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磅礴的自然景观与深沉厚重的人文情怀
——王芳闻组诗《麻黄梁》赏析
评论员:陈东林
王芳闻2021年9月游览陕西榆林麻黄梁国家黄土地质公园时,激情豪迈写下了组诗《麻黄梁》,这组诗歌总共由七首诗组成,总体篇幅不长,但其分量并不亚于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这组诗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黄土高原那雄浑磅礴的自然景观与深沉厚重的人文情怀,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精神奇峰,引领着读者踏上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深度领略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无尽韵味。组诗虽然出自巾帼纤手,却充盈阳刚之气,包含人世沧桑,并且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从阳刚之气的特质来看,诗人在第三首诗中,凭借“西北风扶直了父亲的脊梁”以及“吼一嗓子信天游”这般生动且极具力量感的描绘,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种刚健坚毅、豪迈奔放的雄性气概。同时,也深刻且诚挚地表达了对大自然那无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所怀有的敬畏与尊崇。在此处,西北风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元素范畴,它化身为一种强大的精神象征,拥有着塑造坚韧人格、升华精神境界的非凡魔力。透过对父亲这一形象的精雕细琢,诗人巧妙且有力地传递出黄土高原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仿若黄土高原上那永不停息的西北风,坚韧不拔、历久弥坚,无论遭遇何等的艰难险阻、风刀霜剑,都能坚守初心、永不言弃,始终屹立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整组诗都被一种浓郁深沉、如泣如诉的沧桑之感所重重包裹。在第一首诗中,“风一刀刀切着/雨一滴滴削着”这一入木三分的描述,恰似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高原遭受自然无情侵蚀的残酷现实。这种沧桑感绝非仅仅浮于地貌的沧桑变迁表面,它更似一股汹涌澎湃的情感洪流,在人的内心世界深处肆意奔涌——“疼你疼的心碎”。而“泪蛋蛋一生都没流出你的疙粱梁和沟壑壑”这句诗,犹如一颗惊天动地的情感波澜,以排山倒海之势强烈地抒发了对这片土地的矢志不渝、生死相依的深情厚爱。即便岁月的磨砺如刀斧般无情,自然的侵蚀似洪水般汹涌,让这片土地历经千疮百孔、饱经风雨,但人们对它的眷恋之情、坚守之意却坚如磐石、始终不渝,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改变。这种情比金坚、海枯石烂的情感执着,令人不禁为之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再从美学意蕴的维度分析,这组诗犹如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充满着丰富多姿、绚丽多彩的意象和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象征。譬如,在第四首诗中,“老黄牛”和“卧在梁上的老黄牛”的细腻描写,宛如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象征着那些不辞辛劳、默默耕耘的农民。他们宛如老黄牛一般,心甘情愿地背负着重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浇灌着这片土地。而“白艳艳的荞麦花/红艳艳的高梁穗”则仿佛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象征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以及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强烈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更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深入而精准地开启了诗歌主题的神秘大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
从组诗的结构布局来剖析,这组诗仿佛一座精心设计、巧夺天工的宏伟建筑,采用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精妙排列顺序。它起始于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描绘,渐次过渡到对人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的深度探寻与挖掘,最终归结到土地与人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每一句诗都如同这座建筑的一砖一瓦,精心堆砌、无缝衔接,共同构建起坚实的主题根基,不断地深化和拓展着中心主题的内涵与外延。而最后一节中的“我爱极了每朵花和庄稼/触摸花瓣与叶子”,恰似这座建筑的璀璨皇冠,是对整个组诗情感的登峰造极的凝练与升华,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对这片土地那炽热如火、深沉似海的挚爱之情。
这组诗中的每一首都仿佛是一颗熠熠生辉、独一无二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每一首诗都蕴含着别具一格的美感和意味深长的深远意义。举例来说,在第二首诗中,“落日,天边边的一抹红/把高原上的一切都/隐匿在神光里”,这种对自然景象的精雕细琢般的描绘,不仅仅是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盛宴,更蕴含着对时间无情流逝以及自然永恒循环这一深邃主题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落日的余晖恰似一个温暖如春、宽容博爱的怀抱,将世间万物都温柔地包容其中,给予人们一种短暂却珍贵的庇护之感,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宇宙永恒、生命无常的深刻思索与感悟。它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时间如同滔滔江水般奔腾不息、一去不返,但自然的循环却犹如永恒的旋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歇。这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既是生命的律动与节奏,也是大自然的神奇法则与奥秘。
第五首诗中的“拜水台,金鼓一响/龙王就抬起头,呑云撒雨”,则犹如一幅充满神秘色彩、引人入胜的神话画卷,将自然现象与民俗信仰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依赖之情。这种精彩绝伦的描述不仅仅是为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莫测、令人向往的文化色彩,更是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诗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高超融合能力。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尽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新月异,但那些古老而珍贵的信仰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依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枝繁叶茂,它们与现代生活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人类生活画卷。
第六首诗中的“店坊村/父亲与一头牛/守着周朝的一块石碑/进入了慢时光”,则更像是一个定格的时光切片,生动而逼真地反映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古老历史的珍贵遗迹——周朝的石碑,与现代生活中那缓慢而宁静、悠然自得的节奏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超脱于快节奏社会之外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氛围与境界。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真谛与韵味,感受岁月的沉淀与积累。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水乳交融,让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寻找到了一片宁静祥和、安闲舒适的心灵港湾,也让人们更加珍视和尊重那些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
组诗的第七首,是全部诗歌的最后一首诗(也是组诗的结尾),高潮迭起,精彩绝伦:“佳芦河/右手挽着黄士高原/左手揽着毛乌素沙漠”,这绝非仅仅是对自然界线的简单勾勒与描绘,更是对生命与死亡、繁华与荒芜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深邃哲理的深刻洞察与揭示。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运用极具感染力、震撼力和画面感的语言文字,精心绘制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壮丽画卷。那蜿蜒流淌的佳芦河,恰似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纽带,将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紧密无间地连接在一起,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生态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它让人们深刻地领悟到,生命与死亡并非绝对的对立与冲突,而是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不断演进与发展;繁华与荒芜也并非决然的割裂与分离,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此消彼长、交替出现。这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领悟,使得诗歌的主题得以进一步升华与深化,让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探索。
总而言之,王芳闻的组诗《麻黄梁》以其丰富多元、包罗万象的意象,深邃高远、洞察世事的主题,以及精巧绝伦、独具匠心的结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深厚扎实、令人叹服的文学功底以及对黄土高原那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真挚情感。这组诗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的热情讴歌与赞美,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永恒理念的深度反思与批判性思考,以及充满诗意、激情四溢的表达与抒发。透过这些诗,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亲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从古至今一直吹拂在黄土高原上的强劲有力、雄浑豪迈之风,亲眼目睹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那矢志不渝、海枯石烂的热爱和深深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