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的救赎(六)
郭美玲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东西,那就是音乐,音乐如水,那是用音符汇聚而成的清泉,表达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层层激起人们心间如涟漪般的波澜。当一个人静静的沉浸在音乐的环绕中,听着那婉转动听的鸟鸣,淅淅沥沥的细雨滴落,感受着风吹过树木的沙沙声,叮叮咚咚的溪流声......,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珍藏在心底的那一份宁静是无以言说的,所以古人有:“以自然之声养自然之道的说法”。
古往今来,音乐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个存在。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而是用音乐。乐者,亦为药也!一曲终了,病退人安。听起来好像有些离谱,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五音的特点分别为:金声响而强,木声长而高,水声沉而低,火声高而尖,土声浊而重。每种声音都象征着五脏一定的特性,实际上说明了音乐与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古琴的音乐与中医的五行理论相结合,五音调五脏,五音顺五行。通过演奏不同的音调(角、徵、宫、商、羽)来调和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人的五志(思、忧、怒、喜、恐)相互对应,达到治疗情志性疾病和身体疾病的目的。古琴音乐具有普遍的降压效果,能够驱动五脏六腑,驱除负面情绪,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古书记载,音乐于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疗愈韵律,比如:《秋湖月夜》可养脾,脾脏喜听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醇厚庄重,犹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紫竹调》可养心,心脏喜听徵调式乐曲,活泼轻松,热烈欢快,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阳春白雪》可补肺美肤,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江南丝竹乐》可养肝养气血,肝脏喜听角调式乐曲,亲切爽朗,生机盎然,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古琴《梅花三弄》可补肾益肾,肾脏喜听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如天垂晶木,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保肾藏精,可入肾。
像古曲《梦江南》,古韵优美,曲韵悠扬,醉心悦耳,百听不厌,静心安神,可缓解抑郁。对于古琴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还被认为是具有治疗功能性疾病的工具,尤其在调节情绪改善身体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元代朱丹溪提出“乐药同功”的理论,认为音乐和药物一样,可用于治疗疾病。清代吴师机在《理淪骈文》里说:“七情之病,看书解梦,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首次将音乐疗法与情志性疾病联系起来。《左转》中更有:“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的说法,通过音乐的韵律与韵味对人视觉、听觉、味觉及周身经脉的渗透与输入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冲击,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古代皇宫里配备的各类乐器、乐队歌者,也不纯粹为了皇权贵族的娱乐消遣,另外一项重要的作用是利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所以说,音乐是可以深入人心的。在中医的心理学理论中,音乐是可以感染调理情绪的,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曲调、情志、五脏六腑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
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共鸣)、脉搏跳动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心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心疗疾”的身心基础。
听音乐犹如用药。音乐可以舒展身体,愉悦身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就是所谓的的思想通,气血通,肠胃通,经脉通,一通百通则全身轻松,与药物作用基本一样,对人体有通达百脉的作用。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同时音乐也需要调制,同样一首曲子,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快慢、曲调的排序等等,就如同中药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从音乐中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快乐健康的心态,随着舒缓的韵律流入耳畔,沁入心田,身心舒展了,心明眼亮了。从内心深处救赎了我们的灵魂。
古琴与中医,本就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正所谓:“琴有君子之德,医有仁者之心,君子当仁”,这二者之间有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虞汝明所著的《古琴疏》记载医圣张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药,遇一弯腰驼背的老人求诊,仲景诊脉后好奇的问:“你明明是个人,怎么脉象却是兽脉,这是为什么呢?”病人十分惊异,无奈只得以实相告,说是峄山山洞中的千年老猿。张仲景本着苍生大医的精神,从随身药囊中拿出药丸赠与它,并交代它和着露水吃下,老猿竟神奇痊愈。为报恩,第二天老猿扛着一桩巨木赠与医圣说是万年的桐木,用作看病的回报。医圣用这万年桐木亲斫为两床琴,一床琴名为“古猿”,一床琴名为“万年”,一床琴抚之如猿啸,另一床琴犹如万年洪钟。虽然故事的情节在现在看来是属于虚构有些偏颇,本质上却是民众对于张仲景医术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赞扬的结果。意寓医圣的医术结合琴音治病,古琴与中医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原理相通,渊源相触。
简单讲,学医与学琴,都要刻苦努力,虚心求教,钻研到底。再者,古琴本就是修身养性之器,习琴的同时,佐以中医知识,强健体魄,相得益彰,才是最好的修身养性。
古琴与中医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联系,两者都深深的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共享诸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阴阳和五行”的理论。这些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活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古琴音乐则通过音律调节人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帮助达到心态平衡与气息中和,这与中医强调的身心调和相一致。中医的“五音疗疾”与古琴音乐的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琴的结构设计也反映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如古琴的长度、宽度和弦数与自然界的周期和元素相对应(长三尺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厚二寸至二寸五分,有五弦的,有7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音为药,乐以忘忧,以音为药,乐疗于心”,是一种古老而深远的理念,这并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曾提出音乐医学的概念,柏拉图也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良药”。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对其情绪的宣泄。古罗马人相信音乐可以治疗蛇咬伤,对抗瘟疫。古埃及的祭司将音乐称为“治愈灵魂的良药”,经常将圣歌疗法作为医疗实践的一部分。当灵魂遇见音乐,可谓是最好的疗愈。
由此可见,西方先哲对音乐治疗的理解,其原理与中医的“五音疗疾”理论是一致的。音律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调节激素释放等。它是“止痛舒缓剂”,更是“压力释放器”,滋养心身,忘却烦恼。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就和“琴医”刘奕洁二人联手为病人开出了一剂特别的“音乐药方--古琴疗法”,用音乐高低起伏的声波频率与身体细胞产生的“共振”,使人体各器官震动恢复和谐,从而达到一种类似“物理按摩”的效应,使生理机能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一抗疫良方,对患者病情的恢复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曾写过,令狐冲受了内伤,任盈盈为他抚琴疗伤。书中说,这曲子“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一曲毕,令狐冲顿觉周身舒爽,五脏六腑都服帖了。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体里缓缓流过,又缓缓注入了四肢百骸。简直是神奇之至。故而常听妙音,可使人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显而易见,音乐的能量场会导致身体上,情绪上及心理上的行为或症状。如果我们能改变能量场,那么身体上,情绪上及心理上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医学通过身体治愈心灵、灵魂和精神,音乐通过心灵、灵魂和精神治愈身体,音乐可以洗去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所沾染的尘埃,给予人真正的快乐。
音乐是心灵的疗愈师,翩翩而来的乐符,可深入人心,能够穿透喧嚣,触及我们灵魂的深处,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温暖与力量。疗愈之声,可以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释放,实现救赎与疗愈。音乐是心灵的救赎,音乐救赎了普罗大众的灵魂。
完稿于2024年7月29日19点52分

作者:郭美玲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名资深会计师,喜欢文学、爱好音乐,每天在充满希望的清晨里听着入心的音乐用文字淡淡的书写自己眼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