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晃又一秋
文 王明军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它宛如一位温婉的使者,轻轻叩开了季节转换的大门。
2024年8月7日08:09:01,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降低。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早晚有很大区别,提醒人们不要大意,“立秋”后可能还有“秋老虎”。
历史渊源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二十四节气中的暑天比较长。
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如果暑热时间短,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都不充足,长势和产量会受影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生”,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生,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
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
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气候农事
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到了。
我国幅员辽阔,虽各地气候差异明显,不过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况且此时仍处在三伏天,暑热余威犹在。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需求很迫切,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若此时受旱会给产量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因此立秋节气对农事活动来说尤为重要。农谚有云“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意思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代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立秋时节水稻正处在开花抽穗阶段、玉米则处于灌浆初期,此时的水稻需要及时喷洒农药,预防水稻穗瘟病的发生。
立秋前后,东北的秋菜也进入出苗期,尽早播种可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秋菜能够获得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菜的可生长期就会缩短,从而导致菜小且包心不坚实。
总之,立秋时节农民朋友要做好作物的防病、防旱、防涝等工作,争取作物优质高产。
传统习俗
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
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饮食推荐
立秋后的主要任务是应对“秋老虎”和防止秋季干燥。秋季属于金燥之季,易伤肺津液,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裂等问题。
因此,建议在立秋后,少食丝瓜和羊肉,多食以下五种食物,有助于滋阴润燥、清神气爽过秋天:
秋梨 秋天正是梨子上市的季节,梨子被称为“天然矿泉水”,汁水丰盈,能有效缓解秋季的干燥。梨子与苦瓜简单炒制,可以缓解咽喉肿痛、胸中热结等不适。
鸡肉 立秋之际,适宜吃些肉类补充营养。相比于羊肉和猪肉,鸡肉高蛋白低脂肪,价格也相对实惠,是很好的选择。鸡肉温中益气、补虚劳,有助于健脾胃、强筋骨。
花菜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花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抵抗秋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是此时适宜食用的保健蔬菜。
豆腐 被称为“植物肉”的豆腐,由大豆加工而成,营养丰富,蛋白质吸收率高达95%以上,是性价比最高的营养保健食品之一。
银耳 养生界有“内行吃银耳,外行吃燕窝”的说法。银耳营养丰富,富含天然植物胶原,能滋养皮肤,润燥养肺,不逊于燕窝,被誉为“土燕窝”。
立秋后是养肺的“黄金期”,建议多食用以上提到的“5白1肉”食材,它们都是肺脏的最爱,适合这个季节的食物,能帮助您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秋季。
立秋禁忌
从立秋起,天气逐渐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接着进入寒冷的季节,踏上盛夏末端,不经意间便迎来了立秋。此后,酷暑仍难消,常见“秋老虎”热浪,故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
从这时起,饮食和生活逐渐调整,由消暑清热向滋阴养肺、防秋燥转变,饮食应以“燥则润之”为主,生活则以祛湿驱寒为重。
立秋期间,让我们牢记:“三不吃、三不睡、三不做”,精神饱满迎接秋天,一起来看看吧。
【三不吃】
不吃生姜 立秋后,有谚语“吃蜜不吃姜”,因生姜属于辛辣、热性食物,多食易上火,加重秋燥伤害。蜂蜜则有润肺养肺之功效,秋季干燥,固肺尤为重要。古代医书曾警示:秋天忌食姜;古人还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之说,晚间喝些蜂蜜水是养生良方,尤其是立秋后,多饮蜂蜜水有益于养颜润肠通便。
不吃瓜类 立秋后,流传“吃果不吃瓜”之说,因瓜类多属阴寒,秋凉来临,人体难以适应,再食阴寒之物易致胃肠不适,因而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因此,立秋后,不宜像夏日那样无忌地食用香瓜、甜瓜,而应多食梨、苹果、龙眼、葡萄等水果。
不吃辛辣、油炸食物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辛辣、油炸食物易生燥热,与夏季有别,夏天食辛辣可助湿气排出,生冷食物则易引发胃肠不适。
【三不睡】
一不睡:不盖被子 立秋后,夜晚温度骤降,如夏季开空调或不盖被,易受寒,湿气乘虚而入,胃肠亦易不适。
二不睡:湿发 很多人喜欢睡前冲澡,确保头发干燥再睡,湿发睡眠易致头疼感冒。
三不睡:吃太饱后即眠 很多人爱吃夜宵,饱食后即睡,习惯不佳,易致胃部不适,长此以往或致肥胖及胃病。
【三不做】
不剧烈运动 立秋后,气温较高,适量运动有助调理脾胃,但剧烈运动易导致水分流失,大汗淋漓有损身体,宜微汗为宜。
不洗冷水澡 夏季喜冷浴或游泳,立秋后不宜,“立秋一日,水冷三分”,避免冷水洗浴,以免寒气侵体。
不无病乱补 秋季养生,宜食补于药补,“药补不如食补”,故秋季忌无病乱补。
立秋,告别炎炎烈日,迎来清爽秋凉,辞去旧日烦躁,秋风送爽,心情舒畅。
立秋将至,心情欢愉,当谨记“三不吃、三不睡、三不做”,以精力充沛迎接秋天。
起居养生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总之,立秋至,暑渐消,微风起,叶轻摇。金风送爽,硕果盈枝,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感恩的时刻。
愿这凉爽的秋风,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与疲惫;愿这丰收的喜悦,填满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立秋快乐,愿你的每一天都如秋日的阳光,明媚而不燥,温暖而宁静。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愿你收获满满,幸福安康,笑容常在,温暖如初!

作者简介:王明军,河南汝南人。毕业于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在山东省军区所属部队从事政治工作,现转业到威海市公安局。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中国体育报》《新闻出版报》《大众日报》《威海日报》《齐鲁晚报》《威海晚报》《山东法制报》《山东青年报》《人民公安报》《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文艺》《军营文化天地》《基层建设》《政工导刊》《政工学刊》《基层政治工作研究》《后勤政治工作研究》《司务长》《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纵横谈》《部队基层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现代世界警察》《参花》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26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文稿在各类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