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乔春
我的父亲出生于 1932 年 12 月15日,遗憾的是,他于 1989年 10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光虽已悄然流逝了三十五年,但他的光辉业绩、崇高品德和伟大形象,却一直被乡邻们口口相传,仿佛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始终指引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父亲在 17 岁那年,佩戴着鲜艳的红花投身抗美援朝的队伍,被分配至西北警卫团。在一次部队演习中,他肩负起带领战士们执行艰巨任务的重任。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敌人的层层围堵,父亲毫不退缩,始终冲锋在前,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带领战友们突破困境,顺利完成任务,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赞誉和表彰。
在 1951 年至 1957 年的军旅生涯中,那是父亲青春最为闪耀的时期。他在部队里表现极为出色,荣立了八次功,其中三次是集体功,五次是个人功,一直都是众人学习的楷模。他曾出席西北优秀青年代表大会,还参加了意义非凡的第八次全国团代会。他也曾作为陈毅赴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的保卫战士,肩负着重大使命与责任。原本,父亲作为上级重点培养的提干对象,是不会复员的。然而,父亲怀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忱,于 1957 年毅然决然地自愿请求复员,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
回到家乡后的父亲,担任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他一干就是三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守着坚定的信念,将在部队中历练出的坚韧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乡亲们。他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他的汗水尽情地挥洒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执着追求。他带领乡亲们创办农场,积极开展良种试验;整修村庄道路,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治理沙河并造田几十亩;修建戏楼一座,极大地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开办油房,购置轧棉花机等以搞活村子经济,为村子建造了村部等几十间集体用房;集资建校以发展教育事业,让原本没有学校的村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日制完全小学;领导村民顺利完成了骆峪水库工程、治渭工程、三河归一工程等外派工程任务。他始终以一个复员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项工作都奋勇当先,做到精益求精。
有一年遇到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都快干死了,父亲心急如焚,他组织大家一起修渠、浇地,日夜巡守在田间地头,最终成功挽救了大部分庄稼。
为了引进培育优良的粮食品种,父亲不辞辛劳,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亲自试验种植,仔细观察记录,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优良品种在村里成功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1969 年,国家决定修筑一条穿越秦岭南北的 0702 战备路,在深山石崖间修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各个村落都有民工参与到这项工程建设中,当时我母亲患病需要照顾,村里和公社的干部都劝父亲不要去了。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坚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如此重要且艰巨的工作,我必须参加。”父亲不但去了,还一直坚持到最后,他担任指导员,对工程队实行军事化的严格管理。由于指挥有方,整个工程顺利完成,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我们村的工程队也因此被评为“先进工程队”。
我父亲腰疼,可他常常不顾计自己的身体。有一次,父亲与村民到广济粮站交售爱国公粮。夏季的恶月天气变化无常,大伙去时红日高照,天气晴朗,谁想半下午时分,西南方向上来了个黑云台,父亲组织大家很快把粮食抢运进了仓库,本村的弄完了还去帮助别的村子。父亲光着膀子扛(茄qie)粮袋子跑了一趟又一趟,大伙说“你腰不好,歇歇吧”,父亲硬是不肯停止。直到赶在下大雨前把外面的粮食全部抢进了仓库,才坐下来,结果坐下休息一会儿,他腰疼的都起不来了!当时,公社电影队还把他的事迹拍成纪录片让大家宣传学习?
父亲领导村民集资建校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住在工地看守了四十多天,以至于被褥上都生满了虱子。父亲去村卫生所买灭虱灵,当时一支灭虱灵两角钱。卫生员见是书记又是在建校工地,就说不用给钱了,让父亲拿去。可父亲见不收钱,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卫生员后来常常称赞父亲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 还有那一年,家里准备修建房子,按照政策能批给两间庄基。母亲说,盖房子是人生大事,你现在有这个权力,不如弄个三间。其他干部也这么说。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别人都能按照政策来,我不能带头违反纪律,最终还是盖了两间,直到父亲去世,我们一家人都还住在那两间土坯房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原则到极致的人。
父亲是一个把公家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私人的事重要得多的人。有一年夏忙的一天,他的一个老上级到我们家里来了。父亲喜出望外,但出于一个曾经长期干过警卫工作者的感觉,他直接就问:“啥事?”老领导笑着说:“你就是这脾气,还不等我把饭吃了?”那天上午,我母亲杆的是皮带面。吃过饭后,领导说:“你们班那个XX由于和团长闹矛盾,带着枪跑了。必须把他弄回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本来不想打搅你,但新来的同志对他不熟悉,我们再三考虑还是请你出马。”父亲说“他不是提干了吗?”领导说:“他现在是连政委,这一次没有评上先进就去找营长说理,两个人说反了!”“哎”!领导两手一摊显得无奈。“这人个性太强!”父亲说毕起身就走。我母亲说:“别急,你给队长说说,把咱的半亩自留地的麦子先给碾了?”父亲嗔到“这话谁也不能说,你嫑管!”父亲说完就和他的老领导一块走了,结果这次外调去了半个月时间。父亲完成任务回来后,自家的麦子已经出芽了。当时父亲还被住村干部误认为逃避三夏大忙劳动,在公社大会上给点名批评了!父亲听说后跑到公社办公室去质问,吓得那位干部抖抖打颤,直说:“对,对,对不起……”,然而,没有办法,我家那年还是吃了一年的芽芽麦子面。
父亲的故事,是一段令人敬仰的传奇,也是那个建设年代老一辈革命干部的精神缩影,更是激励我们现在人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他的革命精神,奋斗历程如璀璨星光,永恒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