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是根柢,德是外在表现,教徒要“修道养德”。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 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老予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说。《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相信能通过修炼而得“道”与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是非物质的宇宙本原,是宇宙的主宰者。“老子”异化谓之“道”,“道”人格化谓之“太上老君”。老子之“道”,博大精深,“无为而治”,则国泰民安;“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深根固蒂”则可以长生久视。通过一定的修炼,人是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是道教根本的教理教义。
“德”道经中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 “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以“道”和“德”为基本信仰,行动的准则。《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老子说:“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唐吴筠《玄纲论》中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制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钢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认为: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累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是非,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德”是人性之内涵,虚其心,无为无欲,神不外耗外逸,则能积精为德,长生久视。德为道的体现,注重“慈善利人,积功累德”,为端正道教徒的品行,制定了众多戒律,做有“德”之道人。“道”与“德”在道书中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所不同。道经中也有将“德”当作社会伦理规范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德行善”,这是继承了《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德”的思想深入人心,它体现了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同时也教化了世人,使世人的行为有了一个标准。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
[清静]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静”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予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形式之一。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静经》中说的“无形”、“无情”、 “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工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器宇,虚静至极,则道静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
“柔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其“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的主张,成为老子重要的人生观。道教吸取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及方法。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而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辩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间道理。
“不争”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益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诫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的“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德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以为天下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工夫,简单的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气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表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同“道”—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予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及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
“寡欲” 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对道教徒修行和处世的要求,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高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的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贪欲过之,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道教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德经》中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
“玄妙” 《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说:“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道教认为若主张“无”或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叫“玄”。认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与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是道教教义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义之一。其主要内容包含有三个方面,即一、贵生重生、“生为第一”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二、“性命由己,操之在我”的命运自主思想;三、延生有术的生命实践操作思想。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的是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育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人之生死的常规现象,成侧得道。道教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一极互存互荣的共生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社会应尽的责任,要求不仅要“度己”,重视个人的生存,而且还要“度人”,重视他人的生存,任何个人绝不能从一己的私利出发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应该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去创造天下人共同的利益。一个人只有很好地履行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社会职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谈得上修道成仙,名登仙籍。
黄信阳编
编辑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