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文 图/龚烈沸
(七)读字“屏风岩”
公路边,一块长方体巨石耸立在山坡上,此石便是屏风岩,地属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屏风岩上刻有隶书“四明山心”四字,古朴遒劲,据黄宗羲《四明山志》说,此四字乃汉人所题,但石旁保护碑上写明了是宋代石刻。这个宋代书法家的“汉隶”确实写得地道,竟然将黄宗羲也蒙过了?要么今日文物专家搞错了?
杖锡屏风岩“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屏风岩面朝西北,此时太阳光正从岩石后面射来,大家在岩石下、太阳的逆光里拍照留念——终于到过“四明山心”了。是的,许许多多宁波人,不管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好多没到过家门口的四明山腹地。李白、施肩吾、刘长卿、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陆游……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亲到、或卧游,流连白水潺湲,追寻仙道遗迹,念叨黄泥红树,凭吊古时战场,摩挲断碑残碣,感慨于肺腑,吟咏于笔墨,留给后人一笔丰厚而华美的财富。这财富似乎被我们遗忘了。
诗仙李白《早望海霞边》将四明山写得何等绚丽多彩、意境辽阔: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
举手何所持,青龙白虎车。
而施肩吾的《四明山》把四明山的夜写得奇眩而又幽邃: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处,何处玉萧吹一声。
一写早晨,一写夜晚,把四明山的一切描绘得后人无从着笔。皮日休、陆龟蒙的《四明山九题》分别是:《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棂子》《鞠侯》,是古往今来写四明山的经典、规模之作,我们只好咀嚼他们的歌吟,匍匐前人的脚印,再由衷感慨一番家乡的美丽了。
(八)“茅镬”朝大树
由杖锡屏风岩的“四明山心”摩崖石刻返回甬城,途经一村,那便是原先赤水乡的茅镬村。因为村上方、现今公路边的一处洼地(古称“茅镬潭”)特多茅草,地形又非常像一口做饭菜的铁镬,故名茅镬。现今因为防地质灾害,村民都搬迁到了洞桥等地,但大山和乡愁是搬不走的,这大山和乡愁于茅镬村最能体现的,便是一棵又一棵的大树。
茅镬多大树、古树,树种多为香榧、龙柏、金钱松、银杏、枫树,形成了如今闻名的茅镬古树群,成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的典范。茅镬村是一个姓,都姓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有位宗长严厚相会同严姓村民立下《禁约碑》:
“……吾族村旁宅边,抱大荫木,自古有之,土名巃尖头山茅镬潭……故立石碑订界,以致族内人等知悉,毋许盗砍盗葬……如敢故违,鸣官究治不贷。书列于石,以志不忘焉……”
足见茅镬村严姓先人保护古树的意志之坚强和措施之具体。
允许我抄点资料:茅镬古树群现有金钱松15棵、香榧64棵、枫树4棵、银杏3棵、草梓1棵、龙柏1棵,共88棵,挂牌保护的达59棵,树龄200—1000年不等。其中一棵1000年树龄的金钱松被宁波市列入“十佳古树名木”,树高52米,胸围4.05米,胸径1.29米,蓄积量50立方米。胸径及单株蓄积量为全国之最,被植物专家确认“中华第一松”。人大多知道现今产香榧最多的是诸暨,但我可断定,最古老、今日犹健在的800岁香榧树则在茅镬。
茅镬古树公园
一个村,一个姓,一群树,一块碑,一首古老环保之歌,更是今日人们纷至沓来的真正古树公园。
(九)午餐“芦溪口”
时间已过11时,车经细岭,于是拐弯过大皎溪上红溪桥,在一家“农家乐”就餐。这里是新细岭,老细岭在一二公里外,已浸没在皎口水库水下。新细岭之地原称芦栖口,今本地人称之为芦溪口。清代诗人姚燮为编《四明它山水利图经》,曾路过此地,有诗写景寄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里还曾是鄞县大皎乡政府所在地,我在这里读的初中,现今学校也撤并了,不凭吊也罢。
熟悉小饭店主人,预先打过电话,所以菜很快上桌,刚从地里拔来的鲜花生,其味有点甜;难得的几条溪坑石斑鱼,虽不能与海洋石斑鱼相比,但其鲜美滋味也是难得一尝的;溪中所产的“青蛳”,虽吮啜不易,但其味微苦中带鲜,汤色微绿而味特别;更有皎口水库所产的鳊鱼,非塘养的鳊鱼能比。我在这里读书时正逢皎口水库下闸蓄水,下游的鱼纷纷向上逃,这里正好是水库水与溪水交汇处上方,鱼多得不得了,放学后我们都去捕鱼,老师也不例外。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大家都想改善伙食。
农家菜(下饭)
老天非常帮忙,我们游玩时不下雨,我们吃饭了,它便倾盆而下。
(十)白云桥怀古
与大皎溪相对称的是小皎溪。大小皎古称“大小韭”,因为两山古时多产野韭。两溪中间夹了一列山,此便是谢康乐《山居赋》所称的“二韭三菁”。明代全元立因慕四明山“二韭三菁”形胜,将书房名为“双韭山房”。到了清代,其后裔、史学大柱全祖望仍将自己的书房叫做“双韭山房”。
小皎溪上游是晓鹿溪,因经过晓云乡、鹿亭乡而得名。离小皎村不远,再次由海曙区进入余姚市。入姚第一地便是鹿亭乡,鹿亭是个很古老的地名,据旧志记载,齐孔祐隐居此地,有鹿中箭来投奔,孔祐收留并医治好了这头鹿,鹿痊愈而离去,后有人在此盖建了一座鹿亭,地因亭名。唐代皮日休、陆龟蒙的《四明山九题》其中一首即是《鹿亭》。
进入鹿亭的首村是中村,旧时因其地距余姚、鄞县、奉化、上虞四县城各70里,又距鄞县鄞江镇(今属海曙区)、余姚陆埠镇、梁弄镇各40里,是名副其实的4县3镇的中心,因而名“中村”——村名由来的一种说法。
中村有座白云桥,桥长近30米,高10余米,桥面阔近4米,桥两端有石阶,桥南石阶还连着汀步石,整座桥轻盈巧丽。桥两面有对联,东侧曰:“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 西侧云:“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 “菁”,原意为韭菜花,引申为精华,品其味大概是中村之地为鄞县(今海曙区)余姚两山三水精华所聚,乃佳地一方。龚、郑乃中村的两大姓,故此中村旧也曾名“龚村”。
远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中村就有了白云桥,现存之桥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的。南宋初年,龚、郑先祖迁来定居于此,不久还造了个仙圣庙。据史料记载,现存仙圣庙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是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清政府还在此地设立了中村巡检司,驻兵防守。因为此前不久,杖锡寺一念和尚曾揭竿起义。乾隆时中村巡检司改为中村汛,中村曾在大清帝国的军事版图上占有一个黑黑的圆点。
(十一)雨后它山堰
如果说昨日我们一行是从梁弄开始进入四明山北大门的话,今日就从鄞江镇走出四明山的东大门。路过“浙贝之乡”樟村,沿着章溪河,经龙观乌头门,宁波大地最古老的鄞江镇到了。鄞江古称小溪、光溪,志书载,历史上鄞江镇曾是鄮县县治所在,也有说还是明州的州治,曾经衙门林立。可以这么说,鄞江是鄞州区乃至宁波市的祖庭,也是宁波城里人的“老家”。
穿过王元暐路,来到此次“四明寻幽”最后一个景点——它山堰。它山堰貌不惊人,但已有近1200年历史,是全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齐名,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水利设施遗产。
它山堰
唐大和七年(833),鄮县县令王元暐鉴于鄮西平原时涝时旱、当时鄞江水时淡时咸、百姓备受其苦,遂踏勘江的上下游,最后选定此处建造了它山堰。堰全长130多米,脊阔近5米,全用大石板铺就。此堰使江河分流,咸淡水相隔,旱时河水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海),涝时河水七分入海三分入河,自此宁波西乡160平方千米农田和百姓终受其益,至今仍发挥水利枢纽作用。
堰北端小山上建有它山遗德庙,庙里塑了王元暐县令和为筑堤捐躯的十兄弟像。是的,为百姓做过好事的人,不管他是官是民,后人是不会忘记的。庙下一亭,额题“片石留香”,赞美恰如其词。
它山遗德庙
最后还是用清代宁波乡贤、史学家万斯同的《鄮西竹枝词》中一首诗作为这篇游记的结语:
鄞江西去接它山,百里长堤几曲弯。
晴日放舟真乐事,远峰无数点苔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