、发改委工作十多年,因为对党史和地方文化感兴趣,又跳槽到常州市党史工作委员会工作过四年。我研究“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我是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我发现“常州三杰”都对《红楼梦》感兴趣。瞿秋白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写有《多余的话》,里面就提到,“……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一个革命家,就义之前都不忘《红楼梦》,这种深情让人感动。张太雷在他的《家书》中对妻子说,“历史地理理科,是你应当懂一点的,国文只要多读新的白话文,可以多看小说如《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劝妻子多看《红楼梦》,张太雷肯定是自己读了有感触有收获,所以才推荐给自己心爱的人的。我看过恽代英日记,他在日记中就清晰地记着某天读《红楼梦》某章的话,连续记了二三十天,并且还对所读的内容有短短的评论。为此,我曾写过《恽代英读红楼梦》一文,对这位革命先烈的读书活动进行了总结。
我上大学时买的那本《红楼梦》,因为时间太久了,纸张憔悴无光,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同时显得有一点脏。后来我又买了两本《红楼梦》,一本给儿子看,一本我和爱人共阅。《红楼梦》毕竟太厚了,沉甸甸的,捧在手上时间一长,便感觉手发酸。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将我家里最早的那本《红楼梦》进行拆分,分成五六小册,这样读起来方便。我不是收藏家,我想,对《红楼梦》的喜爱,就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我每次出差都带着拆分后的一册,有空就看几页。古人作诗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之说,我看《红楼梦》也是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的。
《红楼梦》读多了,我写文章时都感觉有了底气。远的不说,说一件最近的事吧。2023年国庆节,我儿子结婚,我要作一副嵌名婚联,将儿子和儿媳妇的名字都嵌在对联中,这样更有喜气。为作这副婚联,我也是绞尽脑汁。刚开始时,婚联中有“蕙兰”一词,我一想,“蕙”音不佳。《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节,“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昵!”一想到这些,我觉得“蕙”字应该换成其他的字为好。这就是读《红楼梦》给我的启发。文章《作了一副嵌名婚联》发表在2023年9月28日《中国新闻报》上,文章中就引用了贾宝玉的那番话。编辑在微信上说我的推敲功夫了得,其实这都得拜《红楼梦》所赐啊。
像《红楼梦》这样的书,是属于一时读不懂的书。金克木先生曾写道:“这些书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质量极高,又像堡垒,很难攻进去。”但如果想进入一种文化精神的内部,洞悉其基本结构和质地,就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多读一些读不懂的书,考验的是我们的耐心与毅力。
一本红楼卅载情,不离不弃读到今。岁月如流,痴情不改,我还会继续读它,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周二中,男,1971年12月生,安徽桐城人,民进会员,安徽师大中文系毕业,天津师大公共管理(MPA)硕士。现任民进常州市委组宣处处长。已出版常州名律师丛书《旭日东升——周旭东卷》《巍巍长松——陆柏松卷》,人物传记《中国气雾剂先驱——游一中》《永不褪色——老梅书记传》。另有《院士的足迹常州卷:飞鸾翔凤耀龙城》待出版。有文入选《新华文摘》及文汇报“笔会”年度文集《每次醒来,你都不在》等。作者系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常州市名人研究会董亦湘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