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树下讯】2024年7月30下午,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喜村146号的云南省荣誉军人优抚医院的荣誉军人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到来之际,度过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八一”建军节。
由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云南省新媒体协会、云南省荣军优抚医院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和主办、云南东陆教育集团、云南常云建设″爱在常云·关爱英烈″专项公益基金、大理芝培兵叙和贸易有限公司、云南郎之汤酒业有限公司共同赞助协办的“走进荣军院 致敬中国红——慰问荣誉军人公益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
历史川流不息,红色代代传承,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弘扬延安精神,致敬八一军魂,赓续红色血脉,谱写岁月华章。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这次走进荣军院的主题。
浓浓军民情,深深关怀心,暖暖人间爱,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走进云南省荣誉军院优抚医院,就是走进了浓缩的红色中国历史,这里面有镰刀斧头的铿锵,“八一”军旗的飘扬,血肉横飞的战场,红色信仰的光芒,人民万岁的力量,还有无数雕像一般刚毅的荣誉军人……

云南省荣军医院的前身是云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成立于1951年3月,首任校长是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全面抗战,解放战争全过程的老红军李宝三前辈。
云南省荣军医院是全省唯—一所优抚医院,医院“应战而生、为战而建”“平时通用、战时支前、战后善后”。先后接收和优抚供养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和平建设时期为革命事业英勇负伤的1-4级残疾退役军人1700余人,现有荣誉军人29名。据不完全统计,荣军医院建院73年以来,累计对分布于全省各地的10多万名未达到入院级别的优抚对象进行免费巡回诊疗,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联合主办单位之一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会长李一是宣布慰问活动开始
参加建军97周年公益慰问活动的爱心企业表示:虽然力量有限,但“星星点灯、照亮天空”“众人拾柴、水涨船高”,希望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使社会各界深深了解,还有这样一批在保卫祖国和国防建设中做出贡献的特殊群体,需要爱的关怀和温暖……
会长梁蜀生代表主办单位、协办企业向院方捐赠慰问金和慰问品。
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红色文化分会表示:原昆明军区文化部老部长冯牧前辈写于七十四年前的经典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生动亲切感人至深,"江南站队,云南点名"超越时空,多少人倒在了来时的路上,他们虽未参加点名,却成为永远的路标,站立在已经消失,却依然看得见的风雨路上……。
著名主持人刘伟在慰问现场深情朗诵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大家聆听当事者的真情流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杜绝后见之明的喋喋不休,就是最好的创作态度和宣讲方式。
以"打老山、守老山、讲老山"著称的老边防王锦志同志是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七进"活动宣讲师,他讲述了烈士女儿吉芸芸与阴阳两隔千里寻父的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无论是荣军还是医护人员感动流泪。
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东陆少年军校学员向老荣军献系红领巾,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与英雄前辈零距离接触,感受荣誉军人的荣耀,他们的主观感受是另一种眼光和视角,定有别样的精彩。
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文艺小分队给荣誉军人现场演奏联唱军歌,迎得阵阵掌声。小分队是来自原昆明军区各部队的宣传队队员,他们那一代红色文艺战士,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教育、培养、历练、成长起来的军人艺术家一一德艺双馨风雨兼程。
这已不仅仅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般性公益慰问活动,而是一座被打开的红色历史宝库……也许是二十九座(目前供养荣军数量)山脉,也许是一千七百座(历史供养荣军数量)山脉,也许是十余万座(被诊疗到的优抚对象)山脉……其实荣誉军人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山脉,他们既是口号转换的历史,也是命运改变的故事。他们虽然只是千千万万不知名也不起眼的土石沙砾,但是,他们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底盘、钢架和脊梁。
八一公益活动总策划、云南省国防教育专家、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会长、云南省军区原政治部副主任梁蜀生大校在接受采访时,以老党员老军人的格局和襟怀表示:作为红心向党、发挥余热的退役和退休人员,我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相结合的“走进荣军院 致敬中国红”公益慰问活动,坚持爱党、爱军、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红色主题,坚持隆重热情周到温暖贴心的活动方式,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省荣军优抚医院党组书记、院长田骁等院领导向东陆教育、云南常云建设、大理芝培贸易、云南郎之汤赠送了锦旗,对爱心企业不忘荣军,关爱老兵给予高度赞扬。
感恩对待红色历史和感激对待荣誉军人,就是我们这一代退而不休的老共产党员和老退役军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最深刻理解,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深刻体会,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深刻实践。
O图文摄影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