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远山 (二十一)
——“文革”红卫兵徒步长征那点事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二十一、斗争中磨砺
毛泽东6岁跟八舅启蒙学习,然后又多次在乡里读私塾近五年,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少年毛泽东记忆超群,博览群书,特立独行,颇有主见,不信鬼神,嫉恶如仇。一次因违犯私塾老师的规定,私塾老师告状到父亲毛顺生那里,让父亲来管教,毛泽东为避免被脾气不好的父亲揍一顿,于是离家出走避其锋芒。三天后,在父母万般担心着急的情况下,他才悠然回家。这时回家不但没挨打挨骂,父亲反而客气起来。又有一次,少年毛泽东的新思想与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拿着棍子要想打他,他灵机一动跳入堰塘,以死抗争,这一招从此把父亲镇住了。
经过几次矛盾交锋,从私塾先生到父亲都感觉到毛泽东虽年少,但读书用功、思想敏锐、意志坚毅、非同一般,不是用体罚和打骂就能改变他的,反而对他的态度变得和颜悦色了。对他的学习看书,老师悉心指导,家里更是顺其自然了。这使少年毛泽东认识到,对不合理的事情,绝不能逆来顺受,必须尽自已的力量巧妙地反抗,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到自己 的权利!在他幼小的心目中,从此种下了一颗对一切不合理制度敢于反抗的思想。
1910年,湖南长沙湘潭遇大旱,饥民四起、举行游行示威,被反动政府血腥镇压。这使十七岁的毛泽东,从血淋淋的现实中认清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也认清了反动派的残忍手段。
同年,毛泽东决心走出韶山冲的狭小山沟,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求学。于是咏诗一首,迎着风雨,阔步出门: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势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1年,毛泽东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学习,适逢辛亥革命爆发,中学生的毛泽东在校率先发起了“剪辫子运动”,敢于站到反对不合理制度的第一线。
1914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本科第8班,并认识了恩师、学者杨昌济先生,开始全面了解学习中、西文化。此后,又组织了新民读书会和苏俄研究会,便于广交朋友,寻觅知音,扩大眼界,深化认识。
1918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岳麓山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吸引团结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共同探求中国社会的未来,并立志改造中国。
同年,为“赴法勤工俭学”做筹建工作,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并读到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同时也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觉醒为一名无畏的革命者。
1919年7月,毛泽东以湖南学联名义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时的毛泽东已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了。
1920年初夏,毛泽东在北京和上海与正在商议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李大钊、陈独秀联系过从甚密,受其影响很深。认识到,中国革命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领导是不行的。于是,回湖南后,积极行动,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志于同年十月,在湖南长沙发起组建了共产党组织,并任湖南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展露领导才能。
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作为长沙代表参加了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十三位一大代表,到四九年十月一日,只有毛泽东与董必武登上了天安门。
1924年至1927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毛泽东曾担任过黄浦军校上海片区考生的复试工作、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在国民政府曾任代理宣传部长。当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时,毛泽东临危受命,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长期的革命斗争已将毛泽东锤炼成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统一战线”等著名理论及方针策略,领导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革命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待续)
2024.7.30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