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坐席
“新媳妇来了……”
随着几声二踢脚“砰-----当”的声响,只见村外那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哒哒哒”地开来了一辆拖拉机。机头上缠绕着几条红色布带,颠颠簸簸的开进了村庄。
村口早已围满了迎接新媳妇的人群,有的负责接待送亲的,有的负责迎接新媳妇的,有的负责给压车小孩儿红包的……那些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那叫一个忙,抢新媳妇的鞋、衣物、以及陪嫁的暖水壶、脸盆等。只要能抢的他们一件也不放过,他们用抢到手的东西向东家兑换几块钱或几包香烟。那场景叫个热闹,叫个喜庆。
送亲的娘家人胸前的纽扣上系前一条红布条,那身中山装虽然有点陈旧,但都干净整洁,他们随着接待的人走进了专属他们的房间。
新媳妇在大家的“保护” 下也进了婚房……
山村里,一家有喜,全村都喜。席面都安排在左邻右舍家,每家的炕上放着一张桌子,地上也有一桌。年轻平辈的负责“端盘子”。
总管权力可大了,代表东家全面负责。烟酒发放、席位安排、接人待物等。这活儿也属专业人才能胜任。
“烧火的,打碳的,扒葱的,捣蒜的,入席啦”总管放开嗓门喊,“前村的,后店的,隔壁的,邻右的,入席啦”总管一声比一声高地喊着,“老爷娘舅们,姑表亲戚们,高朋贵客们,入席啦!”说真的,没两下子还真玩不转这行当。安席讲究法可大了,谁和谁一桌,谁坐正面,谁坐炕沿边,谁坐上首,谁坐下首。弄不机密,安不利索,就会闹出争端。俗话说“酒席面前争高低”也许就是这个理吧。
酒是零打酒,烟是红满天,没鸡也没鱼,场面乐翻天。
到了一对新人敬酒环节,那才是坐席的重点,每一桌都有不同的逗乐形式来逗新人。尽量不让他俩顺利过关,图得就是个热闹。
山村的坐席,从早上一直闹到晚上才算结束。
--------八十年代山村坐席的回忆
闫子写于2024.08.01

本名:闫枝
网名(笔名):冷月寒宫
生于1968年,民办教师,曾获北京市民办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指导员”等荣誉。现归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