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文艺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受邀 “彩云之约” 第二届西部陆海新通道采风活动,很高兴。跟着各位文学艺术家混吃混喝看风景,啥脑子都不用费,想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吧!可是昨夜接到通知,要我在今天的会议上发个言,顿时蒙圈了!晚上没睡踏实,还得早早起来,找出酒店的信纸,写了几句提纲。 请允许我参照领导讲话模式,“ 我简单讲三点意见 ”,大家姑妄听之。
第一、我最爱学的是地理课,自小爱看地图书,所以老早就知道云南、向往云南,如今老汉了才首次踏上这片土地,高兴之情毋庸多言。诸位知道,辛亥革命、西南联大、抗日前线,云南人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谓壮士之地、俊才之乡。云南民歌、大象、孔雀、普洱茶,还有过桥米线,云南白药,以及五彩缤纷的各民族风俗,这些既是云南的符号,也是中国符号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言以蔽之,不到云南便感觉不出 “美丽中国” 四个字的经典含义。
作为一个资深烟民,我一直是云烟消费者,纳税可观呢。
第二、十天前嫦娥六号从月亮背面采回近两公斤的月壤,至今仍是热闻,我就爱刷看这类很提神的视频。登月科研团队全是三十来岁的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我是科工粉,特别羡慕他们,近乎崇拜,心里经常向他们致敬。
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与短视频竞争。短视频的特点是短平快,缺点是粗浅俗。文学作品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体验,比较长的时间安静思考,才能写出作品来。然而大时代到这里了,只能识时务,只能尽量把作品写得精短一些,吸引人一些。
陕西号称文学大省,颇有些虚名。跟青年作家们聊天时,我常半是玩笑半是提醒地告诉他们,在咱们陕西,你若还有别的特长,能挣别的钱,就最好不要搞文学,尤其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评论家说来说去就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个人。桌面上总是说 “三棵大树”,青年作家们私下里抱怨 “没意思,过来过去就是耍三个猴”。我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每部都再版了,每部都有盗版,“主流文坛” 却是几乎不提。想开了这也实在没啥可计较的,咱爱写嘛,又没人揪住咱耳朵强迫咱写。爱写,写出来还有人爱看,就是全部意义。
作家若是成功了,无非凭的天赋与努力,加之特定时代的特别眷顾。时代眷顾,非人力所为,所以不要白费脑筋。真喜欢文学,就把文学当作心灵生活,管他外界如何评价呢,纵然好坏无一字评价。
第三、云南又要担当新的重大使命了。今天早上听了云南省商务厅黄处长介绍,云南与三个国家毗邻,贸易口岸有28个。中老铁路开通至今,省城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时间不长货运就一千万吨了,客运也一千万人次了,这是很振奋人心的。我平时看电视,就爱看西北各省电视,爱看中国基建,基建才是实打实地利国利民!而文学呢,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甚至索性没有也罢。当然我这想法有点极端,大家批评,原谅吧。
由于爱看地图,我居然得出一个说不上具体学理的结论来,那就是:金钱在东南,文艺在西北。造物主给了你这个方面,另外的方面就给了别人。这大概是自然平衡法则吧。
我偶尔爱思考点大而无当的问题,比如民族复兴。我认为民族复兴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之复兴,而是亚欧大陆文明之复兴。亚欧文明长期是世界文明基本盘,只是两次世界大战后,文明跑到北美洲了。亚欧文明复兴,有两个城市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云南的昆明,一个是新疆的喀什……话题不宜扯远,况且如此 “宏大叙事”,也不是我这号平民配说的,能说清的。我意思是适逢这样一个大时代,我们作家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尽点自身擅长的微薄之力。
谢谢大家。
2024年7月5日于昆明,云南文学艺术馆

陈嘉瑞先生改题为《昆明讲话》,发布他创办的终南性灵社,下面是读者留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