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书香”始入“境”
刘万成
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曾经在《法言•问神》里提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话虽简单,意味深长,反复咀嚼,觉得它不单是写好书的不二法门,似乎也可以成为读好书的理论依据之一。
人们用“言”交流情感,又用“书”来联络古今、沟通遐迩,可以从中窥见人的内心世界。人爱读书很像人有吃不完的饭,雷打不动,一日三餐。闲来无事,忙中偷闲,心有一轮明月,读书的目的便很单纯:打发无聊,开动脑筋,美化心灵,乃至自我重塑人格。
苏轼笔下的董传粗丝绑发,粗布加身,因为学有所成、气质不俗,而光彩照人。书如各种饮食,风味和营养不同。古今中外之书,浩如烟海,即便是一部好书,那也未必和人胃口。人挑选好书无疑是读好书的前提,没有大海捞针般的坚韧不拔,显然不行。读好书和写好书一样,没有高级厨师烹饪美馔般的独门手艺,便选不出、也搭配不好现成的食材,何以敲定适合自己的菜单?反之,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菜单,也就会有专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物链。加上年长日久,日复一日地眼到、心到、手到,即便是浏览一册连环画,您也能从中感知芸香、墨香之味,乃至“心香”清雅、悠长。
由此回过头来,再读读草木花鸟虫鱼之类,便可感觉到好书的“心香”如夏荷脱俗,如“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而一朵小小的苔花,也并不比雍容华贵的牡丹逊色。
不过对于“读书太少,想法还挺多的”(林徽因语)的人而言,读书反而会成为思想上的累赘。因为,书香蕴含在古人的诗词里,蕴含在哲人的思想里,也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许世友将军的性格过于刚强,弄不好就会吃大亏,甚至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毛主席就要他把《红楼梦》至少读三遍。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集文学评论、文学鉴赏于一体,认为诗词的高下优劣在于“主观精神”与“周围物境”之间相融合,以及它所达到的境界——形象具体明确,而“思无疆”、“意无穷”。读之让人沉醉其中,可以深切感悟到情感与意趣的“隔”与“不隔”,而知行合一。
人言“半部《论语》会做人”,那是因为可以借鉴孔子的智慧与思想。如此一本本好书,无论其内容是什么,如若蜻蜓点水、囫囵吞枣,而不反复用心感悟,那根本就闻不到一个个汉字排列组合起来的一缕缕幽香如兰。更何况,若是喜爱遵从本心、诗文偶发,倘能拿出见了“三缺一”便欣喜若狂的劲头,多读一本好书就少一分浮躁,既不用惧怕让智能写作抢走了饭碗,又能给人以仿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惊奇与美感。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这是比喻,也是境界。品出“书香”始入“境”,假如人人坚持“好读书、读好书、把好书读好”,虽然未必就有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但其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摄生之法——既能调养和净化自我心灵,也可以大幅度降低肉体生病的概率,而且非常有益于华夏文脉的赓续。
(原载2024年8月2日《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第二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