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密宗佛教
文/妙之门
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教徒受不同地域的人文、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教义的理解差异,原始宗教会发生分裂,分化出大小不一的派系。这些派系又必然因理念不同,为主导权而纷争。除此之外,佛教派系之间的纷争另有特色,他们喜欢将教理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探讨,开展辩论。
佛教注重教理的哲学探讨,提升了佛教的特质和素养,使得佛教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博大精深。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哲理对普通信众来说,无疑是一处难以理解的晦涩地带。如果佛教的高层偏重乃至痴迷于哲理,势必脱离广大僧众,造成不利于争取普通信众的局面。
到公元六、七世纪,这种局面日益恶化。也就在这个档口,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开始复兴,不断挤压佛教的生存空间,迫使佛教在印度开始走下坡路。届时,一些僧侣为了扭转佛教面临的不利局面,断然抛弃了哲理探讨,把注意力转向迎合民众的基本诉求。然而不幸的是,佛教又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僧侣为了争取民众,不再恪守自己的基本教理,甚至吸纳其他宗教和民间的低俗市侩之举,制定了一些秘密宗教仪式和神秘咒语,创立起一个新的宗派——密教。
密教宣称自己的义理,来源于法身佛——大日如来,只对自己眷属和最亲近者秘密说教。借这个说辞,他们自诩为密教,而将其他宗派贬称为显教。并宣称显教的义理,来源于应身佛——释迦牟尼,是对一般大众的公开说教,没有私密可言。密教鉴于自己这些说辞,他们在自己的教义里,仅保留了像《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等一些被他们称作“六经三论”的个别传统经典。而多数是他们自己新修订的,像“怛特罗”一类的非传统经典。如此一来,密教就显得十分随意。由于密教的随意,很快就又分化出了许多小的派别。这些小的派别,有的自称“易行乘”,有的自称“方便乘”,表明他们的实践方便易行。也有的派别为了区别于小乘和大乘,自称“金刚乘”。
密教的出现,改变了印度佛教的面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放弃对佛教义理的探讨,专注于为民间百姓消灾祛邪、降鬼捉妖的法事。
二是抛弃传统的禅定、思辨等修行方法,以设坛场,举行秘密宗教仪式,作为修行的主要方式。
三是将某些教派中存在的多佛说,发展为泛佛说,并且进行具体化、形象化,以便造出无数的新佛。
四是在修行方面,他们不仅反对小乘佛教不承认众生皆可成佛,甚至将大乘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累世修行方可成佛的说教,修正为“即身成佛”。主张众生通过修行,现世就可以成佛,甚至可以立即成佛。
密宗改变了佛教的面貌,也就改变了佛教的原有特质。
例如,他们放弃对佛教义理的探讨,抛弃传统的禅定、思辨等修行方法,反而以设坛场,举行秘密宗教仪式,以及专注于消灾祛邪、降鬼捉妖的法事,必然与佛教的原有宗旨渐行渐远。
又如,他们依据自己的泛佛说,在实践中制造大量新佛的行径,必然冲淡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拜与信仰。
再如,他们宣扬的“即身成佛”,实质上是在廉价抛售去天国的通行证,势必造成佛教的贬值。
就是这样一个教派,如果仅仅作为佛教中的一个普通派别,对于佛教整体不会有太大的妨害。可惜公元六、七世纪以后,密教却发展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密宗佛教。这就使得佛教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内在特质,为佛教在印度走向消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