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欧阳海
王永锋
有一位战士,利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写秃了一支派克笔,完成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该书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一版再版,发行了三千多万册,创当代小说最高发行量,新华书店供不应求,造成一时“洛阳纸贵”。作者也随小说走红,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地接见了他,握着他的手,表扬他说:“你是我们的大作家!”
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金敬迈,这部书就是影响一代人的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
金敬迈1930年出生于南京,家庭出身贫寒,少年时流落街头做过擦鞋工。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成为部队话剧演员,因表演时摔伤腰部改为话剧创作员。1963年,金敬迈到驻扎于衡阳的一三九师采访,陪同人员随意地说到一四零师有位战士没有认真拉练,把战马随意牵到列车轨道内行走,结果被列车撞死,所在的团未评上“四好”,大家很不开心,战士们为此产生极大争议。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金敬迈得知后,出于职业习惯立马赶往一四零师。
金敬迈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当时目击现场的战士,还原回放当时场景,进一步了解欧阳海所在七班的全体战士,得到的结果与连里主要领导反映的不仅大相径庭,简直是天渊之别。
欧阳海是七班班长,平时刻苦训练,以身作则,关心战友,吃苦在前,勇敢无畏,遇事能独立思考,很有能力和主见,他所在的班被评为尖刀班,他还三次立功授奖,同志们都很敬重他。十一月十八日,欧阳海所在的部队按原计划组织野营训练,那天雾气蒙蒙,下着毛毛细雨,他带领全班战士跟随大部队,顺着铁路边行军,来到一个山口拐弯处,正好遇到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啸开来,因在弯道处,列车拉响了刺耳的笛鸣。有一匹战马驮着炮架,听到后突然受到了惊吓,一下蹿进铁轨道中间,呆若木马,纹丝不动。眼看车毁人亡的事故即将发生,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一个箭步、奋不顾身地跃入轨道内,用尽全力把战马推出铁轨,而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经抢救无效当晚死亡。事情发生后,连队主要领导因欧阳海生前与他辩论,曾产生过矛盾分歧,该领导格局太小,心胸狭窄,日常百般刁难欧阳海。生性耿直的欧阳海,为此越级向上级领导坦率地写了一封信:《我和指导员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作以解释说明,没想到这一举动却进一步激怒了这位干部,恼羞成怒,批评他爱出风头,不服从领导,甚至被扣上“调皮捣蛋”的帽子。因而,欧阳海的壮烈离世被连里这位领导别有用心地上报为重大事故,更令人发指地是诬陷他有意拉着战马在轨道里不规范地行走而造成的车祸。由此,欧阳海的遗体被草率掩埋,不仅没有墓碑,连一个坟头也没筑起。本应死者为大,没想到死后还惨遭污蔑诋毁。面对是非颠倒,混淆黑白的结局,一身正气的金敬迈义愤填膺,立即将此事真相形成书面文字,上报给军师旅团。
正义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团里对此事引起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调查组,事实证明金敬迈的反映十分正确。团里实事求是地还其英雄的真实面目,不仅确认欧阳海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真正烈士,而且还认定为是一名极大的英雄,对连里所报不实材料和相关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随即将欧阳海的遗体起出,运至耒阳重新安葬。追封欧阳海为一等功臣,授于他模范英雄的光荣称号,其所在的班也被命名为“欧阳海班”。
欧阳海少年沿街求乞的屈辱生活,金敬迈穷困潦倒的悲惨童年,两者何其相似的经历,引起了金敬迈的强烈共鸣。欧阳海不畏权势、正直犯上的行为,英雄成长的过程,最后光荣牺牲的壮举以及离世后的曲折故事,无不深深地感动了金敬迈。他夜不能寐,热血沸腾,极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要为欧阳海发声,他要为欧阳海树碑立传,他要让英雄的光辉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他要为欧阳海高唱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于是,他连夜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不到一个月,一气呵成,完成了一部三十一万字的巨著。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富有感情色彩的细腻描述,显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他就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就是雷锋英雄的化身再现。诗一般的语言,诠释了英雄二十三年来的生命历程,感人至深,弥足珍贵,成为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郭沫若被深深打动,评价这部书是“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史诗”,并亲自为其题写了封面书名。著名的美术家唐大禧把欧阳海的一刹那的义举,雕成塑像,其画面,配上了图书的封面。
《欧阳海之歌》出版发行后,立刻风靡了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街谈巷议、有口皆碑,谈论的话题无不是欧阳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部书激励了一代青少年,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尤其是北京的中学生,几乎达到人手一册,有些章节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还能倒背如流,学英雄、做英雄,一时蔚然成风。儒帅陈毅评价它为“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文学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一生戎马倥偬的彭大元帅,满含泪水进行阅读,并写出了两千多字的批注,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一鸣惊人,毛主席的接见,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大红大紫,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全国文化工作的负责人。
令人遗憾的是他只主政一百二十三天,从庙堂的高处,一下子落入了人间的地狱。当时文化领域正处于风高浪急、波涛汹涌的一片大海之中,“革命”是从这里率先开始发起的。在那人心叵测的疯狂年代,尽管他兢兢业业努力地工作,由于他坦率纯真、刚正不阿的个性,决定他不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最终还是得罪了江青。在他人生万分危机的情况下,他直接找到位高权重的谢富治,并要求当面对执,表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可谢不仅不给他作证明,还当面羞辱他,说他信口雌黄、胡言乱语。在惊涛骇浪的斗争中,他是一个“政治素人”,他不会长袖善舞,也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无中生有,自然首当其冲地成了落水者。在八面玲珑、阴险狡诈者的面前,他是那样苍白无力、孤苦无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成了阶下囚,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了十年。城门失火殃及鱼池,郭沫若与唐大禧也分别受到株连,望字望图生异,闹出诸多的怪诞乌龙,让人百嘴难辩,啼笑皆非。《欧阳海之歌》一书也惨遭不幸,不知有多少书皮封面被无辜地撕掉践踏。
在狱中,他反复扪心自问错在哪里?罪在何处?百思而不得其解。他没有错,也从未认错,铮铮铁骨从未变形,滴血之心从没变色。历史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到一九七五年,政治的风波略微平静,金敬迈被放出,重见天日,进入了农场劳动改造。到了一九七八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中央领导的过问下,许世友亲自下了批示,他才得以平反昭雪。
金敬迈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宝刀未老,匣中有声。他是一个兵,他要成为活着的欧阳海,他要再立新功。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以老兵的身份参战,跟随装甲部队冲到最前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返回后写出了电影剧本《装甲008》得到一致好评。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他已七十四岁,主动请缨,身着丅恤,挥汗如雨,冲入卫生第一线采访,写出了《好人邓练贤》,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是位多产的作家,写出了好多高质量的作品,自传体小说《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获“大红鹰文学奖”,《我看见了天使》获全国精神文明奖。回顾作家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发人深省、扣人心弦。
到了晚年,老牛夕照,奋蹄逐日,他仍笔耕不辍,大力扶持年青作家,做了好多公益事业。他虽功高至伟但却从未居功自傲,人们喊他“金老师”或“金老”,他总是不断地给予纠正,让人们喊他“老迈”,而且还幽默诙谐地说: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喊我。豁达乐观、执着较真是他的人生本色,以至于在九十岁的高龄睡在病床上,当偶尔清醒时,仍念念不忘地对人说:“我到了那个世界,给欧阳海带点什么东西呢?”从这里我们找到了金敬迈人生的密码和精神支柱,他一生都叫“老迈”,但却从不“昏花”,他时时刻刻以欧阳海为楷模,欧阳海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到金敬迈的身心,渗透到每一滴血。尽管人生历经坎坷,他仍迈着坚实的脚步,踏着英雄的足迹,去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工作,这就是“老迈”送给九泉之下欧阳海的最好礼物。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与洗礼。虽然物欲横流,但不能随波逐流,一味地追求利益,金钱至上,势必会利令智昏,在灵魂上迷失自我。
“人之初,性本善”,不忘初心,守善存真,才是做人的根本。在纷繁芜杂喧嚣的红尘之中,我们不妨平心静气地读一读《欧阳海之歌》,学一学“老迈”。“金敬迈”,虽然姓“金”,一辈子“敬”重的是“迈”,我们也需要洒脱一些,振一振衣服,除一除污垢,驱一驱铜臭,轻装前行,跨越低级趣味的泥潭,迈出道德高尚的一步,象欧阳海、金敬迈那样,让有限的生命放谢出无限的“金光”。
作者简介:
王永锋,徐州铜山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1984年淮阴师院中文专业毕业后,长期坚守教育一线,爱岗敬业,成绩显著。文笔流畅。为人真诚!
人生感言:本人一直在基层工作生活,圈子小,朋友少,唯有同学忘不了。尤其在夜不能寐时,更感唯有同学之间无世俗、无偏见、无功利,朝花夕拾,花香依然浓郁可人。同窗的音容笑貌、趣闻轶事,已成睡前功课、梦中呓语,如同口含的橄榄,愈久弥香。偶闻“迅哥”们的功成名就,让身居穷乡僻壤的“爱农”我,欣喜若狂,倍感荣光。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作为人师,很难达到“解惑”的高度。虽象范爱农一样在乡下教书,绝没有爱农的清高孤傲。常以陶公作神像,自觉是平凡之人,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心平气和,不忘初心,平平常常地做人做事,忙忙碌碌、乐此不疲地传道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