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完美有缺。完美是永远的追求,有缺是追求中的缺憾。旧的缺憾弥补了,新的缺憾又出现。我们就这样弥补,弥补,弥补,改进,改进,改进,没完没了。
完美,说到底就是没完没了的弥补和改进。“爱的教育”的探讨,也是这样。我别论一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点启发。
1、爱要有个起跑线
我们的祖宗,两千多年前就在研究爱的教育,留下两句名言:一句是“仁者爱人”,一句是“爱人者,人恒爱之”。祖宗谈的是如何接受别人的爱和如何回报别人的爱。这对不对呢?当然对。
问题是,爱有根,爱有起跑线,爱不能老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地飘着。爱的根在哪里,起跑线在哪里?我们两千多年都不敢拉明叫响地告诉孩子:根在你自己,千个爱,万个爱,要从爱自己开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谈什么接受爱和给予爱呢?有爱,才能呼应爱,接受爱,传播爱呀!
在不少中小学校的校园里,我指着大墙上的《中小学生守则》第一条问大家:“热爱祖国从哪里爱起,热爱人民从哪里爱起,热爱中国共产党从哪里爱起?”有的说从心里爱起,我的说从思想深处爱起,没有一个人毫不含糊地说:“从自己的家爱起,从自己的妈妈爱起,从自己爱起。”
我们怕说自己,仿佛一说自己就有大逆不道的嫌疑。我们忘了,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个体好了,整体才会好。我们老讲大河涨水小河满,其实是小河涨水大河满。
2、爱不能离开个体
孟国泰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学生爱自己,自觉地开发自己,成全自己。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离开个体,谈什么都没有根。爱尤其是这样,一个老师面对50个学生,他的爱必须让每一个个体都感受到,心甘情愿愿意内化,才起作用。
爱不是阳光,阳光普照大地。爱不是雨露,雨露滋润大地。爱是针对个体的,需要和被需要都是个体与个体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轰大嗡都不是爱的教育。只有从个体出发,才是爱的教育的正道。
3、爱自己就是要发展自己
发展自己就是有效地打开自己的生命潜能,让它一点一点转化为生命价值。不要认为,求学阶段不可能产生价值。怎么会不产生价值呢?你听课,你做作业,你考试,你学以致用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价值。有的价值看得见,比如分数;有的价值看不见,是一些内涵的品质。这些品质或在今天起作用,比如升级和升学;或在未来起作用,比如良好的习惯,创新的能力。有的价值现在就能量化,有的价值现在量化不了,但它给我们动力,让我们总是奔跑在最前沿。
4、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我们强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温暖的人间。”似乎一个人有了爱心,就什么都有了。事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光有爱心,没有爱的能力,爱心几乎就是一个泡影。我们强调爱的能力太少,仿佛有了爱心,就可以包打天下。无数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心要靠爱的能力来支撑,来兑现。抛开爱的能力,还要体现爱,只能走旁门左道。比如古代的那位爱心人士,妈妈病了,想喝鱼汤,他没有钱买鱼,就卧在冰雪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冰雪融化,然后把鱼弄出来。感人吗?感人。可是他这么做,妈妈怎么忍心喝他的鱼汤呢?再说,他爱妈妈就应该让自己有能力,按正常的渠道满足妈妈的需求。他没有能力,又不去提高能力,却用这样的笨办法来爱妈妈,送他一顶不思进取的帽子,不是正合适吗?这个时代,孝不应该是面旗帜。打着这面旗帜就想走遍天下,不可能了。提高爱的能力,刻不容缓。
5、爱要讲方法
有的人有爱心,也有爱的能力,但在施爱时,仍然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为什么呢?这里有个爱的方法需要探讨。仁者爱人,没错;爱人者,人恒爱之,好像也有道理。可是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未必都能这么顺理成章。有爱心,好;有爱的能力,很好,但是如果在播撒爱的种子时,我们不注意方法,一样会投桃不报李,立竿不见影,好心办坏事。这一点农民都懂,什么作物要多浇水,什么作物要少浇水,什么时候浇,浇在根上还是浇在叶上,他们都注意方法,不会单凭一片好心就乱干一气。人比作物复杂得多,不讲方法,爱心常常适得其反,无效,甚至反效。好的方法符合规律,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皆大欢喜。
6、爱要追求效果
有爱心,有爱的能力,又讲究爱的方法,应该很好了吧?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讲究爱的效果。一定要问效果。不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不能广种薄收,更不能有种无收,“赔了夫人又折兵”。舍得,舍得,舍了就是要得,投入和产出起码要持平,要有收益。没有收益,谈什么可持续发展?再说,大见成效,才能实实在在证明我们有爱心,有能力, 方法对头。有个词哄我们很久了。它叫“问心无愧”。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我们用问心无愧来安慰自己。其实,没有效果的爱,应该问心有愧。有愧,才会反躬自问,查找原因,积极改进。
7、大谈爱自己,会不会给自私自利煽风点火?
一个孩子是不是真的爱自己,是有考量标准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孩子,不是爱自己,而是害自己。因为他们自私,一心只会为自己着想,就不受欢迎。“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他们说话无人听,做事没人帮,有发展的机会,人家也不会给他们。他们形单影只,孤掌难鸣,自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怎么发展自己呢?自利更恼火。自利的人不懂得分享,抓着一,永远是一,变不成二,更变不成三。而懂得分享的人,有共情能力,善于共谋、共建、共赢、共享,他们常常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千。我们提倡孩子爱自己,就是要让他们时刻行动着,发展自己。这样的爱自己天宽地阔,风调雨顺,何愁发展呢?
自私自利是爱自己的大敌。无数贪官污吏都在前赴后继地证明着这一点。我发展自己做不到大公无私,就守住一条底线:私不损公,损公就刹车。
8、真正的爱都是互动的
其实,整个大自然都是互动的。天地万物不会树谁为榜样,号召大家向它学习。大家守住自己的本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结果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蜜蜂家族分工明确,雄蜂不干活,但要锻炼身体,准备当新郎。它们锻炼身体没人监督,没人考核,但谁也不会懈怠。蜂王结婚,在3千米高空。三百多只雄蜂,体力不好的,飞到一千米高空就被淘汰了。少数能飞上两千米高空,但扛不住气流的裹挟,一样半途而废。蜂王要选取的是最好的新郎,它吃的是蜂王浆,个头最大,飞起来就不管不顾,逼着所有的雄蜂拼命。到了三千米高空,后面紧追不舍的最多三五只雄蜂。蜂王才把身子摆平,让它们追上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婚礼结束,能够回到蜂巢的只有蜂王,所有的雄蜂全军覆没。
这不是爱吗?
爱在互动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这份自觉,都能互动起来,那要产生多少奇迹,创造多少史诗啊!
9、爱就是一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平衡
爱是一种需要。给予是需要,回报是需要,只要需要和被需要得到和谐,就是爱的最高境界。这一点必须早一点告诉孩子,同时告诉他们的父母;早一点告诉学生,同时告诉他们的老师。
子路拯救了一位溺水的人,那个人牵来一头牛拜谢子路,子路收下了。有人报告孔子。孔子回答:“好了,这一下愿意做好事的人更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社会必须有施恩者,同时有知恩者。知恩图报者要得到社会的肯定,接受回报的人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恩是需要,报恩是被需要,它们必须得到平衡。
其实,爱的教育是需要回报的。当被爱者回报施爱者时,施爱者应该笑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圣人,我们做不到,就不要唱那个高调。一个时代出几位圣人,我们应该行注目礼,关键是,他们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辛勤老师简介
今年84岁,著名少儿文学作家,著名演讲家。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在60岁时,荣获了首届“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