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贤贤易色”
□刘万成
来源:西安日报2024-08-0108版
旧时乡贤、贤妻、贤人等,一直都是人们尊敬和学习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不同时代对“贤”的基本要求有所不同,但社会上可以称之为“贤”者越多,社会风气就会随之更好。
那么,怎样的人方可称“贤”呢?孔子一共教了三千多个徒弟,只有七十二个称贤人。如果一个一个地辨别他们的特点,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也没啥必要。子夏,当属七十二贤之一,他认为贤人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没学过人伦之义不要紧,人只要孝顺能竭力、事君可舍命、交友讲诚信“三德俱全”,也就可以称“贤”了。
然而,出自《论语·学而篇》的这段话,其他的都好理解,唯有“贤贤易色”至今争议颇多。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贤人之贤,而易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从人性上说,这不无道理。语言学家杨伯峻,则在他的《论语译注》里将其翻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他也许是从夫妻关系乃人伦之始的维度出发,此翻译并没有违背本章所讲伦常之义。
据此,拿今天的话说,完全可以说一个人贤与不贤,不论男女都要看其内在品质好不好,而不是单看其容貌美不美。贤人本就无相,所以看一个人是否可以称“贤”,始终要看其三点:一者,孝顺否;二者,实干否;三者,诚信否。如不能满足这三个基本要求,那就不可谓之“贤”。
倘若用此标准来衡量,鄙人所认识的人当中,可以称之为贤者的,要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本可称贤,可有两件事情确实没有处理好。
一则,光看容貌,不重品行。找错老婆、嫁错郎,家宅不安,人气不旺,请个道士画几张符箓贴于门头、床头或装在兜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执子之手”,就要“白头偕老”,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所以,俗言“种坏庄稼一季子,找错对象一辈子”,别说称“贤”了,恐怕连过好小日子都难。二则,饮食男女太爱钱了,喜欢跟人攀比功名利禄。有钱便很张狂,无钱相互埋怨,以致不论取之有道、无道一概收入囊中,用之则如剜其心肝,似铁公鸡;谋之又如王戎“破核售李”一般,生怕别人也去种了李树抢生意。长此以往,一朝不慎,几十年的“修炼”尽毁,还会祸及子孙,那便会与“贤”绝缘。
凡此二者,前者做人缺少了关键词“和”,后者则忘却了关键词“俭”。俭者,贫乏不丰足,节省而足用,自我约束而不放纵。和者,温和,和缓,和睦,和顺,和平,以及结束战争或争执等,和和美美,美美与共。所谓家和万事兴,俭可养廉也能养至德,人人便有“贤”的希望。
说到底,“贤”指有才有德之人,也可以用于尊称。所谓“贤贤易色”,就是要尊崇并努力向贤者看齐,做个贤明之人;小可修齐,大可治平。然而无情现实中的“闲人”,大多却有“只要我乐意”便是“天条”般的自信。至于人这一辈子,成不成得了贤良,关键在于自己的修炼与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