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射箭二、三事
文/秃山情
射箭是化隆地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息的一项融娱乐性、竞技性、健体性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民间传统射箭活动蕴含着独特的体育活动文化和民俗文化。
一、弩张矢飞射天狼
据化隆县志述,历史上在化隆境内生活过的民族几乎都是从马背上摔打过来的民族。从秦、汉时期的羌人到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人,从宋、元时期的吐蕃到明、清时期的藏族,再加上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的回族、撒拉族,这些民族无一不生活在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环境中。除此之外还有屯恳戍边、发配流放、迁徙逃难、经商做工等人口不断流入,民族构成日趋复杂,矛盾纠纷冲突不断。因而自古崇尚武术,民风剽悍,好勇斗狠,尤其喜好走马射箭。为了保境安民,看家护院,村村置弓,人人习射,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现已成为全境群众基础最好,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全民体育活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人身得以自由,禁锢一时的传统文化迅速得到复兴,尤其是射箭活动盛极一时。当时每到农闲季节、节日和庙会期间,几乎所有村庄的青壮年和老幼都参与到射箭活动中。可以说射箭活动是各族群众唯一消除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等差别和隔害、达成广泛共识的重要媒介,是乡村山民的狂欢节。当听到某两村(特别是两个藏族村庄)将进行射箭比赛的消息时,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或步行或骑马从四面八方涌向射箭场所,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喝彩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议论声、赞叹声,声声不绝于耳。当技艺出众、百步穿杨的射手出场时,全场欢呼雷动,翘首以待,一睹射箭风采为快。而“一箭定乾坤”逆袭成功的“黑马”则成为全场、全庄的超级英雄,骑马挂红,万人拥戴,其故事成为箭坛佳话,传颂不已。当某村将决定进行射箭比赛时,不分男女老幼、病残妇孺都全力以赴投入到射箭准备当中。人人为射箭甘愿出力流汗、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加油鼓劲、祭祀神灵,为全村荣誉不惜一切。可以说当时的射箭比赛成为各村各庄、各家各户生存之外的头等大事。
二、射箭隐含狼烟味
自古以来,弓箭不仅是最好的狩猎工具,更是部落战争中的有力武器。传统射箭活动虽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但仍然难掩弓箭背后隐藏的烽火狼烟,刀光剑影,不时显露出古代战争的痕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描绘两军对垒时多用“擂鼓三通,摇旗呐喊”、“用强弓硬弩射住阵脚,三通画鼓”、“阵前呐喊三声,一将飞出”等字眼。而传统的射箭比赛与上述描述极其相似。
在化隆民间两村对垒射箭时,许多观众提前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踊向比赛场地,最重要的就是观看两村射箭队入场时波澜壮阔、无与伦比的壮观场面和精彩对决。一般挑战一方先到场,围着指向自己村庄一方的靶子按顺时针方向舞动着弓箭、甩着衣帽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声,疯狂跳跃,极尽舞蹈。犹如万马奔腾,声势浩大,尘土飞扬,气势磅礴,最后驶出浑身气力呼喊三声,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村庄的精气神和对胜利的渴望。然后“达宏”(藏语,意为组织者)
和德高望重的人向靶子化表、焚香、洒酒、诵经祷告,同时从自家峨博(山神居住的地方)或庙上带来的加工成的精致小木棍藏语称作“加玛”(意为圆心)的置入靶头,还放上小圆镜,对属于自己一方的靶子予以精心“装扮”。众人则站立在靶子周围静静等待应战一方的到来。当客队踏入主队一方土地的一刻起,主队早已聚集在庙宇或麻尼康(藏语,村庄寺院)或峨博下,煨着大桑,点着油灯,吹响法螺号,高声诵经祷告。而后一声炮响,众人呐喊突出大门或滚滚下山,由高大帅气的射箭能手和“达宏”们的带领下拿着弓箭列队出发。当远远看见客队时,前排人员蹬住脚手挥弓箭怒指客队发出惊雷般的吼叫声,而后排的人则挥舞着拳头呐喊着犹如海啸山崩般不断涌向前面,恰似铁骑突出,山洪暴发,声振山岳,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震撼人心。当主队的三声呐喊声当停未停时,客队也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主队。双方互相挑衅、示威的意味颇浓,都想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当主队进入靶场后围着另一侧的靶子象挑战方一样跳跃、呼喊、洒酒、祷告,精心“装饰”自己一方的箭靶时,客队从另一侧跳着、吼着涌向前来,双方都挥舞弓箭指向对方进行呼喊示威,犹如两军混战。若不是双方的老年人、“达宏”们从中站成一条线劝抯、拦挡,发生冲突的概率会很大。待双方平静后,就一对一依次出场角逐“厮杀”。当其中一方射中靶子时,就像古典小说中描写的“把对方一枪挑落马下”一样,当事方或用一字长蛇阵的跳跃方式、或用牦牛下山的奔腾之式和呐喊声予以跳跃庆祝,而另一方则挥舞拳头竭力呼喊三声表达不服和示威之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射箭比赛实际上是古代部落战争的一种嬗变和改进。
三、厉马秣兵应鏖战
传统的射箭比赛不像现在这样说比赛就比赛的,而是从思想、物质、精神、技艺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练兵秣马多时,待万事俱备后方可进行。想当年中秋节前后,收割打碾、粮食入库基本就绪后,各家各户就忙着磨“冬面”,榨油籽,杀年猪,到脑山地区串换青稞自酿“尕酩馏”,准备射箭比赛和过年用。在此期间,村民们拿出珍藏近一年的弓箭进行练习。弓是集体购买的牛角弓,每个村最多只有三、四张,箭是自备的。这时若有空闲时间,人人都自觉跑到靶场来排队(人多弓箭少)练习射箭,来回飞驰,乐此不疲,俗称“打浪靶”。不分老少苦练基本功,力求掌握过硬本领。一般浅山、川水地区进入冬季、脑山地区开春后,村民们就自发组织起来,选出德高望重、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箭法出众的三、两人担任“达宏”,基本选定心仪的比赛对象后,“达宏”们前去协商。当确定比赛对象、日期后,在“达宏”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安排人员到各家各户收取一定的青油、桑面和现金;安排人去购买酥油、白糖、香表、羯山羊等,准备祭祀神灵用。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安排人员分工一般按早、中、晚三次到峨博上煨桑,庙上和麻尼康里烧香、点灯;召集众人晚上到大户人家集体诵经祈祷,相关事宜随时随地协商;全天或每天下午组织青壮年加大练习射箭强度。比赛的头一天晚上,全庄人员都聚集到庙上或麻尼康里,点上百灯、千灯,煨上大桑,吹响法螺号,集体诵经达两三个小时左右。每个射箭人员不仅积极参加集体祭神、祈祷、练箭等活动,而且在自己家里也分早晚煨桑、点灯、上香、化表,同时沐浴熏香,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身体的整洁和内心的平静。

在比赛的头一天晚上有些人几乎整晚不睡觉,除集体活动外,独自一人或三人一伙、五人一群,不断上峨博、到庙里、去寺院点灯、上香、煨桑、诵经、祷告。出征的早上一般都到庙里或麻尼康集体进行大型荤祭活动,用柏树叶认真对每位人员进行薰香后,再放上三声响炮整队出发。正是:出征盛祭战神,祈求时时显灵;人神高度合一,志在一战成功。总之大家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力求在比赛中全力以赴争得胜利。可谓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全村弥漫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迈气息。由于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一般只能较量主、客场各两、三个场次。四、射箭民俗独奇特化隆地区几乎人人都会射箭,人人都喜爱弓箭,人人都会谈论箭,射箭已成为化隆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千百年来,射箭场上英雄辈出,光耀化隆全境,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箭文化和民俗文化。当两村准备进行射箭比赛时,首先各自在射箭队伍中优先选拔箭法一流、众望所归、属相较好的七、八个人扮演“先头部队”和“殿后人员”的角色。这选出的七、八个人一般都是属龙、虎、牛、马、狗等相生,然后在庙里打卦问卜或在佛前抽签的方式确定“开弓”(即先锋官)和“后靶”(即殿后官),然后再依次确定“靠靶”(指“开弓”和“后靶”后、前依次出场的射手)一、二、三人。意思就是射箭开始后,希望“开弓”和“靠靶”这几个高手能射出先声夺人的几箭上靶,为本场胜利奠定基础。而“后靶”为首的几个选手准备在局面不利时能逆袭成功或为胜利锦上添花。根据规则,一对选手每天比赛出场两轮次各射四枝箭,先由挑战一方射出,再由应战一方射出,再由挑战和应战者各射出剩余的一箭,第一轮次较量就告结束。剩余的两枝箭在第二轮次中再做较量,依次类推。当第一轮次射完后,第二轮次开始时原“后靶”成为“开弓”,由应战一方先射箭,第一轮中出场的对手不仅在本轮次中不变,一般在今后几场对决中都不变。双方有一部分小青年分布在箭靶的两侧,当己方的队员出场射箭时,先围着箭靶按顺时针跳一圈后,就二、三人高声呼叫“小英雄一箭穿心”、“快快射中价玛”、“打碎镜子”等,若对方先射中一箭,则喊“快快报仇”、“当场兑现”,俗称“叫箭”。而另一方则高声诅咒、斥责,说对方的箭会掉折在半途中、弓歪箭偏飞。大部分人员集中在射箭处,而这里比拼同样十分激烈,当己方人员出场时大加赞词,殷殷期望能一箭穿心,而对方则诅咒不已,盼望弓毁箭坏,同时制造一定的噪音施加压力。当射出帖靶而过的飞箭时会引发全场的一片赞叹声和惋惜声。当射中靶子时,全场气氛顿时高涨,欢呼声此起彼伏,三人一伙、五人一簇跳跃呐喊。当射中离“价玛”最近或一箭逆袭成功时,全场雷动,呼喊声直冲云霄,许多人边向空中抛散尘土和酒水以谢神灵显神通,边呼喊庆祝;还有人不断向上空抛帽、甩衣表达狂喜之情。

因气候、建筑材料不同,各地的筑靶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川水地区一般将细干土推到靶场,倒上水第二天早上冻凝固后,在土堆边缘箍上一圈枝条,将“价玛”竖插在头顶处,射中枝条内的箭算有效。而浅山地区则用湿黄土筑垒直立,下部分为长方体,上部分为半圆体,显的非常精致、好看。而脑山地区则一般开春后,完成播种的农闲时节,到草滩挖上靶形的草皮,后面堆上土抵住直立,靶心用迎春花、马莲花等野花进行装饰,煞是好看。两靶之间的距离也有所不同,川水地区一般60步左右,浅山地区80步左右,脑山地区则100步左右,而射程由靶距决定。
计分的方式双方先射满五箭为胜一局,不算环数,以“价玛”为圆心,离此最近的箭为有效。这就充满了很大的偶然性、离奇和逆袭成功的可能,若挑战方射中离“价玛”最近的箭有若干个,而应战方若一箭射中离“价玛”更近的一箭,则挑战方的所有箭皆无效。在双方比拼中一箭定乾坤,逆袭冲上天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使射箭比赛更趋刺激、惊险和惊心动魄,胜负往往难以预料。计分还有不少专用名词,如挑战一方率先在一个靶子上射中五箭或在几个靶子上累计射中五箭,则名为“妈”,意为应战一方背上了一头“母牛”。如果挑战一方一次性或累计率先再射中五箭,则名为“吾”,意为着应战一方不仅背上了一头“老母牛”还带上了一头“小母牛”,前后十箭名为“妈吾”即意为“母子”。双方出征的日期也很有讲究。一般选每个月上中下旬带有“三、六、九”的日子出征的较多,俗称“三六九,必定有”,但也有特例。出征日子的选定由出征一方决定,通过“发神问事”或佛前抽签或到活佛处问卦等方式确定,另一方被迫接受。
射箭比赛结束后,第一轮次主、客场一般各自回家,叫做“断箭”。第二和第三个主、客场把自己的对手(藏语称“格牙”)领到家中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叫做“调箭”。充分体现了两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奇特关系,有些人借射箭成为了终身朋友或结为异性兄弟。
化隆射箭可以说体现着一个尚武民族在习武、出征和单手搏斗时的各种古老规则和传统游戏,借射箭表达了对往昔征战沙场的不灭记忆,寄托着团结、友爱、和平、吉祥的理想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