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丕英
山西的冬天很寒冷,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冷的季节,爸爸从西安的部队回家来了,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申请家属随军的报告批下来了,这一次回来就是要带我们去部队随军的。这真是冬季里的一股暖流,流淌着、跳跃着一下涌进了我们家每个人的心田,温暖了我们的生命,唤醒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那一年,我12岁。
将要结束一家人十几年的分离,摆脱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走向一家人在一起的团圆生活,每个人心中都都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
妈妈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无华的女性,三十出头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在18岁最好的年华做了军人的妻子,从此她用柔弱的肩膀为爸爸扛起一个家,带领孩子们独自面对人生风雨,独自抗击人间疾苦,用青春和生命为家庭为国防默默奉献。
这些天妈妈脸上洋溢着笑容,终于可以随军了,十几年的坚守十几年的磨难,终于有一个回报,这是一种光荣,是一种荣誉,它象征着一种被认可和尊重。
妈妈忙碌着收拾行李,经营了十几年的家,总有一些不了的情结。妈妈是干练的,是洒脱的,几天时间就把家里的事情处理的明明白白,有条有理,该拿的拿,该送的送,该留的留,出行的包裹整整齐齐地打理就绪。
爸爸负责跑迁移手续。经过爸爸几次三番奔波劳碌,办完了迁户手续和我们的转学手续后,我们就向着目标出发了。爸爸妈妈领着我们姐弟四个一行六个人,从文水老家东庄村出发奔赴县城。村子里的本家亲戚们用几辆自行车驮着我们全家人及我们的全部家当——几个包袱和几个袋子,里面装着被褥和衣服等生活用品,行李将与我们一起乘坐长途汽车到太原托运。
文水县城与我们生活的村庄有12公里的路程,当时没有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普通人出行,自行车已经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几辆送行的自行车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排成一条长龙,就像电影中的八路军武工队,飞扬在公路上,意气风发,颇有气势。
真要走了,一家人心中却五味杂陈,有喜悦有不舍,有对未来不熟悉的生活的困惑与担忧,在表面的喜悦之中,一股淡淡的离愁别绪缠绕心间,真是世间风情,万般滋味。

第二天一大早火车到了终点站,—-西安站,一行人带着兴奋的心情走出西安火车站,几经辗转,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安市东郊爸爸所在部队的营区,院子不是很大,却有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气息,干净整洁,院子里栽种了很多树,虽然是冬季,松树、冬青,月季花依然散发着生命的力量,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风景。爸爸带我们来到院子的西边,我们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平房,大概有五六排,相同的规格样貌,相同的陈旧程度。我们的房子是第二排中间位置的其中两间,原先大概就是用来做宿舍用的。
房子不大,每间大约有15、6个平方米的样子,里面有配备好的木板床,用专门支床用的木条凳支着,有一张课桌和几个方凳,低矮的平房光线不太好,白天有时也需要开灯。那时是文革初期,国家还不富裕,我们也很朴素,对简单的生活,简陋的住所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们的心是纯真的,透亮的,况且我们来自农村。一出门,门口就有一个自来水龙头,需要用水时出门就可以打开水龙头让水自动流出来,不像在农村,用水是要妈妈一担一担挑回来的。平房的东南角,有一个公厕,是可以用自来水冲的,而在我们乡下,用的却是旱厕,新的环境总有一些惊喜给我们,每一个新的惊喜,都是一道光,点燃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随后,取回了托运的行李,我们铺好了床铺,顿时有了家的感觉,虽然家徒四壁,欢声笑语却充盈了屋子的角角落落,点燃了家的温馨,两个小一点的弟弟妹妹新奇的跑进跑出,洋溢着一种热闹的气氛。
从小随妈妈在农村过着冷冷清清的生活,家里总觉得少了一些安全感,少了一些阳刚之气。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而我的童年却总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失落盘踞在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来没有让我拥有过真正的童年快乐和幸福。随军最大的好处就是经常能见到爸爸,爸爸是我家的定海神针,他在我们身边,就有一种能量无言的传递出来,注入我们的血液,滋养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阳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安心和温暖。
我和大妹妹踩着凳子把两个房子的门窗都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擦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我们爱着自己的新家,这是我们新生活的起点。
傍晚时分,战士为我们架起了烟筒,生起了炉子,屋子里顿时有了暖意,家也有了基本的样貌。爸爸外出购置了一些生活用品,锅碗瓢盆,烧开水的水壶和热水瓶,家里有了烟火气,屋子暖了,我们的心也暖了。
经过一天颠簸忙碌,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了,让累了一天的身体放松一下。我们刚躺在床上,一声嘹亮的军号响起来,我们知道,这是熄灯号,那悠扬的旋律划破夜空,给充满活力的营区按下暂停键,指示营区的官兵一天的训练学习生活结束了,要熄灯睡觉了,营区应该保持肃静了。那天晚上,我很激动,我感受了不一样的夜晚,体验了不一样的军营文化。

第二天早上,我们还在熟睡中,一阵“嘟嘟”的嘹亮军号声唤醒了冬日沉睡的早晨,伴随着婉转激昂的起床号,军营开始沸腾了,没有几分钟,就听到了院子里传来了既有节奏又充满力量的跑操声,他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令人振奋。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那个清新的早晨,唤醒了我心中的梦想,我的生命里春意盎然,那里有我向往的诗和远方。
刚来部队的几天,我们还没有办理好户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吃、穿、用生活的必需品都需要用购货券来购买的。粮本,煤本,还有布票、肉票,油票等票证是人们基本生活的通行证。在没有办理好这一切之前,部队允许先在营区的伙房吃几天,交上粮票和钱就可以享受吃现成饭的待遇。在部队食堂,每天有大白馒头,有白米饭,有散发的香气的炖菜。那几天炊事班刚好宰杀了一头猪,据说是炊事班自己在伙房后面养了十几头猪,定期为营区食堂改善伙食。我们运气好,赶上了能吃到肉的好日子。一天中午,爸爸打饭回来,带回来一股浓浓的肉香味,那是一小碗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四溢,让我们垂涎欲滴,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在平日里竟然也会有这样的惊喜,我们的心又一次被点亮,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感。
爸爸为了让我们熟悉一下环境,认一认路径,带我和大妹妹一起去院子里转一转,以便他忙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跑腿操作,让生活能正常的运转起来,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都将在这里展开。于是我们利用忙碌中的一小段空闲时间,走出屋子,看看院子的大概布局。首先要认识大门的方向和位置,不至于想出去办事时找不到出口。大门的位置在东边,叫东门,南边还有一个偏门,叫南门。从我们居住的平房往东走就是一条通向大门的大道。在寒冷的冬天,大道的两旁冬青树整齐有序地排列挺立,用她那厚重的碧绿展示其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气势和力量,为军营增添了一种庄严的气氛。

我们又走到南门附近,看到一幢简陋的平房坐落在院子的一角,房屋四周收拾的干净整齐,屋前一片空地修整的平平展展,屋顶上冒着青烟,从里面传出了鼓风机嗡嗡作响的声音。这个时候正是炊事兵忙碌的时间,爸爸带我们走近这幢房子,指着房子的门告诉我们,这里是炊事班,我们的饭就是从这里打回去的。我们站在伙房门口往里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伙房里热气蒸腾,战士们每个人都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工作,各司其职,忙而不乱,他们有的洗菜、切菜,有的在揉面蒸馍,灶火舞动,食勺纷飞,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展示着炊事员的熟练操作和自信沉稳。看着这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完全颠覆了我对炊事员的认知。我给爸爸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厨师都是大胖子,而且身上总有一股油烟的味道,而这些战士个个都精明干练,利落干净,好像跟饭馆的厨师不是一个类型的人。爸爸说,炊事班的炊事员,都是从各连队挑出来的好小伙,他们都是战斗力强,军事素质好,还特别能吃苦的好战士,炊事班的使命和任务是确保部队成员能够吃饱吃好,并且吃出战斗力。一席话让我懂得了炊事班在军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对精明能干的炊事员肃然起敬。

再往北走,沿着北边的围墙是一个宽广平坦的操场,训练场上,战士们穿着绿军装,士气高涨,热火朝天地进行训练。他们分成几个小分队进行着各自不同的科目训练。他们有的在站军姿,有的在练刺杀,有的在练投弹,有的在练射击,有的在进行格斗训练。操场上热气蒸腾,口令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派热血沸腾生龙活虎的练兵场面。举目望去,墙上标语醒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些展现军人血性的口号,激励着战士们英勇顽强,刻苦训练,并凝聚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发着战士们的战斗精神。我说,军人天天都要训练吗?爸爸说:是的,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积蓄力量,战时才能用兵打仗,平时的努力和准备是为了关键时刻能够取得胜利。
随军的生活,随军的过程,为我的心打开了一扇窗户,我激动而兴奋地发现着,体验着,感动着。我的心灵我的世界被新的见识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感染着,震撼着。
我的心被新生活的光点燃,爸爸的守护温暖了我的生命,军营的文化激发了我的热情,突然间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头脑清晰,精神振奋,一扫过去的压抑和忧伤,一个全新的自己,全新的生命开始成长。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蜕变或许不需要太漫长的过程,一个环境的改变,一种文化的影响,就会开启你人生的梦想和追求。
感谢我的军人爸爸,他给了我机会,给了我精神上的关爱和指引。感谢军营,它给了我梦想,给了我荣光和自信。成长路上他们是我的指路明灯,是我的心灵港湾。


作者简介:侯丕英,女,山西文水人,1956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儿时随母亲生活在家乡山西文水。70年代进入西安风雷仪表厂设计科工作,自幼喜爱读书,崇尚文学。曾经在西安华商报,西安干部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