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花开
文/樊晓敏
紫荆花,学名紫丁香,据说有洋紫荆、土紫荆之分。
洋紫荆开红花,成树;土紫荆开蓝花,成棘。漫山遍野,遮天蔽日,像山花那么灿烂。我在泾川县王母宫山洼见过,我在泾明乡紫荆村见过,在王村镇刘家沟村山坳见过,这山花烂漫的时节,一般在晚春时光,与油菜花争奇,与桃花斗艳。丁香的花蕾,酷似中国传统的十字结,因此叫丁香结。唐代李商隐在诗句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用未展开的芭蕉和丁香结来表达对伊人的思念。
不知这紫荆花来自何方?又为什么在故城遗址和王母宫山才有,是不是它是与天通神的?还是有人有意为之,是哪个神仙种的?紫荆花开的时候,煞是好看,满山的紫蓝色,笼罩着黄土地,掩盖着苍穹,成为山坡上一方靓丽风景。
这么多年傲迎风霜,喜接春雨,在这没人认知的岁月里,孤傲的长成一方风景,让人刮目相看。它春花烂漫奔放,开着蓝色的小花,却惊艳了四方,惹得游人驻足。它遮天闭日,在一方山丘上,无怨无悔生活着,不媚俗 ,不怨天尤人,无以伦比的淡雅,赢得人们的敬仰和赞赏。自由奔放的姿态,像一个歌手,站在高处,向着苍穹献礼,美妙的音符落地生根,丰盈了一方风华,让寂寞的山花烂漫,让不为人知的山丘,有了美妙的名字:紫荆村。因为花的缘故,这里常出美女,水灵而聪慧,面条而白皙,真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啊。紫丁香的花朵娇小玲珑,颜色淡雅,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紫丁香象征着初恋的美好和纯真,常常让人夜思梦想。叶子有六瓣或者五瓣之数,这也是吉祥之兆。或许与佛道有缘,在它的面前,人纯净如处子、处女,是不会有邪念的。
春天的时候,我上到紫荆山上采风,有点羊味的膻香吸引着我。在这里,满山遍野的紫丁香形成一条条隧道,沿着这些蜿蜒小道漫步,闻着花香,不知不觉到了半山腰,看到当年人修筑的土城墙,仿佛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勾起人无尽的思念。站在山腰,我望着远去的泾河,车水马龙的公路,错落有致的村庄,唯有这紫荆花是永远的静寂,是不变的永恒。我发现紫荆花,原来是一个灌木。它的根茎发育得十分强劲,而且十分耐寒、耐旱。这么多年,没有人给它施肥浇水,营养全靠天空赐予,大地吮吸,它才活得这么滋润,这么纯粹。它不需任何粉饰,不需要任何呵护,经风见雨,傲立山头。像质朴的村姑,天然秀丽。不需要刻意打扮,就出落得亭亭玉立;不需要赞美,就给一方水土以芳华无限。它的生存之道就是顽强、自立。不自暴自弃,不艳羡它人,不盲目追风,我就是我。在这山坳独立,不需要别人恩赐,不需要人的刻意呵护。我行我素,我是我的主宰。活出自我,活出精神,活出个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丁香一夜雨,草色绿无边。
紫荆花开花期较为早些,一般是在春天中期,与油菜花争香斗艳,它的花朵极像一个饰物,像极了美女头上的头饰,更像一个女王头饰,在众目睽睽中开放,不媚俗,不张扬,以它独有的美吸引人的注目、敬仰。
紫荆花香,是神山上长的,有神的山上长的,不是人栽种的。王村紫荆山旁的章村,原来就有庙,有庙的山上才有紫荆花,难不成这紫荆花,是夕日修道的高僧大德种植的,因为紫荆花有佛道的旨意。淡雅而不失秀丽,秀丽而不显得妖娆。这通灵性的紫荆花,在冥冥之中告诫人们什么?生活远比紫荆花开要苦得多?难得多?这位春天的使者,在紫荆坡却是神话般的存在,当地群众会说秃女子(九天玄女的化身)在此梳头,头上的疮甲落地长出了紫荆花,之后人们修庙祭祀。九天玄女的故事,在泾川演绎得神乎其神,妇孺皆知,代代相传,传为佳话。
去过许多地方,唯独泾川这三处紫荆花开,让人留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你通过实地观察,至少知道它们不是平白无故地来到这里的,它们也是有思想的,是有缘人,把它栽植到神仙居住之地,供神仙和凡人一道观赏的,它们冥冥之中在保佑人们,或许在告诉人们的一些禅意,只是人们不知晓或者不悟罢了,没有悟出其奥妙其寓意罢了。杜甫曾说:“丁香空结子,蝴蝶夜来寻。”
我喜欢紫荆,更喜欢紫荆花开,带给人们无尽的妩媚和遐思。
作者简介:
樊晓敏,笔名:笑龙,男,汉族,生于1964年农历3月28日,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庄头村樊家社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西北师大),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曾在泾川县荔堡中学任教两年、后调入县法院历任庭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3年7月调任县旅游局局长,2007年4月起至2024年元月任泾川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二级调研员,兼任平凉市侨联副主席、平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泾川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泾川县侨联主席,世界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关陇民俗学会理事、《西王母文艺》季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