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为谁抗命、挂冠
——张难先生平侧记之二
作者:张铭玉
江汉平原在湖北省武汉市西边,千百年流传歌谣“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要是一年得了收,狗子不吃糯米粥!”其苦—高频率发生水灾、其富裕—拥有极富裕的大地。其苦、其富裕尽在歌谣中!这个歌谣说的是江汉平原受水灾的肆虐与频繁;也说明筑堤防洪对江汉平原百姓的重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交来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十分困难。虽然这样,还是立即研究解决江汉平原治水问题。1950年冬,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这件事还没有往下深入,美国插手朝鲜内战,威胁我国安全,在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揭开序幕。
1951年7月26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1年1月2日,还在举全国之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周恩来总理约张难先与程潜午餐,就治理江汉平原水利征求意见。
1952年3月4日,朝鲜还没有停战,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区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紧锣密鼓的在3月15日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先生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几乎没有机械设备,主要靠解放军、民工的满腔热情,用75天时间,到6月20日就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
在毛主席关怀下,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完成以后,江汉平原再没有长江水灾,1960年前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沔阳也年年丰收!
张难先的家乡沔阳县就在江汉平原中心!
1952年5月27日,张难先受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托,率中南军政委员会慰问团赴荆州慰问荆江分洪员工。在荆江分洪工地,连日不顾年事已高,烈日当头,步行跋涉在几百里的荆江大堤,南闸,北闸上,慰问各工地员工。夜晚还走访各工棚,观看工地上夜间奋战的壮观景象。在现场应指挥部要求题词“这个空前伟大的工程关系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民才能於最短期间光荣的完成任务。一九五二年五月卅一日。张难先题”。
荆江分洪工程的兴建,张难先十分开心!他先后多次在《长江日报》发表文章,欢欣之情跃于笔端,急迫向湖北、湖南两省人民报告大喜讯—建设荆江分洪工程啦!
荆江分洪工程的兴建,引发张难先回忆解放前参加治理水患的艰辛无助;目睹水灾中百姓的苦处、无助、无奈。
江汉平原,她南临长江、北依汉江。
1926年北伐前,旧军阀连年混战。“政府”收割的捐、稅,除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外,被军阀收割挪去打仗,湖北省、沔阳县哪有钱给农村兴办筑堤防洪。
1923年9月,张难先的三弟竺轩亡故。张难先回沔阳料理三弟丧事。乾西垸【1】农民见他回来,围绕他诉说水灾苦况,求他想办法。张难先告诉他们选一个好人办理堤工。群众推举陆国钧。陆国钧害怕劣绅捣乱不敢承办。农民们求张难先劝陆国钧答应承办。张难先就找陆国钧商量,陆国钧说乡间很多事很难办的。张难先答应困难时一定来帮他一把,陆国钧这才把办理堤工的事应承下来。沔阳乾西垸堤工的事,正如陆国钧担心的那样,土劣群起为难陆国钧,陆国钧接连发函给张难先诉苦。张难先接到信后回沔阳帮助陆国钧督工督费。每日巡视堤工,步行数十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堤终于筑成。但土劣们仍拖骗堤费不交,共亏款二千竿【2】。无奈,张难先只得借债填补土劣们的欠款。
这件事,张难先记忆深刻。为大家治理水患事,再辛苦都是可以的。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生水灾时政府没有钱赈灾,灾后政府无力资助;灾后农民哪里有钱集资?土劣们还拖骗堤费。
1927年,北伐取得大胜,打败旧军阀,产生新军阀。
1928年2月,李宗仁向北征战,势力抵达北京。这时曾经的北伐“兄弟”又开始较劲,乃至大打出手。双方爆发了近代中国“新军阀”的第一战,蒋桂战争。李宗仁的桂系退回两广。
1930年5月至11月,在河南、山东、安徽等中原地区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一场军阀混战—“中原大战”。主要参战方包括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李宗仁领导的桂军以及东北军。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成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形式上统一。然而,这场战争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期间,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30年,浙江省主席是张静江。他是蒋介石同乡,蒋介石称张静江“我的师长”。张静江为捞政绩大铺摊子,浙江省财政被拖得濒临破产,实在是很难维持,蒋介石没有能力给张静江拨款救急;只得派张难先去浙江收拾烂摊子。
1931年6月起,湖北境内连续降雨近一月左右,雨量超过常年同期雨量两倍以上,江湖洪水满盈。7月下旬,荆江大堤下段漫溃,堤溃后的浪头高度如同城墙,直奔沔阳城,将沔阳城摧毁。湖北省54个县市受灾,受淹农田5090万亩,受灾人口2855万人,损毁房屋180万门,因灾死亡14.52万人,灾情惨重。汉口平地水深丈余,陆地行舟,商业停顿,百业俱废,物价飞涨,瘟疫流行,受淹时间长达133天。直到8月30日,长江中下游、包括大武汉城区持续四个多月的洪水开始退去。
1931年12月,张难先卸去浙江省政府主席,1932年1月从杭州回到武汉。听说去年夏季大水,汉口被淹,沔阳成为汪洋一片,许多亲戚故旧逃难到武昌、挤住到灵山窝【3】。虽然这时已是一月中旬,但是因为去年夏季大水,不仅所种粮棉一无所获,而且房倒屋塌,家用什物都被水冲走,鸡鸭猪羊牛等随波荡去,鱼米之乡已变成穷乡恶土!百姓们的生活困苦到极点!而湖北省政府又确实没有能力救灾,毫无指望;水退半年之后,大家赤手空拳,对于重建家园,只能望而却步!张难先到家后,见他们鹄面鸠形,心中十分难受。
1932年3月,湖北省主席委派范一侠为沔阳县长。范一侠曾参加武昌首义,在张难先出任官员时多次在他身边工作,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却意外留在武汉迟迟没有去沔阳赴任。
有一天范一侠到张难先家,张难先问,你怎么还在武汉,没有去沔阳上任。范一侠说他当时激於义气,答应去沔阳做县长。回来后想在武汉聘请一位秘书一同去沔阳,但是征询几个人,都表示不能答应。有交情好的朋友说出原因,竟然是,重灾后的沔阳,奇穷无比、还因此而来的社会不稳,没有人愿意当这个秘书。大家都不敢去,我只身一人很难去沔阳做县长。范一侠说他正为这事左右为难。张难先听了之后,沉思良久。看看虽然已是五月,在灵山窝【3】的许多逃避水灾的亲戚故旧,仍有一些人滞留未走,他们所说困苦,实在令人可怜,自己却无力帮助,张难先已经为这件事焦躁许久;还有,范一侠是沔阳人、辛亥革命老同志,不论为公为私,都应助他一把。因此对范一侠说:“这样吧,我同你一起去,给你当秘书。”范一侠心想,你刚从浙江省主席位置上回来,怎么可能给一个县长当秘书?第二天,张难先带着行李来到范一侠家,催促他早日动身上任。
1932年5月26日,张难先、范一侠坐船溯汉水而上,直奔沔阳。一路上只见灾区荒凉不堪。28日晚他们到达仙桃镇。沔阳县城被水灾毁损特别严重,已没有办法设立县政府,县政府就临时移到仙桃镇,安在一座破庙里。破庙共三进,前两进已破败,狼藉不堪,只能系养马骡;后一进为正殿,房顶还没被水抬走,虽然东墙已全部倒塌,而西、北面还有断墙,县政府就在这里办公。临时用芦席修补残墙,隔出几个房间。张难先就在看门人陈祥麟家居住。第二天,他就同县长到破庙里办公。
沔阳人听说张难先回来了,陆陆续续的有许多人来拜会。张难先就顺便向他们询问地方情形。
大家诉说去年夏天水灾的可怕情形,东荆河堤决塌,大水像一堵高墙往前推,人哪里跑得过它,卷进去就没有出来的;水头遇到房舍,一推就把房子推倒;眼看着猪马牛羊被水卷走;沔阳县城正当要冲,被冲得一蹋糊涂,更是惨不忍睹。再述说遭受灭顶之灾后,大家生活都是困难重重。父老们边说边哭泣。
张难先安慰他们说:现在范县长来了,一定会有办法的。并请各位父老回去后通知逃难的人尽快归来,县长会为大家整顿治安,筹划生计。父老听后转悲为喜。张难先的话很快就传遍全县。
根据与父老们谈话得到的情况,张难先与县长范一侠商量,由县长发出治理沔阳的政策布告。张难先也自己作告全县父老兄弟诸姑姊妹书,劝他们回来从事生产。逃荒在外的灾民相继扶老携幼地回来。
他又与县长一起四处调查,察看灾情。先后到丰口、白庙等地。只见灾情又比仙桃镇更为严重,洪水裹带的泥沙把以往的良田淤得无法耕耘,而且耕种所需的牛、犁、锄、筢都是缺这少那。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他们号召众百姓互相帮助,张难先不顾已是年近六十,带领大家开挖泥沙淤埋的大小渠道,把洪水冲毁的堤坝修复起来,整田培地,尽快抢种荞麦等渡荒口粮,播种秋季作物。
救灾、恢复生产,沔阳县不能指望从湖北省政府得到帮助,县政府“赤手空拳”一点能力也没有。
因为水灾时常发生,政府又指望不上,一旦发生灾情,生活都艰难,农民哪里能筹钱集资。因此催生了“钱粮附加堤款”。这笔款是农民在水灾发生时自力更生、恢复生计的依靠。
在新、旧军阀混战时,全国各地建立一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毛主席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是最大的。
自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围剿”。都被粉碎。
1932年4月,蒋介石在汉口设“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任总司令,【4】任秘书长。6月15日蒋介石在庐山主持召开鄂、豫、皖、赣、湘五省“清剿”会议,会商第四次鄂豫皖红军计划。
杨永泰建议在“围剿”时“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与共产党抢夺民心。蒋介石对杨永泰很是欣赏。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要抢夺民心,惩治贪官污吏是必需的、也是见效快的。
6月30日,蒋介石去电要张难先来汉口。7月1日,蒋介石与张难先商议说:“我想在此设立一个党政委员会,交给你主持。”张难先认为不妥,反复议论后,蒋介石接受张难先意见。虽然还是设立党政委员会,但不是独立机构,设在总司令部内,等于是蒋介石的幕僚,对外都以总司令命令行文。内部分秘书、监察、党务、政务四处,交给张难先筹备。任命他为委员兼监察处主任。7月30日成立。设立党政委员会,特别是设立监察处,惩治贪官污吏是明确的任务。
张难先在党政委员会大力惩办贪官污吏、贩毒等违法人员,甚至使用枪毙手段。杨永泰却尽力包僻那些大官,屡屡因此与杨永泰发生矛盾,越是触及的权重位高,两人矛盾越大。
蒋介石为了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1932年7月,调集24个师又6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
杨永泰知道蒋介石在围剿鄂豫皖红军时需要大量军费,而湖北财力不能支撑军费的重负。一天杨永泰向蒋介石进言:“当今湖北财政办得极坏,早年张难先先生任内,湖北财政口碑甚佳,收入空前,他能去才好。”蒋介石认为言之有理,立即召张难先过来,要派他去管理湖北省财政。要他振兴湖北财政,然后用这钱在沔阳打沔阳人,张难先坚辞不就,不等蒋介石允许他走,他就离开蒋介石的办公室。
杨永泰借机对蒋介石说:下属如此抗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1932年冬,蒋介石正策划对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策划中突显军费不足。杨永泰建议蒋介石:湖北有钱粮附加堤款,据说其数量不少,应提归中央。蒋介石赞成这一提议。立即召张难先拨湖北钱粮附加堤款到中央。对于连年水患的湖北人来说,钱粮附加堤款就是湖北人的生命钱;特别是这两年特大洪水,湖北多少地方成为汪洋一片,灾民困苦之状,历历在目;目前又正是修堤用款的时候。张难先据理力争。蒋介石不仅不理会张难先的申诉,还决定成立“清理移交委员会”、更进一步任命张难先为“清理移交委员会”主任,命他主持办理钱粮附加堤款的移交事宜。张难先心力交瘁,长叹说:“我是湖北人。如此不利桑梓的事,若是我为了要当官而按蒋介石的要求去办,我的子孙还能得到湖北人的理解吗!”于是给蒋介石留下辞职信,挂冠去北平。
蒋介石看到辞职信,立即打电话到监察处,招张难先面谈,监察处职员回告,不知他在哪里。于是立即命其夫人宋美龄召张难先长女端君询问,端君回答说:实在不知到哪里去了。蒋介石随即写了一封长信交给端君,嘱她一旦得到消息时,就将信转去。她将蒋介石信转去北平。张难先见信写得情词恳切,力盼回归,就在北平回电说:“必欲吾回,须收回由我移交堤款成命,及党政委员会结束后,再不拉我入政界始可。”蒋介石复电称:“如约,但盼速归”。张难先于十二月十九日回到湖北。这时蒋介石已去了南昌。
1933年2月,蒋介石来电,招张难先去南昌,张难先到南昌,向蒋介石历数杨永泰的违法事,但是蒋介石正在“剿匪”时期,倚重于杨永泰,因此敷衍张难先。让他去苏州查一“巨案”。张难先回答说:“总司令好意极为感动,我回去以后,再不到总部,苏州我更不去。”官司打到这里,令张难先痛苦的是,惩治一般的贪官污吏,还能有所作为;惩治百姓们最为痛恨的大贪官污吏,那怕是大一点的贪官污吏,却是那样的难以从心。这还是在蒋介石直接领导下;还是出于政治、军事斗争需要而进行的打击贪官污吏,没有了这个大题目,打击贪官污吏之难,是可想而知的。只得一声长叹!于是辞别蒋中正要回湖北。
1954年湖北大水,湖北、武汉防汛任务十分沉重。荆江分洪工程发挥巨大作用,武汉安全度过汛期。与1931年湖北大水的情景比较,真有天壤之别!
今年,南方大雨连绵数月,多地出现险情。然而江汉平原总是固若金汤!
正是,“沙湖沔阳州,年年得丰收,敢问功何来,全靠党深谋!”
【1】垸 [yuàn]:中国湖南、湖北两省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垸子。堤垸。..
【2】款二千竿:竿,是竹竿,当时是修堤不可或缺的物资。那时湖北省、沔阳县都没有给钱补贴修堤,修堤款是农户分摊。在此指土劣们拖欠的分摊修建堤费价值。
【3】灵山窝:1928年,张难先在武昌购地建的家。
【4】杨永泰:1932年当蒋介石亲赴武汉指挥对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时,杨上万言书,阐述“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提出“安内”(即“剿匪”)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主张,这一谋略的核心是争取民心,蒋介石称许“仅凭军事力量根绝共党武力,是颇为困难的”;在思想上,杨永泰建议发起一个新生活运动,为蒋介石采纳,他认为春秋管子治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此“剿匪”要“攻心为上,易俗为归”。得蒋赏识,立即擢用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随蒋来汉赴任。杨加紧训练人员、整顿保甲、修筑公路、实行新生活运动等具体政治“剿匪”措施,由此备受蒋介石青睐。1935年12月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6年10月25日,赴汉口日本领事馆宴会返回时,在江汉关轮渡码头被人开枪狙击身亡。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