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知青
人生在世,若是耳聪目明,当能较快感知世界,对自然社会较好学习与适应。要是口齿伶俐,口才出众,表达准确,语言生动传神,那就更是社交良好的难得素质了。
前两种能力,得之于先天,后一种能力主要获得自后天实践训练。
这三种能力,任一缺陷,都会出现麻烦。
比如,老年人耳聋打岔,往往使人忍俊不禁,或误解误事。一回,王奶奶看见孙子对着同学哭,问为啥?同学说,错题。奶奶说,可饥?饥了,奶给你买个猪尾巴!耐饥还治流憨水*。
再一回,儿媳妇交待王奶奶下午照护学生,她在家炒了一筛子花生,还往糊焦里炒,就是不知去接孙子。
再比如,有个高度近视眼,刚打了一瓶酱油,走到平时喝茶的茶馆歇脚,看见茶馆墙上有个“钉子”,随手往上边挂瓶子,结果“叭嗒一一哗啦”瓶碎酱洒。原来墙上爬着个蜻蜓。气!过两天,又去茶馆喝茶,老地方又是一个“蜻蜓”蹶尾巴落在墙上原来那地方,他火不打一处来,怒从胆边生,举手大叫:“我灭了你这祸害人的东西!”只听“啊呀”一声,这近视眼老兄手掌血流如注。原来,店主也觉得那儿该有个钉子方便客人。
最要命的是这口齿不清,语意不明,或语言节奏不对,往往后果更加严重。一回,一个吐啦舌看见一个修车师傅扒胎,扒前放内胎气。吐啦舌说:“唉,你放屁!”他原想说,你放气。“啪”那可怜的吐啦舌脸上挨了一嘴巴。无独有偶,
一回一人为朋友捎信给外地的亲人,原本是人家儿子升职到上级单位了。他却简化说,上调了。人家没听明白,他自作聪明拿笔在纸上写,问题是字还写了个别字“上吊了!”他那朋友顿时脸色苍白,扭头就去车站,哭着火急火燎跑儿子家,弄里儿子莫名其妙,老头气得吐血!

说话节奏快慢有啥关系?关系也挺大。记得刚工作时,书背不少,实际经验不足,工作中交流一股脑说说说,专业名词一大堆,自己觉得讲可明白,结果,对方越听越糊涂,有时吓半死,有时给人家讲恼了,不得不师傅出马再讲。师傅后来给我说,话,说通俗点,节奏慢一点。
不过,说话节奏太慢,也有问题。还是上边那近视眼,一回与老友喝茶,模模糊糊看见旁边桌上一堆巧克力似的玩意,问老友,你眼好,看看那啥东西?谁知那老友有点结舌,说:“是淌—淌—淌—,淌淌淌,淌……”
近视眼听见了心想,果然是巧克力糖,啥味呢?忍不住,用食指勾一点就往嘴里送……
结巴舌还在结巴:“淌—淌—淌鸡屎。”
这是口舌有毛病,可有时口舌没毛病的人,话语节凑太慢,也引起误会,甚至引起老两口闹离婚的大误会。
事情是这样,老干部老李爱书法,一次正写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老伴老张进屋想站后面欣赏,还没看清,只听老李写里高兴,大声一字一板边写边背:“滚—”老伴一听不乐意了,咋你写个字我看一眼不行?平时惯里!正想着,不防老李又“滚——”,老张气了,扭头走开。老李“长—江—东—逝—水——”。老张想想气不过,回转身走进来要说话。正好老李该写“浪花淘尽英雄”,走门口冷不防听见老李大声念:“浪——”
老张恼极,拿墨往纸上一泼。
“啪!”老李脸上结结实实挨了一巴掌。
“我咋就浪了?一辈子没人这样评价我,组织上一直说我作风正派,生活朴实,誰给你的权力说我浪!我浪啥了,你给我说明白,说出证据来,最好我们法庭上说明白,还我清白!!!”
你说,这事閙哩!
*豫西南俗语,说流涎水叫流憨水,这种孩子吃卤猪尾巴能治。


作者简介:
马进显,网名老知青。退休医生。写过两个长篇《伏牛破晓》(世界华人出版社),《花园街》网上发表。各30余万字。因喜欢文学,所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