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烟火一部书
文/张书成
上周六下午,冒着难耐的酷暑,我与朋友孙丹平专程去丹凤县城陵园路,拜访了85岁高寿的孙清江老师。
孙清江老师生于1940年,丹凤县棣花镇孙家塬村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历任丹凤县委党校理论教员,丹凤县广播站编辑、记者、副站长、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丹凤县教育局纪检组长、丹凤县委党校兼职讲师等职,退休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家谱的撰写工作。拜访他,是因为他不光擅长文学创作,而且是茶房一带的“百科全书”,好多重大历史事件都经历过,他讲起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既生动形象,又真实可信,寓真实性、史料性、文学性、艺术性于故事情节之中。
在二楼的书房里,他侃侃而谈,毫不保留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我们相对而坐,有问必答,畅所欲言,很是投缘,有相见恨晚之感。当问到本村的名人时,他娓娓道来,有牛兽医孙有乾,国民党商棣镇镇长孙镒俊,陕西省原粮食厅厅长孙敬一……对每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故事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牛兽医李有乾的医德和医术,那些富有趣味的小故事,让我兴趣盎然,大开眼界,连连赞叹;说到孙镒俊与部下杀害12名游击队干部战士,强奸12名年轻农家妇女的残暴劣行,特别是铡下陕南游击队司令员巩德芳头颅领赏的所见所闻,那些血淋淋的细节,从他的口中叙述出来,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当时,他刚七岁,由亲奶奶领着他坐在地堰上从头看到底,这些,党史馆的文献里没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中从未见过,也没有听其他人说过,听得我心潮澎湃,泪眼婆娑……
他也亲眼看到过1951年孙镒俊在商镇大佛殿被枪毙的场景,那时,他已经11岁。那声势浩大的场面,群众那震天动地的怒吼,就连主持会议的李区长的讲话,他都记得很清楚。
回忆起他文革中和县委书记刘长凯与副县长许佐善在县城和峦庄受批判、住牛棚的艰难岁月,他热泪盈眶,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并拿出了他的回忆录《记忆中的平凡事》《心声》送给我,为我签名留念。
他告诉我,几年来,他正在编写孙家家谱,目前初稿已经形成,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和我约定,为这部家谱写一篇类似于“序”的文章,作为导语,引导读者深入学习和领会,理解编者意图,发挥其“存史、资治、育人”之重要作用,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相谈甚欢,手中的茶杯冒着淡淡的热气,散发着浓浓的茶香,那些历史烟云、那些已经远去的风云人物,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沁入心里。我忽然间觉得,这些过往的人间烟火,英雄好汉,名人名家,美女帅哥,平凡农夫……最后竟浓缩在一部名叫《家谱》的书里,流传千古,任人评说,有的成了后世人口口相传的谈资和笑料,有的成了后人敬仰的英雄典范,但更多的是消声匿迹的无名人物,而撰写这部书的人,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让他们在鲜活的文字中重现社会,重返人间,这功劳,也应该后世敬仰,载入史册。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我期待着这部《孙氐家谱》的早日问世,也愿意为这部书写一点文字,虽不能化龙点晴,也可以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感到庆幸,感到欣慰,感到幸福——因为自己能为这部书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可以名传千古,流芳百世,那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啊!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出版有散文集《棣花细语》、《棣花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