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魏台平,男,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台山农商银行办公室原副主任,系中国金融作协、广东侨作联、岭南诗社、羊城诗社、江门作协等协会会员,江门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台山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台山市文评协会副秘书长,台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在《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金融时报》《岭南诗歌》《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发表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词曲赋联等作品,有经济杂谈发表于《南方日报》,曾获全国、省、地市级各类征文比赛奖项20多次,其中2023年参加广东省老年文化协会春联征集有奖活动荣获一等奖,2023、2024连续两年参加江门地级市散文大赛荣获一等奖。
我的家乡我的路
作者:魏台平
我的家乡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圩镇距海边5、6公里,镇内的华侨农场,濒临南海边,村民每天闻波涛声而醒,枕波涛声入梦。由于近海,我的家乡被称之为“风头路尾”。
风头(即台风头)人们无法克服与改变;但路尾,可以克服与改变。果真,家乡路尾如今改出了新模样、新变化、新面貌。
我的家乡我的路。我的童年及学生时代均在海宴镇度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道路景况,时时萦绕我的魂,常常牵动我的心。
那时,乡间全是狭窄的泥沙路,凹凸不平,有的需要爬坡、翻山越岭,圩镇通向华侨农场及南海边的道路,全是泥路。学生时代,每逢暑假,我经常与同学到华侨农场附近的海滩、咸围、河沟里捉鱼、摸虾、挖小蟹,早稻收割后还下农田捡谷尾(遗落田间的稻穗),每天在这路上不知留下多少脚印与汗水,对这条路太熟悉了!晴天走路还好说,遇上台风季或雨天,这条泥泞路特别难走,泥巴老跟脚掌过不去,粘住凉鞋与双脚,重如百斤,无法抬脚行走,只好手提鞋子赤足走路,时常被玻璃、瓦片之类杂物割破脚底,很艰难才走回家中。
我读高中那两年,因学校课室不足,每半年需要轮批到约8公里外的“五七”干校农场由仓库改建的两间课室上课兼劳动。那时通向干校的道路,除了几条自然村周边的泥沙路比较好走外,末端有约3公里的道路杂草丛生,乱石堆成,坑坑洼洼,也算道路,勉强可通行,且途中需经过一条约10米宽的小山溪,没下雨好说,可踩着石头过溪,若遇雨天,则要提着鞋子趟水过溪。住在干校附近、桂南水库对岸的上百户村民,到墟镇赶集返家,除了从干校旁边的山路经过外,为节省数小时绕大弯走山路时间,需要从水库中间坐船摆渡过对岸。
那个年代整个县交通基础设施差,一条贯通南北的泥沙公路窄,沙土飞扬,交通工具也不发达,汽车运行班次极少,到县城和省城要凭证明购票,乡民普遍乘车难,出行需到圩镇的自行车运输队乘车,车夫打开自行车后铁架上的左右木板,两边各坐一人。学生时代,我曾与母亲两次坐车夫的自行车到乡村走亲,车夫气喘吁吁载着我俩骑行在乡间泥路上,颠簸不堪,屁股酸痛,腰肢发硬,尘垢满面。
高中毕业那年,因购车票艰难,我与同学相约从海宴镇骑自行车到台城游玩,途中要翻越海拔200多米高的蛇仔迳、甫草迳两座山岭,从山脚推车上岭顶,遇到坑坑洼洼有积水的路段时,为爱惜自行车,不得不肩扛着它跳跃过去,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翻一座山岭,上下需要约1个小时。当时从家乡到台城近80公里全程是泥沙公路,骑行十分吃力,旅途苦不堪言,早上出发黄昏才到县城。
1980年初我参加工作后,有多次因公出差从海宴坐汽车到县城,每到这两个山岭脚,司机就叫乘客下车,帮手推汽车加快上坡速度。1987年9月,我调上县城工作,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这两个山岭脚下帮手推汽车上坡。我的家乡我的路,这情景令我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上到县城工作后,家人也逐渐迁居于县城,因交通的落后与乘车不便,这些年,我回家乡的次数,少了;与家乡的邻居友人,感情淡了!
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以大手笔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台山侨乡也不甘人后,尤其是1992年撤县设市后,台山一马当先,筑坦途、便交通、惠民生,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加快道路建设步伐,接轨粤港澳大湾区的路网,道路交通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台山辖内第一条高速——新台高速于2001年1月18日建成通车后,这条53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联通新会与台山,大大改善了公路运输状况,成为台山南北经济大动脉,高速距家乡近了。
紧接着,2005年4月28日,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通车,高速公路隧道贯通家乡的蛇仔迳,绕过甫草迳,从此,台南一带人民出行不再翻山越岭。
新台高速、沿海高速两路通车,受益最大的是台山市台南地区的广海、川岛、海宴、汶村、北陡等5个镇20多万的人民群众,这5个镇都设有高速出入口,既为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又大大节省了时间。家乡人民从海宴墟镇直接上高速到珠海或阳江仅1小时车程,经港珠澳大桥到香港或澳门不足2小时(以前需7、8个小时),到台城约50分钟,真正圆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之梦!从家乡海宴到台城高铁站仅1小时,转乘动车50分钟可达广州,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山往广州途中汽车和乘客均需乘渡轮渡过3条大江、早发夕至的情景相比,旅程足足节省了约10个小时!2024年底,31公里长、双向6车道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与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我的家乡人民出行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的家乡我的路。三十年间,我的家乡道路发生了千变万化,面貌日新月异,令人刮目相看!桂南村早已扩宽了道路并通车,群众结束了路难行、靠摆渡趁墟的历史;海宴圩镇通向华侨农场、青山村委会及南海边的约10多公里道路,早已铺上了沥青;全镇十里八乡的道路,四通八达,路网纵横交错,建成标准的“四好农村路”,人民群众踏上“幸福路、致富路、平安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全镇各乡村的学生每天在家门口可坐上舒适的校车上学;农田里的机耕路拓宽与硬底化,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驰骋于田间……。
秀丽家乡路,缤纷大地情。自两高速开通后,家乡畏途变坦途,每当双休、节假日,我经常与家人驾着小车从台城进入高速公路,50分钟即可到达75公里外家乡海宴镇那一刻,总令我面露“中国速度”的骄傲与微笑,赞叹“基建狂魔”的实力与强盛,感慨大中华的日益腾飞给城乡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与幸福安康!因交通的方便,于是,我回家乡的次数,多了、密了;与家乡的邻居好友,感情浓了、厚了!
我的家乡我的路!
版面设计: 君君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致谢!)
编辑寄语: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作品,您的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欢迎投稿,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与我们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分享生活的点滴。请将您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故事创作成诗文发送至微信wxid_cefqlfgd8gj022,本平台阅读后将筛选优秀作品发表,让更多读者分享拜读。期待您的精彩来稿,期待与您共享思想的火花!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学价值!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好友,并点击关注本平台,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