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墨宝回“家”记
刘上恭
2023年9月21日上午,在淄博五中会议室,“热烈欢迎刘上恭老师回访学校”、“衷心感谢刘老师为学校捐赠著名书法家王一川老校长的墨宝”几行大字,映现在宽大的屏幕上。当我把珍藏了30多年的一件王一川老校长的墨宝,交到淄博五中书记兼校长李健和副书记宋平手中的时候,在场的人们连声说“好”。
话还得从那年学校工会举办“庆新年教职工书法展”说起。当时,我作为学校工会委员会宣传委员,是组织者之一。淄博五中教职工队伍中书法高手林立,但王一川老校长如果不参加,等于少了灵魂。王一川先生在五中执政二十多年,有口皆碑。他不仅是一位治校有方、德高望重的大教育家,也是一位闻名齐鲁的大书法家。此时老校长已经退休赋闲,我便特意上门将办书法展的想法告诉他,并请他写幅作品参展。他欣然同意。
几天后,我遇到他,他说写好了,也装裱了。我到他家一看,果然是幅珍品,我如获至宝。参展时,王一川老校长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最显要的位置。凡来参观的人,无不驻足观看,细细品读,好评如潮。作品内容是:
风吹帆影过西城,一片浮云岭上晴。
落红满地都不扫,万松台畔读书声。
淄博五中存念
庚午年冬王一川书

尤其那句“万松台畔读书声”,让人仿佛听到了五中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一种诗意的美,氤氲在这所具有着红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校园里。
原诗是明末清初诗人李确写的一首七绝,题目为《山中访宋尔恒》。宋的原诗第三句是“满地落花春寂寂”,王校长改为“落红满地都不扫”。不知是记错了,还是有意为之,但丝毫不影响内容的表达。诗句把学生勤奋专注学习的氛围烘托出来了,意境更美了。王校长并没有注明诗的作者,很显然是他故意为之。
人,是讲究缘分的。我是1975年毕业分配到淄博五中工作的。以前虽听说过王一川校长的大名,但真正认识他,还是从这年开始的。第二年,学校领导调我到校长办公室工作,与校负责人王一川、郭弢在一个办公室,并与王校长对桌。学校让我负责行政文件的收发归档,校长办公会议的记录,领导讲话稿的起草,为外出人员开具介绍信等,相当于秘书工作。
当时,淄博好多单位的牌匾出自王校长之手。他的办公桌底下,塞满了待写的纸张,但他从不在上班时间书写,都是利用晚上或星期天。下午下班时,他常说:“小刘,晚上来一趟。”我知道,他又要写书法了。校长办公室里,有一张大长条的办公桌,是开办公会用的,业余时间就成了他的书案。我帮他理纸、摆放,一次次见证了大教育家、大书法家王一川先生挥毫泼墨的风采。他凝神悬腕,笔走龙蛇,写得大气磅礴,写得酣畅淋漓,写得春水涌动,写得气壮山河。他的书法富有动感和立体感,看他写字是艺术享受,那神采,那气场,是灵魂的对话,是心神的呼应。看着看着,我的右手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笔,旋转起来……我的亲朋好友,通过我求王校长书法作品的人不在少数。王校长有求必应,但从不收礼,更无润笔费之说。
2022年淄博五中建校80周年,学校组织了系列纪念活动,其中老校友谭延明主编了五中校友散文集《岁月有情》,邀请在五中工作过的老同志撰写文章,于是我写了《执教五中的青春岁月》,回顾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我写回忆文章,自然要写到王一川老校长,写到他的书法。为了插图用,我便找出了当年他给我的墨宝,同时又与王校长那年的参展作品,久别重逢。联想到此前收到的五中关于收集历史文物的通知,我想,这不就是文物吗?它该回“家”了。我立即拍下照片,给淄博五中联络人梁玉荣老师传去。退休后的梁老师,一直是学校和校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发来短信:“收到图片,感谢感激,真好!”
虽然我后期调离了五中,但多年来我时常关注着它的发展。我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热土,我与它是有感情的。特别近几年,通过梁玉荣老师,我不断得到淄博五中各方面的喜讯,我为五中的发展,感到高兴和骄傲。其后,我与梁玉荣老师多次电话沟通,想让王一川先生的墨宝尽早回“家”,无奈因疫情肆虐或因彼此有事,几次顺延时间,直到今年9月才定住此事。这幅王一川先生写着“淄博五中存念”的墨宝,一天回不到五中,我的心就一天放不下。
当我郑重地把老校长王一川的墨宝交到淄博五中现任领导手中的时候,我的心才释然了。从济南出发前,我将墨宝包了又包,外面又装在了一个专门盛书法的塑料桶里,然后放进一个旅游背包袋里。在动车座位上,我的手一直抓着背包不放手。上洗手间也背着,生怕有闪失。
王一川先生的墨宝终于回“家”了,交接仪式一结束,学校领导就立即安排专人,将墨宝挂在了学校会议室墙壁的中心位置上。现在,人们只要走进淄博五中会议室,一定会欣赏到老校长王一川先生的这件墨宝。让墨宝回“家”,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瞻仰到他书法的风采。看见这幅作品,就像看到了当年的王校长,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我想,王一川老校长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淄博五中的前身是“耀南中学”,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愿朗朗的读书声,永远响彻在这所有着红色传承的历史名校,愿这里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023年9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