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枫情殇(长篇小说)
文‖ 毋东汉

(093)大兴土木盖大庙
白龙峪水灾大祸及影响,夺去了白胖夫妇的生命,人们开始思考,是否得罪了神灵?街道办汪主任等,开始考虑振兴乡村经济的途径。群众想到了盖大庙塑爷像求神保佑。汪主任想到了新造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何仁达忧心忡忡,想到了教育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三股思路汇集到一点,形成共识,恢复汤房庙!
白龙河畔,原有一座寺庙。内塑儒神关云长泥像,因善男信女们去白龙寺进香路过此地为驿站,这里的和尚居士烧汤供大家泡馍。所以把这关帝庙俗称汤房庙。
汤房庙年久失修,闲房较多,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这里设据点,以办学教书为掩护,发展了组织,动员了群众,开展合法对敌斗争。校牌是白龙河小学,人们习惯上称汤房庙小学或关帝庙小学。拆迁时轮到拆这小学时,发现了十二条粗长白蛇。老校长李武山说:“这是白龙显灵!赶紧烧香点蜡,答应将来另修庙!”施工人员就真地燃烛焚香响炮,吓得白蛇纷纷逃走隐藏。李武山心里,其实另有打算,借题发挥。
何仁达多次来汤房庙遗址考察,悔恨自己来得迟了,没能阻止拆迁。韭菜盒一条街修建时为了取直对端,沿崖塄空出一个半岛形空地,人们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李武山秉承何仁达的想法,关帝庙小学不能拆而不迁。校址选在白龙崖半岛。以唓淞老婆为代表的群众认为,关帝庙应当修在白龙崖半岛,再塑上关云长老爷像,最好是彩色泥塑,丹凤眼、卧蚕眉,红脸美髯,穿绿袍,右手捋胡须,左手捧《春秋》,右边有关平抚剑掌印,左边有周仓持大刀。汪主任想在白龙崖半岛边沿弄上仿圆木栏杆,用钢棍焊接,用水泥包裹,加工塗色,弄成树皮的视觉效果。搭眼看,像用没剥皮的树棍圆木弥接组合而成。成为观景台,朝南望秦岭,朝北望秦城,朝西望秦川,朝东望秦镇。把庙修在这里,游客品尝韭菜盒之后,来这里背靠栏杆拍照,进庙烧香祈福,带动旅游业,发展白龙河经济有望矣!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白龙崖半岛修关帝庙,形成决议。九月九日是好日子,关帝庙破土动工!从崖下至崖塄,用钢筋水泥做防护。露出魚鳞形空隙,栽上小松树,盘根错节,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塌。两边修栈桥钢梯供游客上下疏散和观光。
唓淞老婆拄着柺枴满社区义务宣传,她低一声高一声地说:“咱白龙河要发大财啦!要发展旅游业啦!先修庙,后塑像,跟旧社会老古董一个样!”
次年六月二十七日,党的诞辰纪念日前夕,关帝庙仿古建筑竣工。何仁达、汪主任、李武山、何心石、高文峰、孙志岩等一起开会研究,商量内部设计。
李武山说:“中共白龙河地区地下党组织活动资料是现成的。”何心石说:“相关的照片已搜集,基本齐全。”高文峰说:“实物虽然不多,十二个展柜可以布展。”孙志岩说:“要得好,弄两个泥塑,一个扛刀,一个揹枪。”何仁达笑了笑道:“泥塑来不及了!展板由李、何二位负责,展柜由高、孙二位负责,三天内完成?”
李武山、何心石、高文峰、孙志岩齐声说道:“没麻搭!”汪主任说:“我管后勤,从我喔儿拿钱,秋后算账!”大家愉快地笑了。
原来,他们要弄革命斗争纪念馆,填补白龙河地区党史没有纪念馆的空白。
唓淞老婆、神神、胡蝶恋,葛络了一群迷信老婆子围在新修的关帝庙门外看热闱,等消息。听到脚步声门闩响,往后一退,往前一挤。唓淞老婆抢先一步,歪着头,对李武山说:“庙,盖对了,几时塑像呢?”孙志岩抢答:“三天,来不及了!”神神说:“塑像来不及,先画一个《夜读<春秋>!》”胡蝶恋说:“还要画菩提树!”李武山说:“谁家有过去民兵用过的大刀长矛?给咱捐献!”
唓淞老婆说:“俺家有杀猪刀,要不?”
人们轰笑着,笑她太唓。
李武山正而巴经地说:“要!你家杀猪刀非同一般。唓淞他爷当年用杀猪刀吓退乡丁,扮演收购肥猪,掩护游击队伤员蒙混过关。”
大家齐声叫好。
唓淞老婆得意地微笑着,回家寻杀猪刀去了,大家羡慕地望着唓淞老婆。
这正是:
大兴土木盖大庙,
领导群众齐欢笑。
党史教育兴关教,
发展旅游为钞票。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一章分解。
2024-6-24-于樵仙居。
秋枫情殇(长篇小说)
毋东汉
(094)刘菊花进养老院
刘菊花的丈夫从轮椅上翻身倒地,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医生说他是心肌梗塞,送来太迟了,路上顛簸加重了病情,无救了。办完丈夫的丧事,刘菊花疲惫不堪,生活难以自理,经许枫介绍,驻进了白龙峪夕阳红养老院。
这个养老院是私营的,刚创办时间不长,设备不错,规模不小,实行圈养模式。俩人一室,两个单人床,床间靠墙一茶几两个人共用。床头小柜放各自衣物零食。
院长是个胖女人,姓查,名浒,说话总喜欢一手插腰,另一手举在空中比划。远看就像一把白瓷茶壶。人们把她叫茶壶院长。茶壶院长每周一给大家讲一次话,无非是遵守作息时间之类,平时不露面。
工作人员全是中年妇女,态度说不上坏,也不够好。跟刘菊花接触的工作人员也姓刘,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人。刘菊花比她大50岁,按礼节叫她“老刘”她也应声,于是俩人互称“老刘”,狗皮袜子没反正。到吃饭时,老刘把饭端来,刘菊花吃毕,她来把碗筷盘子收走,双方像驴把嘴踢了一样,不多说话。通常是:
“吃饭?”
“谢谢!”
“不谢。”
半小时后……
“吃毕了?”
“毕了。”
“还要啥?”
“不。”
除了饭前饭后两个老刘对话,平时没话。
和刘菊花同室居住的是个疯子老婆,她也性刘,她的疯病时犯时愈。病愈时跟好人一样,很客气,知道刘菊花是退休教师,称她“刘老师”,给她削苹果剥香蕉,很仁义。犯病时,不是精沟子精身子抖着奶头在床上跳舞,就是把刘菊花捺住抡拳头打,一边打一边喊着自己老汉的名字。刘菊花听出,她老汉名叫“贺搭”。刘菊花觉得贺搭老婆打人并不疼,就当捶背,但毕竟折腾得自己休息不好,就给老刘悄悄说,要求调换。老刘不答应,刘菊花送给老刘两个特别大的火龙果,老刘把贺搭老婆调离,换了一个年轻两岁的老太婆,也是个退休教师,姓柳,名叫柳枝。贺搭老婆临走时病没犯,她抱歉地说:“刘老师,我对不起了!我走咧,你就不挨打了!”
养老院里,把老人当笼养鸡一样按时喂食饮水,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放风”一次。把栅栏门打开,叮咛老人们到院子活动三十分钟。然后收回,继续呆在各屋。贺搭老婆见了刘菊花总是拥抱,道歉:“刘老师!对不起。我犯病时打你,你不还手。我打伢现在的同舍,伢比我还歪,把我打得抽风,我求饶,人家不停手!”柳枝在一旁说:“铜锤遇见铁杈咧!”
柳枝和刘菊花有共同语言,吃过饭就在一起聊,有天没日头地谝。
柳枝也是教小学的,语数全包,她讲她怎么从一年级带一个班到六年级,周而复始大循环。刘菊花就讲她用烙韭菜盒的原理教复式班。俩人话投机,情投缘,互敬佩,相见恨晚。
养老院是封闭式管理,犹如笼养鸡场,栏养猪场。
两排连续二十四间的宿舍,每个宿舍住两个人,宿舍门前有类似阳台的空间,有木制栅栏隔离,老人可扶墙凭栏傻望呆看,不容易跌倒。吃饭时送来,吃毕收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栏养猪、笼养鸡。
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各“放风”一次。本来是让老人们散步的。老人们却大多拥到院门,双手抓住铁棍儿,把脸夾在铁棍儿往外张望。看远处的山,不远处的树林,近处的房屋和门外过路的人。运气好的可以看到认识的人,打个招呼,说句话,运气特别好的,可以遇到儿女或亲戚前来探望,甚至求门房打开栅栏门,让探望者进屋坐坐。
从外面看这些老人,很像铁窗中的囚徒,不过,穿戴打扮要比囚徒阔气很多。这些老人从里向外看,盼着见到儿女。望眼欲穿。五十年前,她们扒着幼儿园类似的栅栏门,由外朝里盼望,希望看到的是儿女;三十年前,她们扒着学校的栅栏门,由外朝里看,昐着见到的是孙子。现在颠倒,轮到她们由里向外企盼儿女了。
刘菊花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丈夫下葬那天回来打个道,吃过饭就安排她来养老院的事,和前来吊唁送葬的许枫说妥,就开车一溜烟跑了。柳枝的情况和刘菊花类似,儿女也没探视她的可能。每到放风时,刘菊花和柳枝在院子胡窜,消遣,来到查院长窗外,看挂在树上的鸟笼,鸟笼里有一对画眉。画眉在笼里跳来跳去,跳上跳下,一会饮水,一会啄米,有时叫几声。
刘菊花对柳枝说:“这鸟儿就像咱俩。”
柳枝说:“还真有点像!”
刘菊花提议:“咱俩以《笼中画眉》为题,凑几句打油诗,咋样?”
柳枝说:“打油诗不好写,要严肃加诙谐,难度大。你先弄,我跟你拾鞋带。”
刘菊花看着画眉,联想自己处境,心里一酸,吟道:
“笼中画眉(打油诗)
刘菊花
画眉本是林中鸟,
飞翔捕虫没烦恼。
如今囚禁竹笼里,
羡慕菊花和柳梢。”
柳枝忍不住笑着说:“俺叫柳枝,不叫柳梢!”
刘菊花说:“柳树顶部的柳枝就叫柳梢!”
柳枝说:“太勉强,为押韵吧?”
刘菊花说:“不逗你笑,有诙谐效果吗?”
柳枝说:“你层层多,跟韭菜盒一样,我说不过你。”
刘菊花说:“哪有你从一到六大循环厉害?轮到你了!”
柳枝吟道:
“笼中画眉(打油诗)
柳枝
画眉觅食正飞翔,
一头撞上捕鸟网。
关进竹笼想儿女,
有吃有喝没盼望。”
刘菊花说:“好诗!”
柳枝和刘菊花拥抱,拍背,苦笑,垂泪。
这正是:
养老院里去养老,
景况好像笼中鸟。
有吃有喝有烦恼,
想见亲属机会少。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一章分解。
2024-6-25-于樵仙居。
秋枫情殇(长篇小说)
毋东汉
(095)高文峰韶山归来
白龙崖社区组织旅游团,前往韶山参观,瞻仰毛主席故居和广场铜像。高山峰第一个报名。
大巴车走了一夜,黎明时到达韶山。高文峰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内的卧室和灶房,参观了傢具和农具。和他在朝鲜参观金日成故居有同感,那就是艰苦朴素。然后参观了旧居前的鱼塘荷花。最后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
这时,旭日初升,广播播放着《东方红》乐曲,人们跟着唱起来。人流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拐杖的,被儿女搀扶的,甚至有坐着轮椅的,他们仰望着凌空屹立的毛主席铜像。有少先队员,红领巾胸前飘拂着。有共青团员,团徽在胸前闪着红光。有被母亲抱着的小孩儿,挥舞着小红旗,喊着:“毛爷爷!毛爷爷!”有许多人献花篮时,不是鞠躬,而是磕头,眼泪滴在红地毯上。高文峰就是跪倒在红地毯上的耄耋老人。
高文峰仰望着毛主席铜像,忍不住热泪流满面,两腿下意识弯曲,跪倒在地。他想得很多很多。减租减息,使他家头一次过了个没人讨账的春节。土改,使他家分了二亩半地,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互助合作化,使他打消了卖地还账的计划,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搂掉了棚草换上瓦,不再怕风雨……他越想越激动,千言万语都变成泪水,像雨点一样滴湿了膝前红地毯。
献花篮仪式结束,高文峰随着人群,绕毛主席铜像一周。高文峰不紧不慢,步伐坚实,他既希望多走,又希望走快。他回忆着自己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每一步历程,怎样入队,怎样入团,怎样入党 。做出哪些成绩,犯过哪些错误,还有哪些缺点,还应从哪几方面努力。高文峰这样想着,每一步都很坚实……
参观毕,旅游团照相留念,高文峰参加了合影,有人忘了戴党徽,高文峰没忘。归途仍坐大巴,高文峰激动得睡不着,他左手拿手机,右手食指在手机萤屏的书写框划着:
“韶山行吟(信天游)
高文峰
车上颠簸催人眠,
一觉睡醒到韶山。
太阳升起在韶山冲,
这里高唱着《东方红》。
人山人海涌向铜像广场,
男女老少热泪盈眶。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没有您就没有我高文峰。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路,
毕业学稼参加战斗。
斗天斗地斗仇敌,
水库工地夺得优胜旗。
拦河筑坝旱变稻,
稻花香里咏诗草:
诗和远方百花红,
阳光雨露来自韶山冲。
………………
高文峰在车上写诗,诗写完,车到站,他回到了白龙崖社区。乡亲们赶到车站迎接各家的亲人,也有看热闹的不少闲人。有个人阴阳怪气地说:“这么远的路去看伟人铜像,这不是个人崇拜吗?”高文峰说:“崇拜不是谁都能享有的!”背后有人怼那人:“你儿子连你也不崇拜!你想去朝韶山,他不给钱!”那人说:“我嫌远。”高文峰说:“坐车。”人们都笑那人,那人低头躲开了。大家齐声说:“去了趟韶山,浑身都爽快了,眼窝也亮了,腿走路都有劲了!”
这正是:
高文峰韶山归来,
革命情充满胸怀。
虽然是耄耋之年,
凌云志流光溢彩。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一章分解。
2024-6-3-于樵仙居。
秋枫情殇(长篇小说)
毋东汉
(096)山峰岩石共品茗
高文峰住一号楼四单元一楼一室,门前小花园百花齐放。
高文峰从韶山归来,轰动了白龙崖社区。人们纷纷来高文峰家咨询旅游事宜:路线,门票,食宿条件等。李武山和孙志岩、何心石都来高文峰家。李武山是拄着拐杖来的,孙志岩是石头搀着来的,何心石是坐着轮椅来的。他仨一来,年轻人知趣而散。石头不辞而别。
难得山峰岩石不约而同来相会,高文峰的老伴站在方凳上拍着手说:“欢迎武山仁兄啦!欢迎志岩贤弟啦!欢迎心石贤弟啦!”待大家都进了屋,她跳下凳子进屋,忙着给大家烧茶,高兴得坐骨神经疼缓解了许多。高文峰指着老婆给大家介绍:“这位是高文诺娃.坐骨神经同志。”大家哈哈大笑。高文诺娃比高文峰小五岁,是她姑说媒把她介绍到白龙崖的,娘家在四川,她姑作媒为的自己不孤单。
高文诺娃说:“高文峰,啥子人嘛?给婆姨乱改名字,我叫苏娥。他说苏俄女子嫁人要跟丈夫姓。所以我就叫高文诺娃。可是户口本上还叫苏娥。”大家恍然大悟。
李武山说:“你家先生从韶山归来,我们特地来看看他。”高文诺娃说:“看啥子哟?一点也没变,还是个高文峰!”何心石说:“文峰兄,谈谈感受吧!”孙志岩说:“很热闹吧?”
高文峰就把他写的信天游《韶山行吟》读了一遍。感叹道:“公者干古,私者一时。人们怀念他,场面震撼啊!”
孙志岩说:“哎!先讲高文诺娃咋认识文峰兄的?结婚时就没介绍恋爱经过么!”
高文峰说:“那年浪成都,她站在衣帽店铺门前的凳子上,拍着手吆喝:‘啦啦啦二十五块啦!啦啦啦二十五块啦!’客太多,挤得凳子摇晃,她从凳子往下跳,打个迾跙,我急忙扶住了她。”高文诺娃指着文峰说:“他捏了我的腰,啥子意思哟!”孙志岩说:“怕你摔倒哟!”何心石说:“捏你是示爱哟!”李武山说:“结婚时没介绍恋爱经过,现在补课哟!”
高文峰言归正传,介绍韶山广场盛况。
高文峰就说:“那场面教人感动。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业都有,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有鞠躬的,有敬礼的,有作揖的,有打恭的,有磕头的,有一步一拜的,有热泪盈眶的,有嚎啕大哭的。车难搭,票难买,饭店拥挤,啥都要预约。一句话:参观的人多极了!”
李武山说:“人为什么多呢?”
何心石说:“人们怀念毛主席,就是怀念毛泽东时代!”
孙志岩说:“那时候,多么艰苦!人们怀念战天斗地,忍饥受饿吗?”
高文峰说:“那倒不是,人们希望现在的党政领导像解放后三十年那样为人民服务。”
孙志岩说:“怀念过去,就是表达对现状不满。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武山说:“这是群众反腐的思想表达。”
何心石说:“凡是群众拥护的,就是正确的,凡是群众漠视的,就是违背群众意愿的。”
孙志岩说:“我最近反省自己,我自己成分大,思想深处仍有剥削阶级烙印。相比许多革命家,都是出身于剥削阶级。我羞愧至极!我二爷当年离家出走参加革命,放着少爷不当。他才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武山说:“你永远都是信得过的好同志!”
四个人端着茶杯凑近西窗,望着白沙滩。村庄夷为平地,砖石水泥块狼藉,用绿纱网罩着,搭眼看很像植被,实为垃圾。李武山说:“要恢复集体经济,难啊!”孙志岩说:“为什么?”何心石说:“四十年了,干部换了几届了!”李武山说:“要培养会搞公有化的干部,只有从学生抓起!”高文峰说:“何贤弟,你怎么站起来了?”何心石笑着说:“我看武山兄把枴杖靠墙栽,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站了起来。”
这正是:
山峰岩石同品茗,
韶山盛况催激情。
集体共富是前景,
培养干部好传承。
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一章分解。
2024-7-11-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