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
作者:孙鹤楠
小皮球 架脚踢 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 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 四五七 四八四九五十一。
据说这段郎朗上口的童谣背后,藏着新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密码和中国人的浪漫。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的上空爆炸成功,为了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们就将马兰开花二十一编入到了童谣之中,并且传遍了大江南北。
“小皮球”指的是原子弹,“架脚踢”就是原子弹地爆时支撑用的约百米高的铁塔,“马兰”指的是马兰基地。

据称1958年八月的一天一支勘察部队到达敦煌不远的珍珠泉,他们便是我国原子弹试验靶场第一批开拓者,他们从敦煌向西勘察,3个多月走了500多公里,他们进入到了死亡之海罗布泊,他们穿过漫漫沙海,来到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畔,将军亲手起草了一份电报,这里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还甜的哩。也就在这时将军看到了蓝盈盈的马兰花开放在小溪旁的沟壑里,也开放在勘察队经过的车辙里,骆驼踏过的蹄印里,将军的眼睛湿润了,当时被马兰花陶醉的将军提议说就把我们的生活区就叫“马兰”。

为了防止原子弹相关信息泄露,整个研究过程高度保密,所有参与的人都要隐姓埋名,一大批科学家和解放军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童谣的传唱,马兰才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这个曾经荒无人烟,在地图上都无从查找的地方,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代马兰人在创造东方巨响的伟大事业中,也创造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以“马兰精神”为重要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也载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如今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失,和平年代的人很少知道曾经奋斗在那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作者:孙鹤楠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