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本性的境界与本真的洗礼
——试评诗人王长征的长诗《砸鱼往事》
谢 幕
诗人王长征在长诗《砸鱼往事》创作谈时说这首长诗,是他“梦的启悟”及“诗的重新出发”,是“预示着有成为真正诗人的迹象”,是本质的境界与本真的洗礼。
这首诗,承载了诗人王长征许多思考,诗人王长征几乎是一气呵成,他想通过这首长诗告别过去,重新出发,这样才会有新的开始。诗人王长征认为“往事”不是用来回忆的,“它像水流一样不断朝前进发的。只有流动,才会在叩击岩石时发出叮咚的乐曲,才会抚摸土壤时谛听河岸的反抗,也只有流动,才会不断领略沿途的一道道风景。”
创作这首长诗,与诗人王长征以往的作品略有不同,诗人王长征没有过多地在意“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而是更“注重”个人内心感受,将诗人王长征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其中,把诗人王长征想说的“话”借助“寓言”表达出来。整个创作过程,诗人王长征又重新“体验”了话剧表演般的“心灵独白”,而在“校对”的过程中,似乎又陷入“特定”的“角色”,不断向其靠拢,不断创造和完善其形象。
我喜欢读长诗,在我的“朋友圈”转发的大多是长诗。
事实上,当诗人王长征告别了他熟悉的那片桃花林,沿着坚硬的目光,驶向那充满着神奇而具诱惑,充满着想往而又陌生的一个港湾时,诗人王长征已经开创了一片天地,任他独往独来了,他的第六感觉已经告诉他,那熟悉的生命之源正做着“坦然”之状,并试着穿越灵魂的净地,他却有了另一番的追求和探索,追求情感境界的至极层次,探索另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可这些努力在尽绝挣扎之后,诗人终于有能力强迫自己的意识,去做情感脉络的举止。
于是,诗人王长征选择了诗作为传递诗人心中情感的使者。
于是,诗人王长征,在他那陌生的土地上,吟哦出了一首长诗《砸鱼往事》(488行)。
“陈年旧事中/多么深刻的教训都会生脚/穿着时间的鞋子茫然前行/走着走着,疼痛就被遗忘/鞋子穿旧后,还是光着脚舒服/为了不让鞋子丢掉/于是在鞋面绣花/把一个个‘总结’绣在最醒目的位置/穿着绣花鞋赴宴/盛宴结束后总有人记得/酒杯是如何满了又空/喧闹如一本天书/在平淡的叙述中怎样进入高潮/清醒的人读着读着就醉了/读完的时候曲终人散/于是隐入黑夜的大幕//”——《砸鱼往事》(第1节)
第1节共16行,诗人在诗之开篇,就说这是一件“陈年旧事”,诗人王长征在雨中遇一钓者,布衣布鞋,未撑雨伞,对淋在身上的雨水不管不顾。他神情专注,对雨和鱼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称鱼为“溪哥”,不但赋予鱼儿性别,还给予其性格。
诗人王长征借”砸鱼”寓于一个哲学思考,他说“鱼”,谐音为“欲”,“欲”是一种人性本来就有的一种感性,其人心十分之九为善,十分之一为恶,如十分之九的善在上,他一定是个好人,十分之一的恶在上,哪怕这仅仅的十分之一,也是恶人。
诗人王长征说“对于名利,我有过少年人狂热的追求,经过一次次晨钟暮鼓的洗礼,我开始修炼自己的禅心。夜间得一梦,梦回故乡,那个小小村庄,天降大鱼。每一条鱼都如人一般修长和俊美,眼睛也不似鱼那般茫然,反而灵动有神。吸引着远远近近疯狂的捕鱼者。”
诗是心灵的歌,在诗人王长征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分明地可以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并以写实的手法和夸张变异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诗人王长征在微信中所言“感觉的个案,是一个诗人的立身之本”。
因此,在诗人王长征的诗歌创作中力求达到这种“个案”的艺术效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始终围绕着人、人性与灵魂的真相,来挖掘和看待现实生活中人性、人格和人品中三者中的矛盾冲撞,为了探求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真相,他成为了人间“地狱”的独行者。
也就是说,诗人王长征只能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生活中的“磨难”,因为,那是他在内心压抑时,却时常升腾着拼搏的火焰,而这种火焰燃烧着他的中枢神经,指引着他不断地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回望着世俗的幸福和不幸,这也决定了他,势必穿行在人间地狱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应该是一种灾难和悲哀,可作为一位诗者,这却成为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贪欲是黑色云朵/常常伴随大雨降临/填满一道道曲曲弯弯绕来绕去的/深深盘旋的沟壑/直至每一寸土壤/再也无法渗透/历代经典/说透其中的罪恶和报应/……”——《砸鱼往事》(第2节)
第2节共25行,这在里选录前8行,你会感觉到一种暗示,是原本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段的暗示。
这一点,我们在读诗人王长征的诗歌时,会读到人性中的那种“贪欲”,那种“罪恶”和“报应”,其实,这也是一种过程,读诗时会被他的那种痴醉倾听所感染,被他的那种痴狂的倾诉所感动,甚至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已经深陷在诗人王长征那种特有的情感区域之中了,在诗人王长征那被暗示的诗歌语境中,感受他艺术地呈现给我们的那一章章一节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影像和情感符号。
“闪着银光的河流/带着鱼群而来/似手握宝藏的幼童/在热闹的街市上举着/人们指指点点/每一个剧烈鼓动的心脏/串成人性黑暗的长线/对抗着死去的信仰和活着的心/内心早已按捺不住/卸下伪装是迟早的事/仍不愿做第一个出头鸟//”——《砸鱼往事》(第6节)
这里选录了第6节共11行,再次揭示人性与灵魂的真相,虽然愿意做“第一个出头鸟”,却想着争取更大的利益,当面对而来的“鱼群”,每一个“心脏”都会“剧烈的鼓动”,这是巨大的诱惑,这就是人性。此刻,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诗人王长征描写事件的笔力和感悟事件的能力。虽然,诗人王长征用平淡得近乎白描的技法来写,但每每读完,都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心颤与心痛。类似这样信手拈来的诗句,既给人亲切感,又给人以震撼,同时,还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思索空间。
诗人王长征喜欢像一位行者,喜欢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思想的,他可以与他对坐对视,彼此倾听。
“圣人在人群中,也会被人群淹没/集体的思考会取代个人的思想/对异常景象的敬畏/会在一次次试探的边缘/完成决堤式的崩溃/‘坚守’不必亲口喊出来/它的倔强根深蒂固/道德是一部长篇巨著/榜样是它的文字/蛰伏在血液里/火焰可以照亮一切/风暴会摧毁万物/破坏只需要慢慢腐蚀/坍塌只在一瞬间//”——《砸鱼往事》(第8节)
“天降馅饼伴随灵魂放逐/馅饼与陷阱/只一字之差/在我们祖祖辈辈书写的文字中/能看透两者联系/最终抵达另一个故乡/倾听天堂的马达声/像这样能够读懂/山间草木柔弱嘴唇/发出永恒旋律之人/屈指可数//”——《砸鱼往事》(第9节)
这里选录了第8节、第9节,在一条河里的左右岸,还有一片片树林,一束束花丛,风从林间滑过,林涛声骤起,是乡野的自然风光,让诗人王长征痴迷和沉醉,他以一种祈祷和祝福的心情在倾听,倾听这天赐的天籁。
其实,在1—9节总共131行中,我们可以体验这条“河”上游的思想告示和流动。
其实,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诗人王长征有这种感受,是幸运的。
其实,更幸运的应该是读者,在诗人王长征的诗歌语境得以陶冶和沉醉,作为读者的感觉,完全地沉浸在诗人王长征的架构理念,语言氛围之中,作为评家,我的理智也常被诗人王长征的创作技法和真实情感所征服,被他的特别暗示所引领,去感受感悟他笔下的人、人格和灵魂,景物、事件和理念、理性、感性,意识以及生活、生存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写真。
他说“圣人在人群中,也会被人群淹没/集体的思考会取代个人的思想”。
他说“天降馅饼伴随灵魂放逐”。他说“能看透两者联系/最终抵达另一个故乡”。
而他却是那位“发出永恒旋律之人”,这样的人真是“屈指可数”。
我知道,文学应该有精神的寄托和升腾。
从生活的现实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的确有着价值判断的困惑和道德精神的萎缩,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史中,一直隐伏着一种消解理性、崇尚本能欲望、看重平庸世俗、强调虚无空幻,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术观念、学术乐趣和学术,应有的浪漫情感日益稀薄,至使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情感意识的危机。
从道德的层面上讲,是对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和道德行为的看重和追寻。
从价值原则的层面上讲,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理解、信任、归属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从人生的终极关怀层面上讲,是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等终极取向等问题的反思和感悟。
虽然,民族的精神品格没有消失,但价值观念却在复杂的社会中蜕变着多元的个体,形成了自我封闭和精神形态的疏离和冲突,看来,精神和价值的张扬,首先注重在一个相当范围的人文活动区域的认知取向,特别是现实对约定俗成的生活事件的判断、理解和分析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从科学的层面讲是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求索。
其实,要使人文精神得以升腾,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使鲁迅弃医而从文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一个再好的医生,只能治疗疾病,却治疗不了精神,医生可以治疗的是某一个个体,而文学却能治疗一个民族。
因此,必须培养诗人有发现“精神”的眼睛,而且,还要用这双眼睛,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在诗人王长征的诗中,能找到周瑟瑟那固有的架构形式,语言风格,情感符号,意境营造,我们只感觉到了带有诗人王长征的情感个案。这一点让评家喜悦和惊叹,这也是我特别想看到的一种结局。
在诗中,我们也看到了众多诗人大家对他的影响,许多诗人大家的诗创作理念,都在诗人王长征的诗中有着明显的印迹,他在诗人海子、骆一禾、吉狄马加、昌耀、于坚、臧棣、西渡、张枣、周瑟瑟、曹谁、马启代等大诗人那儿里,真正学到的是诗创作的理念,那种人文历史、人格人性的原始命题,这些都会让他终生受用。
(二)
其实,诗歌的题材,并不需要象散文、小说或叙事诗那样曲折和完整,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凡是能够引起我们深刻印象或激发起悲哀、愤怒、欣悦、赞美的感情,都可以是诗歌的题材,诗歌的题材犹如汪洋大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关键在于诗人必须亲临生活的第一现场,深入生活实际,去激发起自己深切的情感,从而产生非写不可的强烈欲望。
如诗人王长征“关注”的那条河,被“强横”的思维阻断,怎能不激起他的情感波澜呢?!
当然,激情是一回事,写作能力又是一回事,在诗人王长征的诗歌中,我们时常地被他睿智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高雅的格调、灵性的文采、深邃的意境、绝妙的意象等所震撼。诗歌不能贪大求全,这是诗歌体裁本身所决定的。
诗歌属于一种特殊文种,写诗歌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跳跃感。
其实,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固然可写有关重大题材,但写个人经历、情感,更符合诗歌题材“一点一滴”的特点,这样的特殊文种,更能让读者感到亲切。
“呆头呆脑的鱼儿没有挣扎/顺从于命运的安排/缓缓地翻开肚皮/定定地仰面朝天/发灰眼珠死死地/望着安逸飘来飘去的云/好像从出生/就一直在这里/看着眼前的虚无/木像般兑现着前世的诺言/……”——《砸鱼往事》(第11节)
这是长诗《砸鱼往事》的第11节(计19行),在此只选10行,诗中对鱼白的描写是“呆头呆脑”,既“挣扎”,又“顺从”;既“自由”,又“警惕”;既“安逸”,又“守规”,那些无奈不是鱼可以左右的,许多时侯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这是鱼的本能。
诗歌是心声的写真,是诗人心迹梦魇的心痛记录和写真,是诗人心旅笑靥的心慰纪实和写真。是梦靥与笑靥在心痛与心慰中的酝酿。写诗应该是用自己切切实实想法的感情之语,肺腑之言往往感人至深。
如果诗人情思紊乱,言不由衷,则见感情之虚假。
如果诗人自己都不知所云,那么读者就更是如嚼酸果了。
当诗人“理念”的“春天”布满鲜花时,那些记忆中的初衷,如云一样流放于天空,一切平淡如水,如“放荡”的“符号”,如船儿在水上漂,如某些神奇的向往,始终“搁浅”在岸上,如“嘈然砰动”的“心之弦”在“泛滥”中,成就一页页“悲怆”的传奇。
的确,这种来自心底的诘问,是困惑与怨恨后的戏剧性的叫喊。
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王长征为什么在“苦难”与“欢乐”的交替中,寻找那个“诱人的驿站”,咏叹那“飘泊的序言”,这是一种情感归属的潮汛,而这种“潮汛”让人感到诗人王长征那份情感的落差和裂变。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王长征在没有“家”的荒原,又是怎样地渡过情感的沉寂呢?
落差是正常的,裂变也是正常的,只是落差的大小,裂变的程度,决定了情感归属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干涸许久的河流,不该生出门板长的鱼来’/尽管谁都知道一切不可思议/这一天是一个新的开始/三年大旱让庄稼的喉咙患上重度咽炎/沙哑的咳嗽与虚弱的哀吟/……/‘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是最朴素的道理/……/每一条沟每一口塘/一夜之间长出/难以置信的大鱼国/它们环绕村庄就是整个世界/惊心动魄的美/打开了一扇罪恶之门//”
——《砸鱼往事》(第12节)
这是长诗《砸鱼往事》的第12节(计21行),在此只选13行,那条河“干涸许久”了,其实是“不该生出门板长的鱼来”的,三年大旱,让“庄稼的喉咙患上重度咽炎”,“沙哑的咳嗽与虚弱的哀吟”,这是难以名状的感觉。
在诗人王长征的诗中,那种情感的剖白和理想的憧憬,真是无处不在,这也是他的作品感动读者的原因所在。他是把心灵禁区的隐秘和盘托给了读者,当然就真实,而真实又是作品生命的核心,其实,任何作品都必须以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任何一种以玩弄文字为手段的虚情假意,都不会最终征服读者的。在读诗人王长征的这首长诗时,时常被他笔下的情节、人物和事件所震撼,这是一种灵魂的震撼。
灵魂对生命而言,应该是最最神秘神奇的意识向度,是一个最活跃又最不能确定的象征。作为“文本”,它可以存在诗人的诗句描摹之中;作为“物证”,它根本找不到其源由何在,更追溯不到渊源。可“灵魂”对于生命的影响,却重要到一种无法替代的崇高至上的地步。俗话说,没有灵魂的生命,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具空壳。生命是现实的,而灵魂却是理念的,生命可以结束,而灵魂却可以永存。对生命的拷问是现实的形式,而对灵魂的拷问则是理念的意识。
雪莱(英)在《〈伊斯兰的起义〉序言》中说“既然诗人的灵感及其成果是由于出现在他脑海里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感觉而构成的,那么诗人的责任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诗人将自己胸中的最深刻的感受,去引起别人的共鸣,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传承于读者,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作为诗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因此,可以说,一个诗人将创作的灵感,置向灵魂深处,引起心灵隐匿的震颤,则是诗人的写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个层次,对诗人而言,既是一个锻炼,又是一个考验。
“河岸上杀戮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条又一条大鱼/被肢解、分装、打包/再经过多个工序/变成不同风味的佳肴和零食/……/说出的苦难不但空洞/还会成为辱骂刽子手的罪证/招来更为疯狂和残酷的屠杀/‘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这恐怕是鱼国最硬气的自嘲/……”——《砸鱼往事》(第14节)
这是长诗《砸鱼往事》的第14节(计19行),在此只选10行,鱼族数量虽繁而且身材宽大,同时还有数以万计控诉的嘴巴,依然无法阻拦种族的悲剧,虽然鱼可以“最硬气的自嘲”,说“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那是无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宽广的土地上,不会呈现另一种异象,当“锤子与血液碰撞”时,平静之中蕴藏着巨大声响,那是鱼生的终结。
其实,诗歌的核心,是将诗歌文本置放在一个环境中,写得淋漓尽致,写得情景交融,写得激动不已,写得激动了,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让读者也激动,心随作者的笔而激动,那才是达到了这首诗歌的预期目的。在诗人王长征的诗中,那条“河”和河中的“鱼”,则让人感到心灵上的震撼。
鱼生的终结,与人美美的享受美食时的兴奋,形成了对比,站在鱼的角度,这很残酷,站在人的角度,这是自然,所以,诗人王长征说“河岸上杀戮有条不紊地进行”,诗人无奈地看着,想着,也只能写首诗,这是诗人写给鱼的悼词。
在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王长征用的是类似小说的心理描写,那种细腻和细致入微,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好象读者就站在诗人的身边,亲眼看到,亲耳聆听到诗人在讲面前一条河和鱼的故事,看得真真切切,听得清清楚楚,这种用写小说的手法写诗,并不多见,换句话说,这种写法是很冒险的,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把诗写成了小说,那么,如果横看竖看都是小说的话,那么,作为诗写作,那就是失败。
当然,不管运用什么手法,一定把诗写成诗,才是成功的,至于什么手法,是为其诗增光添彩的,而不是把原本的东西写走了样,写变了味。
写诗要有丰富的联想,而联想与生活知识的多寡关系,又极为密切。比如诗的意境,要诗情画意,诗的情节,都需要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都必须以生活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诗人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诗人王长征就把握得很有分寸。
“水中的血水让大鱼焦躁不安/每一次游动/搅动一阵浑浊的臭水/切身之痛和不可预知的惊惶/让村民安静/每天站在村口注视着河水/似乎眼睛里藏着一把把刀子/只要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就能切下一斤河水带回家中/连同无数鲜美的鱼肉/他们用目光对着河流又劈又刺/击出一个个巨大浪花/来回踱步的双脚/踩出一条溢满不安的深坑/对于当初的欣喜和后来的困惑/人们的血管里/已经植下兴奋和不甘/没有人能够想通/最初任人宰割呆傻的鱼/竟然越来越狡猾无比/还会佯装病怏怏的样子/诱惑心志不坚的人举起送命的锤/青天见证/尝过甜头的人只会记得所获/很快忘记伤疤/无法回头的赌徒都曾善良/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再次抡起锤子并且得手/一锤激起千层浪/新一轮循环开始//”——《砸鱼往事》(第17节)
这是长诗《砸鱼往事》的第17节(计30行),这一节也是这首长诗很重要的一节。
诗人王长征在创作谈中,坦言“梦里竟有如此缜密的逻辑,鱼虽看似愚钝,能够轻易捕捉,但不可失手,一次失手就会遭到难以想象的厄运。风光的时候,人吃鱼。落入毂中,便身化为鱼,成为后来者的盘中餐。它们像我记忆力一段往事,清风吹来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往事’又谐音‘网事’,多少聪明智慧的大脑,最容易陷于网中,以至于身败名裂,风光不再,一切难以挽回。”——这是诗人对“梦”的一种阐释,竞然一语中谶。
这是诗人王长征特别的体悟,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诗人王长征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成了诗,读他的诗,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还被他的理念所影响,特别让你感动的是他笔下的故事,栩栩如生,而且让人读中有感,读后不忘,其实,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其实,读他的诗,的确让人感动,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作为亲历者,诗人王长征是第一位首先莅临现场的人。
诗人王长征既是诗的叙述者,又是诗中一位被描述者的见证人。
作为证明者,诗人王长征可以引领读者,去看事实的真相,去分析事实的原委,甚至就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做为目击者,诗人王长征当然无须解释和分析了。而真实的现场感,让读者不置可否。
诗人王长征在描摹事件时,并不过重地着墨,在描写事件的言谈举止时,也不用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用很地域化的语言,用很平淡的语调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急不燥,给读者呈现出来的,却是真实的往事和事件。
在诗人王长征的长诗中,我们既读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生活的描述,又读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分析,特别是诗中描绘的那条“河”和河中的“鱼”,及“鱼”与“环境”,“鱼”与“人”的之间关系的分析,给人以更真切、更生动的了解,诗人是以一种“同情”与“怜悯”的心情,在写生活一种无奈状态中的“鱼”和“人们”,那是一种无法选择和超越的自然生活。
诗人王长征是在自我深醒中,完成了灵魂的复归和升华,在拷问灵魂的过程中,肯定了生命中的自由意识和自醒理念,肯定了“爱”与“恨”更深层次的核心内容,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解剖。
其实,在10—18节总共181行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这条“河”中游的情感流动。
(三)
在诗人王长征的读书目录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子的《大学》、李耳的《老子》、庄周的《庄子》及《诗经》、《佛经》、《六祖坛经》等,在他的读书目录中,我还看到了我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巴乌斯托夫斯基,我也不止一遍地读《金蔷薇》,还有屠格涅夫、维克多·雨果、艾略特、奥·帕斯、雅·赛费尔特、索菲里斯、乔苏埃·卡尔杜齐、施皮特勒、埃利蒂斯、希门内斯、佩斯、威廉·叶芝、卡尔费尔德、米斯特拉尔、米沃什、希姆博尔斯卡、萨克斯、布罗茨等,诗人王长征在大师的诗境中,得到了洗礼。他的视野,已经广阔到世界的文学之林了。
当然,诗人王长征很会享用这些资源,并活学活用,学用结合,且又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也是他把诗写得感人至深的原因。诗人王长征的诗以他的独特而著称,不仅在安徽独树一帜,而且,在国内的青年诗人中,也有一席之地。此前,他出版的七部诗集、一部小说集、一部文史专著,就是证明。他的诗创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注意,特别是评论界,已经有诸多评论家著文评论。
诗人王长征不断地以新的诗歌,震惊诗坛。
其实,在19—27节总共176行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这条“河”下游的灵魂流动。
“新长出来的鱼/吐出血红色的大水泡/随着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它们一条条/在陌生的村庄醒来/看到手足舞蹈指指点点的人们/它们十分恐慌/有人尝试着用石头砸向其中一员/尽管十分想躲避/但身体僵硬/动弹不得/随着一条鱼被砸死后拖上岸去/它们知道/角色呼唤,命运倒转/新的循环以自身悲剧起首//”——《砸鱼往事》(第20节)
“光明与黑暗/清心与贪欲/互为事物的正反两面/相互对立又纠缠不清/‘鱼我所欲也’/——代价也是残酷的/世世代代/循环往复的悲剧宫殿/不断有人添砖加瓦//”——《砸鱼往事》(第21节)
选择诗人王长征的长诗《砸鱼往事》之第20节(15行)、第21节(9行),可以感受到“光明与黑暗/清心与贪欲”的“互为事物的正反两面/相互对立又纠缠不清”,诗人王长征是借一条河和河中的“鱼”来写“尘世”的风土人情,追求和欲望,主观和客观,诗人王长征却作为一个事件来叙述,而且有色有声,绘色绘声,不仅给人留下了事件的前因和后果,而且还给人留下了深信和思考。
红尘之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一条鱼被砸死后拖上岸去/它们知道/角色呼唤,命运倒转”,而“新的循环以自身悲剧起首”,那条“鱼”,“尽管十分想躲避”,可现实是残酷的,那种“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谁又能抗拒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逼着现实生活的人走向了绝境,那种感觉,也只有被逼跳下悬崖的人,才会深有体会,别人怎么会理解呢?
砸鱼往事,关键在于“砸”字,这点上,诗人王长征写出了人性的本质和本真,写得自然而然,写得生动形象,既没有特别拔高的夸饰,也没有特别润色的粉饰,每句话就好象山间溪水潺潺流来,读着如临其境,甚至可以感到那场“往事”,那一场人生际遇。
“新的村子是否会重复/亘古不变的循环/直到一个新婚三天的青年出现/为了让青梅马修成正果的妻子/尝一口鲜美的鱼肉/他小心翼翼地驾着小船/眼睛流着蜜,歌唱未来/这次秘密行动只为制造一个惊喜/懂爱的人,爱着明天/也渴望被爱/相信眼前所有的付出/愿意将心交给远方/他幸福地拿起尖尖的石头/向一条看似笨拙的大鱼投去/……”
——《砸鱼往事》(第22节)
“她劝阻人们/不要再砸鱼了/并疯疯癫癫地说出一个可怕预言/‘跳河的丈夫并非消失,而是幻化成鱼’/这句话燃亮人们心头的灯盏/……/”——《砸鱼往事》(第23节)
“消息像黑夜的萤火虫/一旦亮起,就有无数跟随者/人们聚集而来/看她一下一下地向水面砸击/被砸中的鱼/由于没有被捕捞/反而渐渐褪去了鳍/慢慢变成原有的人样/‘为何她的失手没有导致悲剧?’/难道只是因为疯狂的捕鱼队伍中/她的性别与众不同吗?/随着最后一条身长一米八的大鱼/变成身高一米八的新郎/她的爱人终于回来//”
——
——《砸鱼往事》(第25节)
在这里选择第22节(总44行选14行)、第23节(总28行选5行)两节的片段和第25节(14行),通过这几节的艺术呈现,给读者另一个方面,另一个内容,另一个层次,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感觉,另一个警示,另一个高度的交流,这种互错的视觉,可以将相融的手段,更直接,更洽合。
之后,所发生的事儿,就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诗人王长征在第22节,呈示一个凄美的岩爱情故事,诗人说一个新婚三天的青年“为了让青梅马修成正果的妻子/尝一口鲜美的鱼肉/他小心翼翼地驾着小船”,结果,发生了意外,“妻子悲恸欲绝/整日披散着头发/卑微而又虔诚地跪倒在岸边/将愿望写满纸船/向河里飘去/她的祈求并未被河水接纳/纸船一次次被浪花打回岸上/绝望的新娘/变成明晃晃的斧头/口中凄厉的哀嚎/……”——这个故事,既游离“河”和“鱼”之外,又与“河”和“鱼”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那条河,妻子也不会“尝一口鲜美的鱼肉”,丈夫也不会出意外,那么,这该怨谁呢?怨河?还是怨鱼?怨妻?还是怨夫?还是怨什么的什么?妻子“绝望”了,她只剩下了“凄厉的哀嚎”,这事件发生的突然,当事人根本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这是人性的本真反应,这个事故,让这首诗顿生波澜,也让这首诗具有了传奇性。
诗人王长征如此这般地描写这些偏离正常生活的故事,是说明诗人的视野,不仅仅在规范内的正常层面上,也在不经意的时候,关注一些被常人忽略的生活边缘的人和事儿,这种独特的视野,呈现出了另一种角度,另一种层面的人物和事件,这不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诗歌的层次,同时,在某个层面塑了几个立体的站得住的生活形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在诗人王长征的笔下,他写出了一诅活生生的人,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写那人的一举一动,可拷问的却是活生生的灵魂,那灵魂的一点点,一滴滴,一层层,那挣扎的孤苦和那挣脱的孤寂。
于是,妻子就疯了,可“疯”了的妻子,其举止却深刻地再现了人的本质,在那条河,人们发现了许多怪事儿,人们聚集而来,看见她“一下一下地向水面砸击/被砸中的鱼/由于没有被捕捞/反而渐渐褪去了鳍/慢慢变成原有的人样”,“随着最后一条身长一米八的大鱼/变成身高一米八的新郎/她的爱人终于回来”——这是一个人间悲剧,可又有谁能够百分之百的避免呢?如果发生别人身上,对己而言,那概率是百分之零,如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概率就是百分之百。这个妻子,就是百分之百的概率。
在诗人王长征的笔下,“河”和“鱼”的象征,具有情感寄托的寓意,更有洗涤灵魂的作用,不管是“河”畔的男人,还是“河”畔的女人,他(她)们都在祖训的规范下,生生不息地生活着,轮回着的是情感内容的花样,反复着的是理智提要的翻新。
几千年的生活,就这样,在循规蹈矩中,代代续延着祖训的指印。
宽厚与真诚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诗人王长征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甚至感到他的心在骄傲和自豪,他不可以原谅自己的暂时放弃,他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必须将自己的灵魂,置行在风口浪尖上,他必须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也必须用自己的笔,来唤醒人们,此刻他的反思,为他走出那条“河”的“桎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鱼果真是贪欲之人变的/这是命运最公平的安排/只有爱能够解除魔咒/疯狂的新娘/砸鱼时没有一丝贪念/从始至终想的都是与爱人团聚/幸运的是/这个村庄/娶来了一位智慧新娘/是她破除诅咒/拯救了一个村庄/她的故事/因此被刻在石头上/供人纪念/也供人警//”
——《砸鱼往事》(第26节)
“诗歌是无力的/从没有人想到/有一天会成为/撰写某个村庄史上/最伟大寓言的工具/意在改变命运的人只有踏踏实实/懂得满足的人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用武器砸向欲望的人/千万不要被欲望左右/否则就会被欲望之火深深的复仇并吞没//”
——《砸鱼往事》(第27节)
这是这首长诗《砸鱼往事》的最后两节,在第26节中,诗人王长征说“鱼果真是贪欲之人变的”,诗人强调的是“贪欲”二字,这是人的本性,是本质,是潜在骨髓潜在灵魂深处的“欲望”,诗人王长征在“诗考”中,也在设问,比如“村庄”代表什么?为什么捕鱼用锤子不用渔网?以及河面上布满的鱼嘴有什么寓意?对于这些,每一个读者,也都在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不叫“捕鱼”,而叫“砸鱼”呢?一个“”字砸出了传奇故事和寓意。
诗人王长征写道,“幸运的是/这个村庄/娶来了一位智慧新娘/是她破除诅咒/拯救了一个村庄/她的故事/因此被刻在石头上/供人纪念/也供人警”。
一场“意外”,发生在一条“河”里,与“鱼”有关,发生在一条河畔的村庄,与一个新娘有关,诗人王长征特别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特别的环境,用一首诗,撰写某个村庄史,他说这是“最伟大寓言的工具,意在“改变命运的人”,只有踏踏实实的人,才“懂得满足的人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才会成为“用武器砸向欲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欲望之火深深的复仇并吞没”,一个“砸”字,圆满了真正的人生。
在长诗《砸鱼往事》19—27节总共176行中,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这条“河”下游的灵魂流动,这也是昭示,是启迪。
长诗《砸鱼往事》,全诗488行,我在品评时,将这条“河”分为上中下游,这也是一个事物的自然本质,如开头、过程、结尾,开头的娓娓道来,过程中的波涛起伏,结尾的哲理升华。这也是一位成熟诗人一首长诗的创作手段,而如何将“上中下游”的叙述,撰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是考验着诗人的创作水平,由于长诗《砸鱼往事》的证明,诗人王长征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这首长诗让人震撼,这是“心的升华”,这是“灵魂的洗礼”。
哲学家尼采说:“诗的本体并不是诗人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游历于宇宙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幻影;诗本身的愿望恰恰与之相反,要求不加粉饰地提示真实,要求必须为此抛弃溢美之词,即不能粉饰有文化的人所杜撰出来的现实。”
诗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将尼采的论断结合起来,再对诗人下个定义,那就是,诗人的天职是以知觉、直觉或诗性智慧,去观察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并且,必须有意识地去除那些所谓已有的文化,包括科学知识赋予头脑的既定框架,消除那些日常生活中,由于困惑而对于语言所造成的污染、僵化和肆意挥霍,
其实,诗人与诗是建立在观察体验并与世界之间保持着持久的联系,总结和发现新的有意义的表象,给人以全新的真实的生动的世界观和启示,在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是客观事物通过主观感觉而呈示出来的一种映象。
诗人王长征用一首长诗,顿悟人生,这是本质的境界与本真的洗礼。
诗人王长征用一首长诗,来叩问扭曲的历史与鞭挞窘迫的现实,实在是高明之举。
诗人王长征的这首长诗,其探索性很强,在别人眼里,最早的探路者和最先吃螃蟹的人,往往是不被人理解,这没关系,要像卡尔·施皮特勒那样,不曲意逢迎俗世,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走过不敢走的路,即使再大的困难和坎坷,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你所看到的风景是自然的、独特的,它不是某一种感觉的类似和翻版。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独立于诗林之中。
其实,我赞成这种探索。
2024年7月19日·甲辰年六月十四
谢幕写于冰城哈尔滨听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