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菼的诗在两本书中的区别
印证冒著《红楼梦》
傅济生
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徐倬(注1)应冒辟疆之邀造访水绘园, 冒辟疆全集(1354一1355页)载:
“己未仲冬再至如皋巢翁先生招饮得全堂即席口占二律 徐 倬方虎
放舸东皋意若何,招邀尚有病维摩。
人憐桑海遗民少,话听开元逸事多。
客路愁中驚玉篴 zhú,交情世外托茗柯。(座有二客,品茶、度曲俱称绝倫。)
合尊促坐欢无限,还许频烦着屐过。
重遊孤客倦登臺,此地专因问字来。
剩取三余堪读史,(即君以《史记》借读。)
可鄰小户对啣杯。(先生与余俱不能饮。)
关心人世同碁局,放眼乾坤有劫灰。
十二楼中休复忆,匿峰庐是小蓬莱。(时先生宝彝、染香楼阁被焚。)”
冒辟疆和诗如下:
“ 和 冒襄
楼阁烟销唤奈何,嗒然只有腹堪摩。
素心喜对愁翻劇,相视言忘语更多。
去座賓朋空北海,悦生玩好付南柯。
萧骚賸有菴罗室,併爱荒庐日日过。(先生最爱余匿峰庐菴罗树园,皆水绘倾圮后结茅西田者。)
此月书云上观臺,鬱葱佳气故人来。
焚餘恨少磨穿榻,酒到难寻羽化杯。
共有渭阳垂暖眼,更劳瘦沈问寒灰。(是日,偕过有沈允一、徐主一两先生。)
侯嬴七十心所在,自惜平生辱草莱。”
三年后,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韩菼(注2)寓水绘园匿庐峰读徐倬之诗步原韵和诗二首。
冒辟疆全集(1404一1405页.)载:
“壬戌冬日寓巢翁老先生匿峰庐读方虎同年赠先生诗酬唱叠韵至五六似东坡山谷之往复也先生索诗因次原韵 吴门韩 菼元少(无标点)
浮云变化奈公何,老眼经心只自摩。
海内文章容献在,尊前倾倒说愁多。
千金白璧轻蒙垢,一卷《黄庭》付烂柯。
遮莫春风归小草,寒松向饱雪霜过。
洗钵池南旧讲臺,可堪前度客重来。
青缃故老留金薤,(先生逸园有勒石令祖乡贤公遗像、遗墨及所著诗文甚富。)
红壁今生堕玉杯。(先生得全堂四壁有董文敏手书石刻。)
往事波澜随幻影,寒宵榾柮拨残灰。
主人别有伤心地,未惜园林付草莱。(水绘菴,先生任其倾圮,三年不一至,以对岸祖祀.逸园未赎也。)”
再看看韩菼《有怀堂诗稿.》卷一(239页)载:
“赠如皋冒巢民先生次方虎编修韵二首
昆明灰劫奈公何,猶见铜人蓟子摩。
事到庚申遗献在,书成乙丙逸民多。
千金白璧轻蒙垢,一卷黄庭付烂柯。
遮莫春风归小草,寒松向饱雪霜过。
洗钵池南旧讲臺,可堪前度客重来。
青缃故老留金薤,(巢民逸园石刻诗文甚富。)
红壁今生堕玉杯。(壁间有董文敏书皆为他人毁棄。)
往事波澜随幻影,寒宵榾柮拨残灰。
主人别有伤心地,未惜园林付草莱。”
《有怀堂文稿》韩 菼的诗,前四句与冒辟疆全集记载的显然不同, 当初冒辟疆之子在校订同人集时,明知韩 菼之诗有所暗示,也许是为了规避文字狱,故将
“昆明灰劫奈公何,猶见铜人蓟子摩。
事到庚申遗献在,书成乙丙遗民多。”改为
“浮云变化奈公何,老眼经心只自摩。
海内文章容献在,尊前倾倒说愁多。”
筆者认为徐 倬、冒 襄、韩 菼唱和之诗,其中《有怀堂文稿》所载韩菼赠如皋冒巢民先生次方虎编修韵二首,暗藏玄机。兹将本人之陋见作如下叙述:
昆明灰劫奈公何
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馀芳砌,重怆 山阳 拭槁桐。”
这里实指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闰正月二十五日(丙子),朱由榔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员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盏达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岭,距离中缅边境已经不远了。马吉翔认为只要进入缅甸国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奈公何,还能对你怎么样?
猶见铜人蓟子摩
蓟子摩相关典故
《武康县志》:武康人。明方术,解分身之法。《后汉书本传》:子训不知所由来,建安中客济阴苑句。有神异之道流名京师,士大夫皆乘风向慕之。后乃驾驴车,与诸生共诣许下。公卿以下,坐上恒数百人,皆为致酒脯,终日不匮。后遁去,不知所止,去之日惟见白云腾起,从旦至暮,如是数十处。时有百歳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东覇城见之,与一老翁共摩挲铜人,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顾视此人而去,犹驾昔所乗驴车也。
蓟子训,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东汉时,他来到洛阳,在十几个地方会见朝廷的大员,每次都拿一斗酒一块干肉招待他们。他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是略表一下心意。”在座的有上百人,但吃喝了一整天,酒和肉还是用之不尽。蓟子训走后,大家都看见白云升起,从清晨到晚上都不消散。当时有个百岁的老翁说:“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见过蓟子训在会稽的集市上卖药,面色就是如此。”蓟子训不喜欢居住在洛阳,因此隐居起来。魏齐王正始年间,有人在长安东边的霸城看见他与一老者正一起抚摸铜人。他们一边抚摸,一边说:“才见这个铜人铸成,已经快五百年了。”看见他的那个人喊道:“蓟先生,请等一下。”但蓟子训和老者只是并肩应答前行。看着他们似乎走的很慢,但即使是骑马也没办法追上他们。
这里韩菼把冒襄比作蓟子训。
事到庚申遗献在
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台湾郑经永历三十四年。
遗献1.前朝留下的文献。 2.前朝留下的贤人。
这里指“先世前徽录”正在编纂中。
书成乙丙逸民多
逸民在 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
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
这里韩菼以为冒辟疆借古喻今的巨著《红楼梦》已基本完成,其实冒辟疆祗是对所著《红楼梦》,暂告一段落,将已经写的,被亲友借阅的手稿,着手收集整理,此是后话。
千金白璧轻蒙垢
意思是你有一个想法,但是行不通。求的是运势那就是还要等待机会,说你是好玉,一般的人用不起,望好自珍藏之。
蒙垢
1. 受到污辱耻笑。
2.遮盖起来:蒙罩。 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垢:污秽,脏东西:污垢、泥垢、垢敝(又脏又破)。
这里指冒辟疆和他的著作《红楼梦》是千金白璧,但是受到蒙垢埋没,还要等待机会。
一卷《黄庭》付烂柯
古硯池中起墨波,右军書法妙如何,黄庭一卷無多字,换盡山陰道士鹅。
《黄庭经》,晉王羲之小楷書,原为黄素绢本,宋代摹刻上石,拓本流传。
此帖法度极嚴,氣息飄逸,並秀美开朗之意态。
有一段傳说载于南朝《论书表》: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肥大的白鹅,作为書寫的报酬。 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道德经,高兴地“笼鹅而归”。 论书表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经,后传之再三,变成了《黄庭经》俗称《换鹅帖》,此帖无落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 。
烂柯 :
围棋著名典故,语出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从那时起,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如《烂柯谱》等。
(1).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后以“烂柯”谓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宋陆游《东轩花时将过感怀》诗:“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
(2).谓荒诞不可信。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况人一夕不寝必困,岂有两昼夜而不觉,朝廷为之废务?殆几於烂柯之说矣。所以孟子有‘尽信《书》’之叹。”
韩菼在这里借《黄庭经》暗喻冒襄著作的《红楼梦》。
.遮莫春风归小草,寒松向饱雪霜过。
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1).称赞冒辟疆如寒松一样能抗雪霜;(2).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将到来;(3).冒著《红楼梦》将如春风归小草一样,欣欣向荣,或者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流传后世。
另一首诗系叙事叙旧、写情写景,故不再详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韩菼1682年在水绘园饮酒吟诗时,已经看到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手稿,而且也知道在文字狱的白色恐怖下,冒辟疆是在一个相当隐蔽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案、书橱等许多地方,都堆放作各种书稿,包括《先世前徽录》及诗稿等,而《红楼梦.》的书稿,则是写一页藏一页,一旦发生险情,就隨手拿其他书稿掩盖之,最后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 说明其于《红楼梦》最后的披阅增删用了十年时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脂砚斋抄阅重评时,第一回中已有一段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来历,这里的甲戌抄阅就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倒底是多少回目呢?有说80回的,也有说108回,更有说120回。总之,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年逝世后, 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真正的‘问题批语’恰是“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之类批语——本意是提醒读者注意思考。这里的“壬午除夕”,不是真正的壬午除夕,而是“忍吾舛惜”的谐音。《王融·静行诗》:遵涂每多舛,顾省能无忡。《博雅》上说:“舛,偝也。”偝,古同“背”,就是不顺利的意思。所以多舛的意思就是倒霉,不幸,很背,不顺利,太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由此可见,韩菼的
“昆明灰劫奈公何,猶见铜人蓟子摩。
事到庚申遗献在,书成乙丙逸民多。
千金白璧轻蒙垢,一卷《黄庭》付烂柯。
遮莫春风归小草,寒松向饱雪霜过。”
这首诗的意境,就是暗喻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谓岁月流逝,人事变迁,“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也就是说《红楼梦》一时还不能以作者的真名实姓公开流传於世。《黄庭经》对《红楼梦》也很工整。
注:
(1)徐倬(1624—1713),字方虎,号苹村,浙江德清新塘(今德清士林镇徐家墩)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享年九十岁。从小就聪明,智商高喜读书,十岁参加县试考得秀才笫一名。十七岁到会稽(绍兴的别称)去,拜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倪元璐为师。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並且选入史馆,任命为编修(史馆修撰、直馆等官,掌修国史)。后因病还乡,归养十年以后,又调入京城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一种官衔……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康熙三十二年(1693),任顺天(今北京)乡试正考官,录取了许多优秀文士,不久又升侍读,(一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的人,称为侍读学士。二是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但级别要低一些。如宋代有翰林侍读之官, 明清设置了翰林院侍读,也称侍读学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南巡,考核在籍诸臣,徐倬得第一,呈所著《全唐诗录》一百卷,得到康熙降旨嘉奖,升任礼部侍郎,并为《全唐诗录》御制序文,同时给予丰厚的赏赐.,以表彰他的好学,年八十九时,康熙特赐御书“寿祺雅正”四大字匾额.,过了一年就去世了。徐倬学识优博对古文诗词都很精通。年轻时就与如皋冒襄父子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相唱和,为名士所推崇。他诗意圆润,为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求请者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明代历史、邸钞、实录、家传、野乘也十分熟悉。著有《全唐诗录》《读易偶钞》《古今文统》《修吉堂文稿》八卷,《应制集》二卷,《寓园小草》一卷,《燕台小草》一卷,《梧下杂钞》二卷,《苹蓼闲集》二卷,《甲乙友钞》一卷,《黄发集》二卷,《词集》二卷,《耄余残沈》二卷,后来又出了合集,统名《苹村类稿》。
(2)韩菼tǎn(1637-1704)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元、状元。 授修撰,主持纂修《考经衍義》百卷。历日讲起居註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颇受康熙器重,赞其文章“文章古雅、旷古少见”,亲赐“笃志经学,润色鸿业”匾额,后因触怒龙颜失宠,卒于任上。卒谥文懿,有《有怀堂诗文稿》《春秋左传句解汇鐫》《江阴城守纪》等。 韩菼少时家贫,能力学,性嗜酒,有李太白风。入学考试名列四等,以欠粮三升,革去功名。冒籍嘉定再试,拔取后又被革除。又应吴县童子试,作 “狂者进取”一文。县官见其文,认为不通,不予录取,并将文章贴于照壁。恰巧刑部尚书徐乾学来苏州,见有门生争诵韩菼的文章,作为笑谈,徐闻之,急问作者姓氏,说“此文开风气之先,直盛世之音也。”次早即传见韩菼,收他为门生,带到都中,一举成名。后来成为清代八股文一代宗师。
这里还有一段趣话,韩菼未第时,在蒙馆教读,馆主人识丁不多,好强作解事,往往干与馆中的教学事务,他常将经书句子破读,或是把字念错。韩菼有时与其争辩,馆主人就说:“汝是四等秀才,晓得甚事?”韩只得忍受而已。一日,馆主人叫生徒读《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把“毋”字误读作“母”字。适徐乾学过其门,闻而窃笑。高声出一上联:“曲礼一篇无母狗”韩菼应声对曰:“春秋三传有公羊” 。韩菼登第后,在家门口悬一对门灯,上书“四等秀才,一甲进士”。
.试解《红楼梦》中‘四次南巡’迷案
傅济生
《红楼梦》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庚辰侧批:不用忙,往后看。】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庚辰侧批:又要瞒人。】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甲戌侧批:又截得好。“忙”字妙!上文“说起来”必未完,粗心看去则说疑团,殊不知正传神处。】“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甲戌侧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庚辰侧批:应前“葫芦案”。】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胡适新红学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就是指曹寅家在江宁织造任上接驾四次!’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第五回关于李纨的判词的解析,同时查阅了《南明史》等相关史料,两者相互印证,完全可以否定‘曹寅接驾四次’的说法。请看下文:
一.《红楼梦》第五回关于李纨的判词的解析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内翻看了《金陵十二册》的判词,内里说李纨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只见上边画着一盆茂兰。旁边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当然指的是贾兰,意思他将来要有出息,做大官。守着他的美人肯定是他的母亲李纨了,李完谐音李纨。这是对李纨的判词,其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笔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冒辟疆更把李纨暗喻为从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收回台湾为止的整个郑氏政权。封建时代以“三纲五常”为伦理基础,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以冒辟疆在著作《红楼梦》时,以夫妻关系暗喻一个政权终结在谁手里,也以夫妻关系暗喻君臣关系,以男女关系暗喻一个人的贞节。明朝灭亡后,郑经仍是明朝的臣子,但明朝没有皇帝了,形成郑氏政权“有臣无君”的局面。郑经没有自立为帝,影射郑氏政权的李纨也就是个寡妇,始终为明王朝守节。郑氏政权始终奉明朝正朔,所以李纨也没有失节再嫁。
因此我们解读李纨判词时,不能仅局限于李纨和贾兰母子二人,而必须紧贴从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收回台湾为止的整个郑氏政权这个主题,我们的思路自会更有新意。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这两句判词並不是夸李纨的儿子贾兰。‘’桃李春风结子完‘’暗示三春已尽,南明实际上灭亡了;‘’到头谁似一盆兰‘’贾兰影射在台湾的几个朱明王室成员,只能依靠郑氏王朝过日子。南明其他几个政权的君主,是有政权而且称帝的,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死后,台湾名义上还是明朝政权,在台湾的明朝宗室成员,还有朱以海的儿子朱弘桓、隆武帝封为宁靖王的朱术桂及他们的家人和随行人员,但这几个王室成员没有称帝,所以说“到头谁似一盆兰”,不是称赞他们好,而是感慨他们不好。当然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南明灭亡后,其他王室成员到处逃命,稍有不慎就被清廷逮住,只有依靠台湾的这些人,还能寄人篱下过日子,虽然郑氏对他们还算尊重,但据说他们因为经济困难,日子过得並不宽裕。
郑芝龙在归顺明朝之前,就是台海一带的海盗,后来福建巡抚劝降,归顺南明朝廷。弘光帝在南京建国,郑芝龙家族的军事力量成为弘光小朝廷的军事重镇。弘光帝失国被浮后,福建巡抚张肯堂、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隆武帝。事实上,只存在一年的隆武政权,一直掌控在郑芝龙兄弟手里,因为兵权在他们手里。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继续反清,反不成就跑到台湾去。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不投降,导致郑芝龙被清人杀害。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与绍武帝与永历帝几乎同时称帝,绍武存在四十余日即被降清明将李成栋所灭,永历帝成为唯一正统,可郑成功仍有一段时间只认隆武不认永历,这段时间也可以说是郑氏独立的时期,永历帝死后,南明灭亡,可台湾仍奉永历年号,因此,永历小朝廷,名义上仍在台湾留下一脉,并延续二十几年。但这块小地方,名义上属于朱明,其实是郑氏的私家之物。
‘’如冰好水空相妒‘’: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即‘冰水’取意于唐代诗僧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意谓李纨一生的荣枯变化犹如冰水的关系一样,其富贵荣耀不值得令人妒忌。”笔者认为这仅是字面上的解释,作者本意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如冰指什么?两点水再加一个水是冰字,合起来三个水,就是三点水,既可以暗喻清朝,如冰山将倾,也可以比喻将要灭亡的南明。水好是什么?这里指的是台湾海峡。清朝或者南明,对台湾郑氏小王朝再怎么忌妒,可也很难跨过那道‘好水’呀,也就是说这时清朝还没有攻取台湾呢。‘’
由此可见,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当在清朝1683年攻取台湾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初稿。“曹雪芹”(注:这里指冒辟疆的笔名,下文简称作者)“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 说明其于《红楼梦》最后的披阅增删用了十年时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
‘’枉与他人作笑谈‘’:暗喻大明朝在这儿有名无实,郑经只是表面上认可明朝而已。要不然,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死后,金门的朱以海还活着,在台湾还有明朝宗室成员,如朱以海的儿子朱弘桓,被隆武帝封为宁靖王的朱术桂。尤其是朱术桂,始终参与郑氏政权的军政活动。为什么不从他们当中挑选一个立为帝呢?郑经没有这样做,反而奉已死的永历帝的年号为正朔,这种虚伪的作法不是很可笑吗?
这就是李纨可笑的原因。如果按传统解释,贾兰后来中进士,母以子为贵得以凤冠霞帔,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谁会笑她?且一个女人守节一辈子,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光彩的事,有什么可笑的?不要以为作者很人性化,会同情一个守寡的女人,作者在明王朝灭亡后,外族文化入侵,信念中更加坚守三纲五常那一套。《红楼梦》照三纲五常那一套,以夫妻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也以和尚、尼姑来比喻那些不问世事、不关心反清复明的人。用李纨影射整个郑氏政权,她在诗社中的号称作“稻香老农”,就是说台湾的郑经最后不再拿反清复明当回事,解甲归田了。她在群芳宴中抽到的签:竹篱茅舍自甘心,意思是自己关起门来称王,过自己甘心的日子,并非什么安贫守道的意思。图中美女凤冠霞帔,只是暗示郑氏政权自享荣华富贵而已。
二.《南明史》等相关史料
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三帝一王。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
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州称帝,史称隆武帝。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农民军余部和明朝宗室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年号永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南明内讧和清军的残酷镇压,农民军迅速被清军灭亡。
南明的几个皇帝被拥戴登位之前都有离开封地南逃的经历,那时候北方大乱,农民军攻城略地,这些皇子皇孙被逼离开封地,南下避难。当上皇帝后,他们也无一例外有个出逃的经历,尤其是那个永历帝,一有风吹草动,嗖的一下跑得比兔子还快,数他出逃的次数最多,最后竟逃到缅甸藏起来。这里实指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闰正月二十五日(丙子),朱由榔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员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盏达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岭,距离中缅边境已经不远了。马吉翔认为只要进入缅甸国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
此后郑成功奉大明正朔,东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建立明郑王朝,明郑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朝最后结束。
按照古代正规叫法,皇帝出访叫出巡,离京逃命不叫避难而叫‘出狩’‘北狩’‘西狩’,(《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被抓了俘虏叫做蒙尘。南明的这些皇帝出外逃命,按事实本来应属於避难,顶多只能叫做‘出狩’,说他们南巡,也就是给他们留足了面子而已。
《红楼梦》书中说甄家接驾四次,是什么意思呢?脂评中说甄家是贾家荣府的传影,也就是说真事发生在甄家,作为明末的政治舞台,甄家接驾,就是将那些南奔的未来皇帝接到他们那里去,开始他们在南明的历史。南明有四位君主(弘光不在南明之列),所以书中说他们甄家接了四次驾。(可能就是影射郑鸿逵,他的儿子也被隆武赐国姓,而郑鸿逵是将隆武帝从江浙接入福建称帝的重要角色,姓甄的就是指姓郑的,郑和甄谐音)。与胡适新红学的专家、学者所说的接康熙四次驾完全不搭界,因为这里所指的‘南巡’,都发生在1683年清朝攻取台湾之前的南明,而不是发生在1684年以后的康熙六次南巡。康熙六次南巡分别是:
1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2己巳康熙二十八年(1689)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3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
二月 第三次南巡启銮。
三月 康熙帝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四月 车驾驻江宁,阅兵。
4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
九月 第四次南巡。
十月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阅河。
6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三.结语
弄清楚这桩迷案,就不会再将《红楼梦》中的南巡与曹寅家接驾之事联系在一块了。同时也进一步证明《石头记甲戌本》的甲戌年指的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而不是乾隆十九年(1754)。与拙作 “《红楼梦》甲戌年是康熙三十三年 ~“曹雪芹”是作者笔名”一文的有关内容也完全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