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从武义文庙所想起的那些岁月
古 梁
武义古城一部分开放以后,老实说,我仅走了老上街,南北走向的“古城”,我也走了几趟。让我最迁念的是文庙,从开放到现在我没进去过,正如,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有:“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繾綣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扞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而老文庙那个地方是我从1960年进初中,直到1968年离开,整整在那里有9个年头。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从泮月池到操场上的那棵挂着铁钟的梧桐树,是我一生的记忆,能忘吗?
文庙,历代志书皆列为学校,为何?这里不赘述。武义文庙有史记载以来,始唐,至宋,至元,至明,至清,至民国,至解放后,凡近千年,迁徙无数次,修缮凡几十年一修,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彻底拆除,而且到90年代将最后一块乒乓球桌大的《重修文庙碑记》被砸碎,从此文庙从武义大地彻底消失。78年后,才重建,成为当代武义古城的中心灵魂,但她绝不是我心中的,我记忆中的“文庙”了。
历史上,清光绪十八年(1892)最后一次修缮文庙后,就一直被荒芜了。直到1946年在文庙中办起了私立的“明招中学”后,当年12月14日,汤en bo呈文武义民国县府,文庙才又一次得到了修缮,这也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
文庙古称学校,旧有“万刃宫墙”,此墙非彼墙,此墙乃指孔夫子教育思想有万刃之高,是治国的儒家之基。后世沿之,仍乃一邑之学重地:称明招,称一中。一中也是命运舛驳,一生几迁,文庙弃,迁邑西熟溪之南畔,今又迁壶山之西,离邑远之,徒步繁累,驱车旋至,百代风华,千年斯文,尽在迁中如梦如斯。
如是,我已讲清楚了为什么不去今重建的文庙拜谒之由了。
当然,我总会去的,虽然不是记忆中的文庙。
2024.8.4.炎热中作
注:所引史料,出于1991年未刋的《武义一中校志》、《武川备考》。
作者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当代诗人、地方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