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国泰先生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教育的“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对于“情乐”,他是这样表述的: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现就“情乐”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在英格兰巨石阵,一根14米高的石柱顶端,架着一块40吨重的巨石。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把如此大的巨石搬到石柱上的呢?考古学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当时人们采取的是“土屯法”,即在石柱的一侧垒土,使“地面”高至与石柱顶部齐平,并与地面形成一个斜坡,人们便是沿着这个斜坡,用滚轮和橇棍把巨石推到了石柱的顶端。
古人用“土屯法”将巨石推到石柱上的做法,对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也不无启示。对于高大的人生目标,当我们无法直接实现时,我们也不妨给目标一个斜坡,给目标一个缓冲的坡度、缓冲的时间、缓冲的距离。在这个缓冲的过程中,不断在脚下“垒土”,打牢我们事业的基础,垫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直至抵达我们目标的高度。
给目标一个斜坡,看似走了弯路,实则是我们抵达成功的一条智慧而最有效的捷径。“分解大目标,就成小目标;大目标难达,小目标易成。个个小目标,达成大目标。”孟国泰先生如是说。
楼梯其实也是一个斜坡,由原来从楼下到楼上的垂直陡坡变成了一个斜坡,这拉长了上楼的距离,但降低了上楼的坡度和难度,使上楼变得容易起来。楼梯的一个个台阶,是把楼层之间的大目标,分成很多个小台阶、小目标,拾级而上,一步步、一级级抵达自己要抵达的楼层。
上楼梯,每个楼层之间,都有一个缓台。过去我以为,缓台只是楼梯与楼梯转折处的一个过道、一个平台而已。后来与人探讨起缓台的功能,才悟到了其妙用。楼梯的缓台,有如驿道上的驿站,是用来缓一缓、歇一歇脚的,以便卸下行走的疲累,重新积聚行走的力量。上楼梯在缓台处停一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更好地上楼。
缓台的另一妙用,也是把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比如你家住在六楼,要一口气上到六楼,就会累得不行。而有了缓台,便把六楼分成若干个楼段,每上到一个缓台,说明走完了一个楼段,这时就可以缓一缓脚步,为自己庆祝一下:离上到六楼这个大目标又近了一步!这样一路积聚着信心和力量,上到六楼,也就容易得多,轻松得多。
当成功太难、目标太大,一时难以实现时,那就让成功“缓一缓”,“缓一缓”成功的坡度,“缓一缓”成功的难度,“缓一缓”疲累的脚步,“缓一缓”体力的消耗,通过“拉长”成功的距离和过程,去实现人生的成功。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吃饭、走路、认字和作文都是如此,孟国泰先生说: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字是一个一个识的,文是一句一句写的。目标远大生激情,脚踏实地向前行;一步走出一脚印,定能迎来佳人生。不急于求成,放缓迈向成功的脚步,不仅有利于抵达成功的目标,而且拉长了为成功而奋斗,为美好人生而拼搏的乐趣。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