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只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跑在热爱里,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这是著名少儿文学作家、演讲家、《蜜蜂报》原主编辛勤老师(老蜜蜂)读孟国泰《大众教育学》读出来的两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日,85岁的老蜜蜂领着一群小蜜蜂飞到安徽“皖”美酿蜜,诠释生命的精彩,令人震撼。今选《老蜜蜂“皖”美酿蜜记》(2),供大家品鉴。
7月27日
18
黄山市有一个徽州根雕作品博展厅,展出了很多精品。我刚刚走进大厅,满脑袋盘踞着云南剑川的木雕影子。没想到,看了五六件作品之后,我自然而然地把剑川木雕摆下来了。不相信,来看几个吧!
它们是竹根根雕吗?我看着看着就听到了他们的心跳,嗅到了他们的呼吸。展厅里有些响动,像是有人在低语,在叹息,在掩着嘴角偷偷地笑。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不能复制,走不出去,只能活灵灵“老”在这里,虽然不朽。
7月28日
19
演讲就要开始,给10个题目做参考。注意是参考,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自己另拟题目。
演讲参考题目:
1、我的新能源
2、我的“文房四宝”
3、这个时代缺“傻瓜”
4 、成长的真滋味
5、黄山是我的
6、向大国工匠致敬
7、自胜自得
8、科技大,请给我留个座
9、别做也西湖的黑天鹅
10、远大就在脚下
参考题目破题参考:1、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新能源,没有能源,尤其是没有新能源,人就寸步难行。我的新能源是什么呢?是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是一种自觉的探索和追求。2、我的“文房四宝”是静心、精心、决心和耐心。3、一个时代最缺什么人,我们就要争做什么人。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了,傻瓜少。我们就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傻瓜吧!4、成长的滋味十四个字:酸甜苦辣咸涩腥,喜怒哀乐忧伤惧。5、黄山是我的,太阳是我的,风花雪月是我的,这样说,是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我”,无我,一切都跟你无关。关键是不要辜负它们。6、大国工匠的劳动是平凡的,一个一个的人几乎都是默默无闻的。向他们致敬,是因为没有他们,我们连起码的生存都不可能。7、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自得,得什么呢?得生存与发展的一切。8、请中国科技大给你留个座,到时候能不能入座,就看你能不能满足她的需要。这是双向的预约,她给你留座,你满足她的需要。9、也西湖的黑天鹅是高贵的,优雅的,但它们也是不幸的。它们已经变成宠物。一个孩子一旦成了 宠物,他的本质就变了,不再是人,变成玩物了。10、远大不是预定的,而是从脚下一点点延伸出来的。要学会延伸自己,延伸不断,延伸一辈子。
7月29日
20
今天爬黄山,旅游大巴帮助跑了三分之一,索道帮忙跑了三分之一,我们实际从后山爬到前山,只爬了黄山的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到光明顶为最高点。站在光明顶,以为自己已经站在黄山的巅峰了。听导游讲讲,才知道比光明顶更高的还有莲花峰。为什么不去冲击一下呢?因为莲花峰在休假。黄山的景区轮流休假,为的是修复受损的生态。莲花峰是黄山的最高峰了吗?导游说,不是。黄山占地600平方公里,现在我们把足迹送到的地方,不到黄山的百分之一。我听了,暗自好笑,笑自己浅薄。于是,我要改口。不再说,我爬过黄山。只敢说,黄山,我接触过。人在自然面前,最不能缺的就是自知之明。
21
爬黄山的人很多。因为是假期,家长带着孩子来了;一些教育机构搞研学活动,也来了。还有一些家庭带着老人来观光,也操着南腔北调,走在山道上。他们几乎每人一根拐杖,成人手里杵着一根,还不忘给孩子一根。拐杖山下有卖的,10块钱一根,做得有模有样。下山后,商家还回收,一根可以换一瓶水或者一包纸巾。一路上,我发现:凡是杵着拐杖的都显得更疲累,他们有了依靠,一半身子就理所当然地交给了拐杖。拐杖不走,他们不会挪步了。反倒是两手空空的人,只能依靠自己,自己的潜能就不断得到调动和激发,走得爽快,走得自如,无牵无挂,脚下生风。快下山时,有的老人放下拐杖,干脆坐上了滑竿,优哉游哉。我一路看着,心想:我一辈子不要拐杖,只想靠自己。走不了,干脆躺下,等着进火化场。不过想想,这也是一份产业,只是要伤害很多小树。
22
今天,黄山很客气。上午,四面迷雾,人都有升天的感觉。这时候,什么都是朦胧的,山朦胧,树朦胧,人朦胧,心思也朦朦胧胧。我有点恼火,心想,脚下一定要小心,步步踩稳,慢一点就慢一点,千万不能踩空翻跟斗。有趣的是,午后,天慢慢放晴,黄山活脱脱迎面而来,山的奇伟,松的妙曼,风的清新,路的坚实,再加上人的穿红着绿,一下子,满目翠青,五彩穿梭,黄山处处都有生机。这时来了几位挑山工,他们重担在肩,脚步沉稳,我们忙着给他们让路。山上,人们要吃要喝,全靠他们搬运。一下子,我又在想:要是今天天不放晴,还下雨,这些挑山工又该怎么行进呢?今天,黄山客气,首先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这些平凡而高大的人。
23
坐下山索道,我没想到自己会跟两男两女两对情侣坐在一个车斗里。我刚刚坐定,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小伙突然起立,扑到对面那位女士的膝头上,瘫坐在女士的脚面前。我惊讶地看着,以为他是恋着女友,一刻也不能分离,忙笑着说:“我是不是坐错位子了?”女士笑笑说:“没有,没有,他恐高。”哦,五大三粗的伙子,这么恐高呀!车斗下行将近20分钟,那恐高的汉子一直埋着头。车斗外的奇峰异石,很快吸引着我,我的目光从他身上调开去了。在车斗里,我有一种感觉,车斗不动,黄山在动,外面的一切都活了。到站,出车斗,壮汉起立,我才发现他比我高出一个头。出车斗,他动作神速,眨眼就站在地上了。目送他们的背影,我心里冒出一句话:“中国男孩正在衰退!”
24
黄山的阶石,石质坚实,打造精细,几乎每一块都等高。它们镶嵌在黄山上,平平顺顺,结结实实,让人走起来心里踏实。这一点,估计只有泰山的阶石能够跟它比美,华山不如它,峨眉山更不要说。阶石不是天生的,是人工打磨的。走在这样的阶石上,天人合一的道理还需要多说吗?只是这个“合一”要深思。“一”是什么?“一”错了,“合一”就会亵渎天,也亵渎人。
7月30日
25
有个成语叫做完美无缺。我这一趟走下来,发现这个成语应该改一改,改为完美有缺。完美,一旦无缺,就僵掉了,固化了,没生气了,发展不了了。完美只能是瞬间的。完美有缺,才可能有突破,有改进,有创新,有新的希望。这次活动,我用这样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我就发觉他们完美有缺,更可爱了。反观我自己不也是一样吗?完美有缺,而且缺的东西还很多。于是,就不会老去挑剔别人,只会不断地苛求自己。发现一点“缺”就高兴,就赶快去补缺。在黄山上,我不怕上台阶,我怕下台阶。老年人摔跤都是在下台阶的时候摔的。所以,下台阶时,我就放慢速度,有抓手就伸出手去。又陡又长的台阶,都有护栏和防护绳,我就“用尽资源”,把它们统统用上。人都是完美有缺的。有缺好呀!有缺要认。有缺就有希望!
26
登黄山,有一半人,手里都杵着拐杖。他们中间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还有少数的孩子。这些人杵上拐杖,顿时觉得自己多了一只脚。按照物理学的原理,一个人一旦有了三只脚,身子就有了三个支点,大大地加大了稳定性,心里踏实了。可是我发现,很多人凭空“多了一只脚”,这只脚跟原来的两只脚的配合就成了问题。平路上,三只脚配合得挺好的,一到上台阶,下台阶,三只脚就配合得不是那么默契了。自己的两只脚一旦有了依赖,也显得不那么给力了。手里有一样东西,手也不灵动了。我看那些老人,平时不杵拐杖,现在杵上了,手脚反倒不利索了。我走在他们中间,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用眼睛做拐杖,用心做拐杖,反倒甩开膀子,走得轻快,走得自信,走得心安理得。只是我牢记一句话:“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万事大吉!
27
成长都是一点点,一点点地来的。大踏步前进,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在人的一生中很少出现。很多时候就是一点点突破,一点点挺进。有位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个小电风扇,随时拿在手里,一热就给自己吹凉风。我看她老是这样,就劝告她摆下风扇。我对她说:“中国最好的大学都在天气最热或者最冷的地方。你想进这样的学校念书,现在就必须锻炼。是的,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昆明孩子,34度,36度,太热了。可是你能不能变承受这种热为享受这种热呢?”“享受?”她眨巴眨巴眼睛看着我。我坚定地告诉她:“对,享受这份热,而不是逃避这份热,讨厌这份热。”她最后三天,真的丢下那个小电风扇了。她的演讲稿就写那么一点。这就是成长,一点点成长。我们能小看小吗?小孕育着大,小是大的母亲!一个小看小的人,永远大不了!
28
要前进,睁眼看看别人。在黄山上,我从后山来到前山,一共碰到三起挑山工,碰到五起抬滑竿的。我们背一个背包,空着双手,还嫌累,看看他们还好意思叫苦叫累吗?我的经验就是看看别人:别人有地方就想坐,我就偏不坐,即使是喘个不止,也要站着喘,而不坐着喘。别人吃东西,我就喝两口水。别人叫累死了,我就闭住嘴,不泄那口气。那一天,在黄山上,没有比我年纪更大的,我就跟孩子比,跟年轻人比。现在的年轻人,多数缺韧劲。我就跟他们比韧劲。看看别人,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这叫自觉。自觉是一尊守护神,他守护尊严。一个人有尊严,心中就有日月,有风水,有活路。
29
这一次活动的伙食比较好。徽式红烧肉,个头块实,一坨分三线,色泽晶莹,肥而不腻,香甜适中,在嘴里光嚼最有滋味,要是嘴里有半口饭,再来一坨红烧肉,那嚼起来就更有富足感。这里还有锅巴淋甜汁,锅巴底朝天,刚好罩住一个大盘子。吃的时候,先把锅巴弄成小块,这样小块小块品尝,就香、酥、甜、脆,爽口。每顿十个菜一个汤,荤菜多于素菜,分量很足,每天都要剩下一半,或大半。这里的馒头很有嚼头,很快抢光,很少有人友情赞助。饭桌让人看到华东的富足,更爱这片山水。
30
六天时间,在车上,在睡前,匆匆忙忙写了30个小片段,即兴之作,不免留些小遗憾。带着孩子读万物,读人文,读风情,读大地山河的旮旮旯旯,我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开天眼”。有人说,天眼在人的眉心之间;有人说,天眼在人的顶门心上;还有的人说,是天眼在人的心窝口。到底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人只要能够睁开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天眼就开了。我认为,天眼在哪里,让别人去研究,我们只管努力去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去想——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去写——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去说——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做到这些,天眼自开。管它长在哪里,能睁开,能使用,就得了!
作者:辛勤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