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解读马延国的诗:
荒
马延国(山东)
远上白云间,西行奋力攀。
黄沙堆满目,老石锁空山。
莫道人烟少,谁怜客路艰?
他年拦藏水,荒漠变清湾。
远上白云间,远上一般指向山的远处伸展,多用在描述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时,表达对某事物的远望,强调视觉上的距离感和广阔的视野,体现了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和对远景的期待。唐代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间,指漂浮在空中的白色云朵之间的空间,经常形容高空之中的壮阔景象,代表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白云间的存在使得整个天空变得更加神秘而美丽。白云间也可以成为一种心理状态的代称,形容稳定的,平和的内心壮态,能够感到内心的宁静和空灵感,仿佛有白云相似的自由和轻盈,让人感到放松和舒适。白云间还代表某种向往和追求。把白云的自由,轻盈和原生态等特点作为追求的目标,去寻找那些疏离于喧闹之外的静谧之所——世外桃源,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纯粹,美好的自由。马老师的“远上白云间”取自唐代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苏轼引用唐代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去掉了“曲终”两字,宋代秦观直接借用唐代钱起的这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马老师引用和苏轼,秦观的引用有异曲同工之意。
西行奋力攀,西行在文化和文学中寓意着勇敢,顽强和成功的追求,象征着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挑战的勇敢面对的精神,另外,西行也有时象征着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现代陈毅的“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裁万印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奋力,奋发用力,振作努力,竭尽全力,明代罗贯中的“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攀,攀登,本义指手抓住可依附的东西向上爬,攀援,引申
为拉扯,拉拢,或攀附,依附,即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拉关系,宋代宋祁的“行稻鲜原绿,攀花杂树红”。向西边行进开发竭尽全力攀登。
黄沙堆满目,黄沙,指沙土,或沙漠地区,还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萧瑟。宋代苏轼的“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唐代刘长卿的“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唐代王昌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堆,指累积在一起。满目,充满视野,宋代范仲淹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代晏殊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宋代秦观的“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眼睛看到的地方堆满了黄沙。
老石锁空山,老石,古老的岩石或矿石,不仅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观赏价值,其结实且永恒,代表着生活的稳定和坚固,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健康与长寿和不屈的精神。锁,名词,加在门窗,嚣物等开合处或连接处用钥匙,密码,磁卡等才能打开的金属装置;动词,加锁,唐代杜甫的“长安布衣淮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宋代苏轼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空山指幽深少人的山林,唐代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代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意味着幽深少人的山,象征着放松,博大和包容。锁,形象,生动,炼字好,山上除了石头,别无他物。证明了土地的贫瘠。
莫道人烟少,莫道,不要说,不用说,宋代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代陈与郊的“莫道黄金贱也!狄宫曾把春赊”。人烟指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住户,魏晋曹植的“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唐代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代杜甫的“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少,一点点,不多。不用说,这个地方的住户很少,几乎没人,经过这里的人也很少。
谁怜客路艰?谁怜,谁怜惜,主要是询问或表达的对某物或某人的怜惜之情,寻找或表达这种情感的对象或原因,不仅体验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细腻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各种情感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唐代杜甫的“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宋代赵长卿的“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客路,指外乡的路,或旅途。唐代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代项斯的“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艰,困难,不容易,先秦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宋代陆游的“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谁怜惜西行的外乡路的艰难困苦?
他年牵藏水,他年指犹言将来,以后,或往年,以前。唐代杜牧的“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唐代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牵,这里指牵引,引流,引领。藏水,来自西藏高原的天然饮用水,尤其是那些来自高海拔地区的冰川矿泉水,这些水通常清澈,纯净,富含矿物质。若干年把藏水向西引流到这里。
荒漠变清湾,荒漠指荒凉的沙漠或旷野,或荒凉而又无边无际。清代梅曾亮的“於荒漠阻绝之区,能以学术文艺自娱,此之失未必不为得”;唐代薛收的“臣宵吟荒漠,痛心长路”。变,指事物的变化或改变,包括性质,壮态或形式的改变,如沙漠变良田。清湾,清新,清澈的河川,宋代杨万里的“老夫与明月,分割一清湾”;宋代张孝祥的“稳泛仙舟上锦帆,桃花春浪舞清湾,寿星相伴到人间”。荒凉的沙漠旷野因为引流藏水变成了清澈的河川。这首诗主要写西北地大人少,生活环境恶劣,特别缺水,祈愿他年实现引流西藏水到大西北,引流后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荒漠可以变清湾,可以成为绿洲,可以成为粮食种植地。
我国一直在研究“藏水入疆”和“红旗河工程”,也许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梦想,因为我国是基建狂魔,之前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很多特大工程都是经过了漫长的研究论证后,才实现了梦想。藏水工程若成功后,从此新疆以及西北干旱地区将“逆天改命”,有多种战略意义:1,有了水,就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沙尘暴问题。2,沙漠变绿洲,及支线工程,新增耕地5亿亩良田,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3,大西北有了粮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就具备了新增上亿人囗生存的空间和能力。4,大西北将水电不缺,环境好,资源充沛,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加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将有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再加上沿海产业链内迁的大趋势,大西北将具备成长为我国新的工业增长极的实力。5,凭借着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优势,新疆将有望变成类似于广东一样的存在,也许边境口岸城市喀什也将真正成为“小深圳”。6,若大西北经济取得发展,将改变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格局,使得经济发展更均衡更合理,同时也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国发展的终极目标。7当年孙中山先生曾设想在新疆建都,因为新疆处于亚洲的中心位置,一旦大西北发展起来,新疆发展起来,意味着经济中心从沿海转移到内陆,陆地版亚洲中心正式成型,也意味着海权时代向陆权时代的转移,真正实现陆权和海权同步,两条腿走路,更快,更稳地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自古有爱国,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愚公移山等精神。毛主席在1945年6月11日在党的七大上发表的闭幕词《愚公移山》,堪称神来之笔,是“感动人民这个上帝”,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宝典。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在古长城脚下叫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率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开石挑土造田,提出“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来带回一把土”,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历史奇迹。
沙石峪村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也是千千万万艰苦奋斗的中国人的缩影,现今,这面旗帜仍在飘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当代愚公”精神也正在传承,而我们是记录者,也是传承人,在中国科技不断发达时,我相信不久将来,藏水工程一定会哄哄烈烈开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天堑变通途,荒漠成绿洲,穿越岁月的长河,镌刻时代的沧桑巨变——中国人民万岁
作者简介:马延国字文卿,五零后的山东滕州人。喜爱书法,诗词创作。在蓝星公益诗院学习两年,其作品善写时事及农村风貌为主,经考试成绩优秀准予毕业。在今日头条,美篇,视频号等多家自媒体诗社先后发表投稿诗词两千余篇。曾在2O23年度中华文学华夏杯荣获杰出诗人奖。
解读者简介:花影,本名桂来娥,江西鹰潭人。她在4年时间背诵了约四千首古诗,并用她背诵的古诗和当代作者的诗相融合,以她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诗的内容,使作者的诗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