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一日,总想写一篇我们“三线学兵”的文章,又担心说我们不是“兵”而纠结再三,每次都以放弃而告终。50年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了,再不写,就更少有人知道“学兵”是怎样一群人了。
“三线学兵”,一个曾经激荡万千青少年心扉的称谓,一个曾经为战备路而不怕牺牲的团队;一个曾经创造“三线学兵精神”的团体;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铁血集体。
那是一段特殊年代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上世纪70年代初,“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为加快三线襄渝铁路建设,陕西省和铁道兵共同组织动员了陕西关中25800余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女生5129人,编制了141个连,统称为“学兵连”。
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战备工程之一,全线总长915.6公里,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1年2月,春节未过,将满16岁的我成为学兵中的一员,来到三线建设工地,被分配到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与铁道兵、民兵一起建设襄渝铁路。开工前,军代表的战前动员使我终身难忘,他姓阮,是彝族人,操着四川味的普通话:“你们是不穿军装、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军人就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要吃大苦耐大劳,要比干劲比进度,加快修通襄渝线……”当时,我好高兴哟,我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了,双拳紧握,热血沸腾,心头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我想,为了三线建设我们能不拼命干吗?
在以后两年多的学兵生活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军队条令条例》规范着我们的一切行为:紧急集合,穿衣、打背包,动作要快,不能迟到;负荷拉练载重要够标准,不能掉队;内务要整齐划一,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完不成任务几夜不能出洞(炊事班送饭进洞);不许下汉江游泳;不许用粮票与老百姓换馍吃,不许……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施工任务,这些纪律和要求似嫌多余和苛刻。
军代表特别要求我们过“三关”——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一切以部队纪律严格要求。学兵,集中了兵的艰辛,却少了兵的荣耀。他们都是受毛泽东思想教育长大的年轻人,最怕人说“落后”。在后来的学兵生活中,打隧道遇到险情,学兵们总是说:“这危险,我来上!”搞施工碰到困难,大家习惯说:“这困难,让我来!”谁退后就感到羞耻。
虽然当时物质匮乏,吃饱饭是学兵们最大的愿望,同学们为牺牲的战友陪葬的仅是馒头和罐头。学兵们饿着肚子干的却是超强体力的活,但精神境界却很高。“身居深山沟,胸怀五大洲!”“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火车不响不回家。”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式。绝大部分学兵两年多没回过一次家,现在的青年很少有人接受得了。
学兵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战斗。包括女学兵,每月的“特殊情况”也不休息,血水顺着裤管流,仍然坚持施工,有人为此落下了妇科病或终身不育。学兵每月只有28元津贴,不及现时酒店里的一道菜,但同学们对毛主席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了早日修好战备路让他老人家睡好觉,个个英勇奋战,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
后来,我越来越感受到,部队里的“从难从严要求”,对我们这些散漫惯了的学生是多么重要,也使我真正体会到解放军这座大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铸造学兵精神和灵魂的熔炉,相同的年龄,共同的目标,使我们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我们的座右铭,一有困难和危险,大家总是喊:“我来上。”谁要躲在后边谁就觉得脸红。家里寄来好吃的东西,总是说:“大家请!”谁要一人独吞就觉得惭愧。我们喝过牛蹄窝中的雨水,吃过不知名的野菜,承受过超负荷的强劳,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每月只有28元的津贴,而付出的却是整个身心甚至生命。吴南、马红燕、郑宪法以及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战友,他们为了三线襄渝铁路建设,定格在了永远的18岁,还有许多战友落下了终身残疾,这些,历史会忘记他们吗?
三线学兵修建铁路,这是铁道兵在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他们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一大生力军,是铁道兵和陕西省特有的群体,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有的,他们有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建设兵团生活,在近三年血与火的奋争中,有122名三线学兵长眠于巴山汉水之侧,定格在了永远的18岁。1997年,著名作家陈忠实在《魂系襄渝线》的序言《踏过泥泞》中说:“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伟业。
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年来火车日日夜夜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在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是三线学兵那段艰苦岁月,最难磨灭的是三线学兵在生死苦难中塑造的“三线学兵精神”,它所容纳的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和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便是学兵们的精神财富,50年了仍弥坚如新!三线学兵精神这座富矿才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与挖掘,以学兵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影视剧、长篇小说、征文集等相继出世。
时光倥偬,青春不负。当年的学兵们后来在全省各条战线已成为中坚,都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告别三线铁路,我又进三线飞机工厂,搞过交通运输,干过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办过杂志,退休前又编史修志,掐指算来已经五十多年了,工作中别人说苦,我说:“这算什么!”别人说难,我说:“这怕什么!”吃过黄连苦的人,还害怕柿子的涩味吗?因为,我曾经是学兵!
不朽的学兵精神,不老的青春岁月!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学兵、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