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镇,大瓮之乡渭头河
——山东淄博窑古陶瓷探索研究之五
文/图 魏传来
山东淄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淄川境内古代窑址众多,但大多早已停烧,被历史所淹没。而初创于宋金时期,发展兴盛于明清之际的淄川区龙泉镇渭头河窑,却奇迹般的一直延续到现在。

淄博市委原书记、著名陶瓷专家杜祥荣(右) 为古窑题字
淄川区龙泉镇的渭头河村,是淄川的母亲河---般河的发源地,初名“为头河”,意为般河之头。后因音变“为”为“渭”,沿袭至今。
山东省现存最早的方志,元朝兵部侍郞于钦撰写的《齐乘》一书(1329-1351),在“般阳水”一节“笼水” 中这样写道:“ ....般水入焉。般水亦名左阜水,出淄川县东南龙山龙湾洞,俗名头河。西北流至般阳城东分为二: 一支经城南,一支环城西北,俱入笼。故《水经》云:“般阳县在般水之阳也”。(于钦《齐乘》第66页)
淄川已知的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明代嘉靖25年的县志。该县志对般河有二处明确记载。在“山川”一节中记载: “般水:在县治东南十五里龙泉乡,一名鱼头河,自西北入流孝妇河”。在“河堤”一节又记载: “鱼头河:即般水。河在县东南十五里龙泉乡,北入孝妇河”。
以后历代县志,均沿袭此记载。如清乾隆41年(1776年) 知县张鸣铎续修淄川县志“山川” 中记载: “般水,一名峪头河,县东南十八里,县名般阳以此”。
在上世纪60年代煤矿没大量开采以前,般河水系丰盈,水量充沛。“般河浅碧映沙清”,这是蒲松龄描写的般河的水质状态:清澈见底,能将河底的沙子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在沿般河地域民谣文化中,便有了并长期流行着这二句民谣: “般水那得清如许?“渭”有源“头河”水来。”
这是借用宋朝诗人朱熹的抒发读书体会的颇有哲理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河水来。”将诗中的第三丶四句用同音字改写,巧妙的将“渭头河”村名嵌加了进去。成为了大家都能心领神会的地方民间谚语。
民国21年(1932年),民国淄川县政府在这里设立了般源镇,管辖11个自然村。隶属当时的淄川县笫三区。首任镇长是渭头河村窑业主孙福斋。

渭头河村
千百年来,在渭头河及其周边,形成了厚重的般源地域文化。是淄川独有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
般源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般阳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地域宽泛,内涵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历史底蕴悠久。内容涵盖煤炭文化,陶瓷文化,乡绅文化,商贾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特别是陶瓷文化,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和资源禀赋,使陶瓷生产在这片热土上相融相生。其时代久远,陶瓷人才精英荟萃,产品美不胜收,享誉中外。被誉为千年陶镇,大瓮之乡!
渭头河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可以上溯到宋金时期,村志及有关资料显示,渭头河一带自宋、金便有民居住,逐渐形成村落。现在的渭头河村,村民姓氏已多达115姓,是名副其实的“百姓”之村!这在其它村庄是很罕见的。足见其历代因陶瓷业发达、民风豁达包容而吸引迁居移民之势。据村民相传,北宋大观二年,康姓村民便在村东设铺开店,经营陶器。

渭头河窑宋金时期白瓷器物碎片
2013年10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淄川区文物局共同对龙泉渭头河古窑址进行系统规范考古清理中,在二号水井中出土不少宋金时期白瓷器物碎片,经比对与青州博物馆所藏出土的类似器物完全吻合。由此,此次考古清理领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教授说:“如果以年代的传承来看,寨里制瓷始于北齐,磁村自寨里窑衰败的唐代开始兴起,而兴盛于金元时期的西坡地窑存在时间较短,同样始于宋金的位于龙泉渭头河的这处古窑址,持续发展至上世纪70、80年代,这样一来整个淄博窑系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所以说,这处古窑址、古遗址。对于整个淄博窑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就为进一步发掘认定渭头河千年陶瓷业的发展历史以及谓头河窑在淄博陶瓷史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研究探索空间。

渭头河窑宋金时期白瓷器物碎片复原器
渭头河村东部的志公山脉为石灰岩山区,西部的天台山脉为沙页岩山区,煤炭丶陶瓷原料青土和黄土储量都十分丰富。根据经验,离地不深处的弹响石(一种石灰岩)下面便是黄土。挖掘竖井不深便可采取,其价低廉,民国时期每百斤只售大洋一角。渭头河出产的青土和黄土可塑性较好,而且其中铁的含量较高,因为铁的化合物在烧成的过程中起着助熔的作用,可以降低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在陶瓷器皿中,青土主骨架、黄土主筋肉,大瓮、盆、罐、粗碗等均以此作胎。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渭头河陶瓷业非常兴旺,窑场不断增加,生产日渐扩大。清康熙元年(1662),淄川渭头河瓮窑、碗窑、盆窑已达到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清雍正元年(1723)孙氏、刘氏、韩氏在淄川渭头河桥口南北分别建窑生产碗、盆、瓮,以瓮为胜。民国早年,又是其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产品开始以大瓮为主,并逐渐成为了风靡中国江北地区的名牌产品。
瓮,古称罋、甕,现在多称缸(瓮和缸也有区别,一般缩口叫瓮,直口称缸)。是一种盛器,大腹,瓮壁呈一定弧度,口比底大。根据用途可分为水瓮、粮瓮、酒瓮、菜瓮等。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可见《物源》:“神农作瓮”。
长期以来,瓮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
渭头河大瓮品种多样,底厚壁薄,坚硬敦实,不渗水,经久耐用。以质优实用闻名遐迩,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至今,人们仍然在流传使用一个歇后语:“ 渭头河的大瓮,大窑烧的—杠杠的。”是形容说一个人或一件事极好,刚正完美,就象渭头河产的大瓮一样,一敲当当响,品质超好。
渭头河大瓮行销中国整个长江以北地区,长盛不衰。一个产品畅销时间长达几百年,实属罕见。

制做大瓮做掌作头40年的老陶工戚如义老先生
淄川渭头河生产的大瓮,上面是圆形的开口;带凸起浑圆的瓮沿;大腹;下面是平厚略缩的圆瓮底。据从13岁做学徒,有40多年工龄的制瓮“掌作头”戚如义老先生生前介绍:瓮的大小不一,按容量可分为15种。最大的“大一”直径近一米,重220市斤,可盛粮400市斤;“小一”可盛粮60市斤。按照匠工们在长期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口语,可称为脚瓮(大一)、窑角(大二) 、无记(大三)、青瓮(大四)、顶头(大五)、大前瓤(中一)、大瓤(中二)、拦前(中三、四)、二雷包(中五)、小瓤(小一)、大帽(小二)、三雷包(小三)、盆子(小四)、花帽(小五)、小帽(小六)等15种名称。
脚瓮就是烧窑时放在最下面的那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得扒上个窝埋上。窑角是倒扣在脚瓮上的第二个瓮。第三个瓮就不做记号了,所以叫无记。匠人们将套在里面的瓮叫“瓤”,因而有大瓤小瓤之名。“拦前”就是放在窑炉最前面用来栏火的瓮。都是匠工们在实际装窑操作中为便于记忆而起的名字,这对于识字不多的他们来说是最好记不过了。时间长了这些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渭头河大瓮的生产一直使用延续了上千年的原始制作工艺。直至上世纪60年代,驴打场粉碎陶土,牛拉碾细磨泥浆,人工踩泥、糊泥,手工拉坯、泥坯粘接、泥条盘筑成型,手工掇修,窝窝头窑烧成等生产工艺仍在沿用。至今,当地人仍记得那些顺口溜:“牛拉碾,驴打场,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一座窝窝头(小圆窑),几间屋糠廊(小草房)。”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简陋的生产场景。

牛拉碾
2012年3月,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在对原淄川国营陶瓷厂厂区进行清理过程中,发现了近代制作陶瓷所使用的碾料大碾以及所配套的泥浆沉浮池、晾泥池、水井等大量遗迹。
牛拉地碾是古代陶瓷原料用“驴打场”研细后加工成泥的首道工序。地碾由碾盘、碾泥槽、碾砣、进排水口等部分组成。碾盘为圆形,在夯实的地面上用石料砌成。碾盘中心立一中轴,沿中轴至碾砣设一碾椁,碾椁连接碾脐,碾砣立于泥槽。用牛拉动碾椁,使碾砣沿碾泥槽转动,将原料碾细。地碾一般直径为6米,圆周长20米左右, 碾泥槽宽0.5米, 深0.8米, 碾砣直径2米左右,由3-4头牛拉动。碾磨时间根据原料品种要求的细度而定,由二人操作,一人从井内汲水供水,一人不停地翻动泥料。碾沟一侧有水道与泥浆池相连,泥浆自动流入池内。

舀泥(荡泥)
泥浆在泥浆池混合后,由两个工人用特用工具“蕩斗”将泥桨池的泥桨舀到晾泥池内沉淀晾晒,叫舀泥。然后将达到一定干湿度标准的泥料人工挑运到泥料作坊。

挑泥运料
再进行踩泥:要人工用脚反复踩踏三遍以上,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由下到上踩出里面的空气,以增加泥料的密度,踩出来的形状像朵莲花,先辈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踩“莲花墩”;炼泥:就是人工用锨将泥反复铲起来丶摔下去,也称“摔泥”; 搰垛:用搰泥锨将泥料根据产品的需要搰成形状不同的垛,再用扁平的木拍拍出馒头山形、方形、长方形等。然后要醒泥:保持一定湿度,大约要三天左右的时间。

“搰泥”
泥料备制好了之后就可以进行大瓮制作了。具体分掌作、匠人、打烧三个工序。掌作主要承担糊泥、抬进抬出、收干凉湿,匠人主要承担放坯、接扇、接脖、接沿等,打烧主要承担打扇、陶坯验收、烧成等。三部分以掌作为首,掌作头管辖所有工匠,指挥决定生产中所有问题。
大瓮成型先用慢轮手拉坯成型法做出瓮底,叫做“放坯”,是由有经验的匠人在慢轮上手拉坯完成。稍干后再用泥条盘筑法“接扇”,整个盘筑过程由两人面对面合作完成:首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状,一人肩扛泥条,由两手将泥条徐徐下放,在手摇慢轮上逐圈盘筑,另一人两手各持一柄木槌,大瓮里边用瓷槌、外面用不同花纹的木槌,将泥条掴(方言读音:duō,掇)得扁平,并将上下圈之间接好、抹平、打实,掴出瓮的形状。因瓮的体积大,为防止泥坯坍塌,一个大瓮需分四次完成,分別称为放坯、接扇、接脖、按沿,整个过程需要3-4天,要人工掴上上千次。两个人的平均日产量为10个左右。“掴大瓮”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

掴大瓮成型
由于 “掴大瓮”在当地妇孺皆知,便产生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流行着的歇后语: “渭头河大瓮—掴(方言读音:duō,掇)货”。话指一个人(多指小孩)犯了错,要挨掴、挨揍。

掴大瓮
大瓮晾干后要上釉,当地称为上药。釉(药)石产自渭头河村东堰边的“药土地”, 是一种叫做“白相土”的陶土。也叫面固渣土、白炭土,观音土。土源丰富,拉回后直接在大缸內用水浸泡沉淀成釉,再用筛子过滤,便可用壶和笤帚边浇浸、边刷釉。烧成后釉面呈褐红色(也称酱釉、豆青),这是渭头河大瓮等陶瓷器的主要色釉。
渭头河大瓮用间歇式圆窑烧成。窑以耐火砖砌筑而成,因外形似当地人常吃的主食“窝窝头”,因而被老百姓称为“窝头窑”。一般窑内径6-8米左右,高约7-8米左右。窑身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顶部圆心处留一圆孔,称“天子眼”。窑前设一窑门,窑内前为火膛,后为窑台,窑后设两条烟囱,火膛下部为“底哨”。

龙泉渭头河古窑
窑的大小决定窑的容量,容量以大瓮的行、柱数计算,横为行,竖为柱。根据窑的高低,毎柱要摞4-8套。第一套正装,第二套反扣,底对底,沿对沿,依次上摞。高处要使用梯子、架板、吊绳和布袋。这是一项既费力气又需要技巧的工作,稍有不慎,会导至全窑倒塌,损失惨重。所以装窑这一天,窑主会全天在场,并准备好酒好菜犒劳窑工们。
在装窑中,一套大瓮最多可套十几件,大套中,中套小,小再套小。一柱瓮,套装5个。大小40件。一行6柱240件。渭头河的大母窑为6行7柱。可装大小瓮1680件,每年最多可烧成18窑。
多年来,由于这一套一套地装窑,又产生出了一个流行在淄川地区的歇后语,叫做: 装窑的大瓮:“一套一套的”。是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很会说、很善说。

装窑
渭头河窑大约从金代改烧柴为烧煤。由于煤的燃烧阻力大,全靠烟囱抽力维持燃烧。在点火之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窝头窑的烧成全凭经验操作。烧成工人掌握烧成温度是靠观察“窑鸡”的变化。“窑鸡”即放入窑内用来测定温度的“窑锥”(火照)。窑锥造型酷似小男孩的生殖器,俗称小鸡鸡,因而窑锥被窑工们戏称“窑鸡”。建窑时在后墙两烟筒中间要向内凸起一砖,叫做鸡台,专放“窑鸡”。外留一孔,以便打烧工及时取“窑鸡”进行观察。“窑鸡”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釉色和形状而逐渐变化,锥尖下弯,称“趴窑鸡”,根据其弯曲的形状及釉色变化即可掌握窑内温度。烧成时间因窑内容量和煤质而定,大窑一般烧5-7天,小窑一般烧3-4天。烧成时窑温最高可达1300摄氏度左右,窑内上下温差在100-150度,因为窑墙比较厚,瓷坯不会快速受热和冷却,特别适合胎体厚重的大瓮的分层烧制。因为这是“火里求财”,所以人们一直习惯把经验丰富的烧窑工称为“活窑神”。

在烧窑前要做许多工作。据传,点火前要在窑门上悬一块大红布,有的还悬挂一个神秘的瓷祖(即男性生殖器),叫镇邪,防止野神邪鬼干扰烧窑。装窑期间妇女不得靠近窑地,已婚男窑工在装窑前一天即不准回家,叫防“冲”。另外点火前还必须上供祭窑神,求神明保佑。
祭窑神在渭头河历史悠久,清代嘉庆年间便已在村西建窑神庙,到民国初年,窑业已经非常发达,各窑主便共同出资对该庙重新扩建。扩建后的窑神庙,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占地700平方米,分两个院落,南院为庙堂、东西厢房、官厅、碑亭。北院为主持办公用房。庙堂为七阶台式楼阁,重檐斗拱,雕梁画栋,辉煌壮丽。大门匾额为“万古陶宗”;里门匾额是“器不苦窳”(苦窳(音gǔyǔ,古雨;指粗劣丶残品。 语出《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庙堂门柱有金字楹联,右为“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左是“食德饮合,俎豆千秋拜冕旒”。庙堂内供奉‘窑神’范蠡。范蠡正襟危坐,头束发髻,长须净面,慈眉善目,俨然一慈善长者。毎年五月的端午节和八月的中秋节两次大祭,窑主出钱杀猪宰羊,买供品。请戏班唱戏三天,招来远近村民,形同庙会,热闹非凡。结束后供品则分给工匠们共享。
民国期间至解放初期,大瓮主要的销售市场仍然是中国江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渭头河大集,其交易形式基本是以物易物,或按物折价。年成好时,大体是一瓮粗粮换一只瓮。如“脚瓮(大一)”毎只盛换玉米400斤。“大瓤(中二)”毎只盛换玉米150斤,“小瓤(小一)”毎只盛换玉米60斤等。一般在大瓮行销地的重要集镇都建有专业货栈,俗称“窑货栏子” 。
在淄川城,西关大集成了渭头河大瓮的重要集散地,西关、公义等村庄,在孝妇河畔设有“泰兴亨”、“同聚和”、“义兴” 等二十余家“窑货栏子”。另外,清末建成的胶济铁路支线张博铁路在淄川的三里沟车站和大昆仑车站,都专门设有“窑货场”,是渭头河大瓮运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地区)的集散地,毎年从火车站运往外地的大瓮都在几千吨以上。
为了把大瓮从渭头河运往淄川城,全要靠人力用木轱辘独轮车推运。从渭头河到淄川城南关,多年来形成了一条长20多华里,宽3米左右的贸易之路,这条路是由渭头河开明乡绅张子佩带头出资修建的。路面由方方正正的大块青石板整齐铺就,是远近闻名的“铺石路”。其中经过渭头河和龙口庄里的一段被形象地叫做“玉石街”。这条路在麓村北要翻过一坐小山岗。勤劳的运瓮人在鸡鸣声中早起,推着一辆辆载满大瓮的木轱辘独轮车,一队队,一行行,肩搭车绊,手拱脚蹬,袒胸露臂,挥汗成雨,奋力前行在长长的“铺石路”上。回荡在空中的是推车人、拉车人响亮的号子声和木轱辘‘吱悠吱悠’嘹人肺腑的行进声。这条路,不知承载了多少汗水流年与历史沧桑!现在,“铺石路”上车轱辘压碾出的一条深深的沟痕仍清晰可见 。
长期在这条路上推过独轮车、曾担任过“小车公会”负责人的龙一村老人程业杰,晚年决心要数数从渭头河到淄川城这条舗石路中间一共舗了多少块青石长板。邀约原来的推车伙伴们,分工几个人各数一段,前后数了数月,得出的数字是:一共37870块!

龙口玉石街(铺石路)
1948年淄川解放,8月中共淄川县委拨出6000斤粮食作为资本,典了长沟南窑丶东沟窑和上西南窑,成立公营淄川县益民窑厂。1952年归属淄博市领导,改名淄川窑厂,规模已达窝头窑24座,职工500多人,以生产大瓮为主,年产15万件。渭头河淄川窑厂成为当时淄博公有企业创利大户。1956年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更名为国营淄川陶瓷厂,是淄川区笫一个国有企业。各道工序开始逐步机械化丶电气化。1961年,试制成功了小瓮成型机,1962年,试制成功了大瓮刀板成型机。1966年,烧成改用隧道窑。渭头河大瓮结束了几百年来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老历史。
2009年10月,山东淄川陶瓷厂宣布破产。其在存续期间,淄川陶瓷人凭着对祖国、对家乡丶对陶瓷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瞬间,为山东陶瓷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她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山东淄博乃至中国陶瓷历史进程中珍贵的片段和精彩的剪影。

发掘后的渭头河古窑址
渭头河古窑址,2013年10月份被批准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在古窑址的北侧,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正式建立了“渭头河大缸博物馆”。2021年多省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当中,渭头河古窑址、古遗址,是淄博市唯一一处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史迹点。2022年4月,渭头河古窑址、古遗址,被列入山东省19处省级考古遗址、考古公园立项名单。2023年12月28日,被正式批准为“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
随着金属、塑料等新材料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享誉大半个中国的淄川陶瓷的古老名牌“渭头河大瓮”,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但“千年陶镇、大瓮之乡”渭头河煌煌陶瓷史的美誉却深深并永恒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渭头河人奋发图强、再创辉煌的锵锵动力!!
2024.7.29. 于张店澹庐书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