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化与文明
文/梧闽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其鹄羹是文明的凸显…一个没有文学的社会,文化好不起來。而文明的成果也荡然无存…
静时光读书会之问之答: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文学的目的是什么?
以下为读书会书友给出的诠释——
一、张洪齐
文学是思想交流方式一种,跟音乐,绘画一样,不过文学是依靠“文字和语言”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交流的。
二、赵龙辉
文学的目的是表达和交流。是基源于语言、文字的艺术化形式。
三、黄明霞
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心灵。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经典著作,会滋养心灵形成我们最初的世界观,那些生命中永不磨灭的人物形象,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一直伴你成长和前行。他们已经融化进我们的血液,进驻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生命的不同时刻以隐藏的方式助力我们。
一个被经典滋润的心灵,更加具有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与智慧。他们会在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时候,能有援军,那就是住在心里的模范和阳光。
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精品,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我们不同时段去读,依然会发现新的感悟和视角,是值得我们反复去读的。
四、孟广竹
文学是人的存在与生活的一种表达,人不仅仅是存在与生活,还要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于是就有了诗歌的激情表达,散文的神游化表达,小说的故事性呈现。表达的内容不仅是喜剧的,还有悲剧的;不仅是高歌赞美的,还有揭露与批判丑的。
高度抽象讲,文学就是搞文学的人,试图对生命生活的一种再现。其实是办不到的。再丰富的文学也表达不尽生活。最终只能是从生活的矿物中提炼出部分精华。
文学是从人的物质生活中升华出来的精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斑斑驳驳的映射。
文学,从人类原初,劳动之余的舞之蹈之、歌之咏之,才能找到线头,然后使劲一抻,便将所有的关于文学的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抖落出来了。
你看,牵着原初的“舞之蹈之,歌之咏之”,这根文学线头一抖落,便能抖落出绣缀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信息文明脉络上的一串串晶莹剔透、光辉闪耀的文学明珠。
当然,文学源于生活,是文学有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而当文学成熟并相对独立出来之后,成为一种人的精神生活方式时,文学便又对生活产生反作用,能够影响生活、引导生活,这就是那些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当文学更为发达之时,不仅仅是影响和引导生活,还能开发和创造生活,这便是那些远远超越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文学种类一一神话文学与科幻文学。这类文学开辟出了人类生活的新时空一一不受局限的时空。
神话与科幻文学,为生活中的人的灵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尚晓静
文学经由文字描绘出各种的故事情节、塑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试图表达出作者想要传递的一些关于生命、生活的状态好意义,各种不同的风土人情、各种各样的情感……
而我们经由文学作品,可以体会到很多很多,经由和人物的共鸣,我们好像也体会了多种的人生状态。无形之中,我们会找到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我们感知力和共情能力以及都得到提升……
我感觉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里融入了很多我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样子。
麦家说“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他们的女儿便是文学。”文学的本身就是有哲学和美学高度的,要把生活过成诗。
今年又重读了一遍《额尔古纳河右岸》,又有了不同的感悟,更深地理解了顺遂生命的流动……
六、张陆平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文学也应该是为谁服务,可以唤醒人们的认知,见解,比如前段时间看到冯友兰先生解释的“和而不同”有了新的感悟,先生用酱油醋之间的不同但比例搭配合适了可做成很好吃的菜来解释,浅显易懂。
七、杨腾飞
文学不只是人学,而是以修辞学为基础,以美为目标,文学是美学的第一大项。文学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前面有太多的大师或名家对文学进行了'定义',指出了文学的'目的'。而我却认为,并沒有说到了根本和目的。朱子云:'文以载道',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就是为了载'道','道'究竟是代表人的生存方式或发展方向的内在本质的规律吧!各种体栽的文学形式,诗歌也好、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是形式的不同,就似武学的各种套路与门派…会写小说者,往往看都不看写诗歌或散文的人,反之亦然。熟不知古代著名的诗人陆游云:'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功夫便是道学的研究与修养!不善求'道'的人,不知道其可?写的文学作品,究竟是想让读者悟到了啥⊙∀⊙?这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么?敢问道在何方!
我在九湖镇和颜厝镇工作十年。作为漳州的四城门近郊,有一些社里是传统的大族猛社,是一个地方史上的'大哥大',凭着人丁兴旺,人多势众而已。漳州四城门俗話說:'东长头蔡,西西杨坪,北北斗黄,南古县郑。'那么,南郊也有一个大社叫塘北朱,为什么从来不叫板古县郑,是人口五千对一万不足吗?不单纯是这回事。这需要从塘北朱的老祖公朱熹朱文公的理学文化说起的。这一方土地的老百姓,凡事都是讲道理的。偶尔相遇冲突,塘北朱也会对古县郑退避隐忍,不会拼拳头动刀枪。这需要从'紫阳夫子'讲起:
近代爱国人士、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云:“爱国始于乡土”,不爱家乡,断然谈不上热爱祖国,由此而推若不爱家庭,不爱亲友,不爱自己,又何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有所谓“爱的奉献”,这正是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优秀的一面。在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俱佳的漳州名山——白云岩,上山入林的游客们来到白云岩“八景”之一“百草亭”,面对亭中肃然矗立、锋棱苍劲的“紫阳夫子解经处”碑碣,总要琢磨一番,朱熹缘号“紫阳夫子”,而这与“爱”又有什么关系?
据《辞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朱子大传》等史料志书记载,朱熹在知漳任上到白云岩创办书院,取名紫阳书院,朱熹别号“紫阳夫子”,白云岩山茶“紫阳茶”,都因朱熹为怀念其父朱松而取,深含爱乡孝上的情结。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年),授建州(今建瓯)政知县尉,更调南剑州尤溪县尉。后入朝,主吏部郎。因反对秦桧议和,出知饶州,旋奉祠卒,著有《韦斋集》。朱松早年读书于微州紫阳山(安微歙县城南),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故。逝世前把家事托给崇安奉祠家居的刘子羽。刘子羽即把朱熹母子从建瓯接到崇安并修一座旧楼居之。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于旧楼厅事刻“紫阳书堂”,并以“紫阳”自号。儒家理学后传弟子于清朝咸丰年间,在安微歙县建有紫阳书院。同治年间,延平府(今南平市)名儒俞越曾前往授课讲经。于是,安微微州的“紫阳书院”与漳州的“紫阳书院”乃同名异地。据当代漳州文化名人王作人先生所编的《志古遗玉》考证,白云岩“紫阳夫子解经处”石碣为清朝乾隆甲辰进士、龙溪古县先贤、被山西和顺县百姓尊祀“番薯王”的郑玉振所书,郑玉振的侄儿、嘉庆年间进士、内阁中书、吏部员外郎、龙溪马洲社的先贤郑开禧所立,距今261年。

朱熹自号“紫阳”,有怀土孝亲之情,更有济世爱民之德。朱熹在论解:“《太极图说》云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他认为“理”是绝对的本体,从而必然产生阴阳天地万物,这就是其宇宙观。“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具有无声无臭之妙”的抽象本体,由它主裁和派生万物,其“理”与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命题中的“是”近义(即规律性或真理),仅差“理在物先”或“理在物中”一步门槛,故朱熹的“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其理学的“太极图说”、“理一分殊说”、“格物穷理说”、“致知涵养说”等方法论、人性论、道德观却充满儒家智慧,特别是其方法论代表着中国古代辨证法的最高境界,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哲的精华;其理学在人性论方面,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把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认为读书受教育作用不仅要变化先天“气质”之偏以恢复“天地之性”,而且要消除物欲和私欲对“人心”蔽障,读书受教育,使人的混浊黑暗之气,得以阳光照耀驱散,从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朱熹把引导莘莘学子通过“格物致知”理学知识,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治盛世作为人生宗旨,故自号“紫阳夫子”,并且终身持志躬行“笃意学校,力倡儒学”的德治方略。朱熹十分欣赏程颢的名作《秋日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简意深,也寓含“紫阳夫子”的智慧与情怀,至今仍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对于朱熹缘号“紫阳夫子”的问题,更有后人对其理学思想“智慧之深、影响之广、历时之久”的功评。当代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上海三联书店新版的《朱子学新论》序言中的评价可略见一斑,他说“朱子学说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清初康熙曾经励精图治,史家称‘康熙之治’。事实上,康熙是以朱子学说来进行统治的,这也足以证明朱学的实际价值。”七色紫为贵,生气阳为本,毛泽东同志在点评《宋史·朱熹传》指出:“欲动天下者,当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不宜妄论短长,占去日力。”白云岩的开基拓荒者杨虔诚,无论是真摩尼教派的波斯文化,还是假借佛道的印度文化,毕竟这些文化已先期占据着白云岩这座名山。白衣大士摩尼教举帜的“日月神教”,还有禅宗所悟的“拈花指月”,都是正宗的儒家道统所不能接受的外来虚幻理论。这些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他们不缴纳赋税,不遵儒家礼法,实际上是对封建纲常名教、君臣关系的一种否定和挑战,可能“毁得大本”,故朱熹知漳莅政后即以“紫阳夫子”正统儒将出击,凝集“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的气势,登白云岩创办“紫阳书院”讲理明道以扫“残云梦月”。朱熹坚信“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都只在这里。”朱熹自号“紫阳夫子”,既有其登高望远的胸怀意境,更有其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贞固表白。
不同年代和版本的漳州地方志序言总有这样的褒扬之词:“紫阳过化”、“海滨邹鲁”。如原中共漳州市委常委兼龙海市委书记、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桂其明同志在新编《龙海县志》中序云:“紫阳过化,造就襟海带江钟灵毓秀之海滨邹鲁。”“邹”,孟子的故地;“鲁”,孔子的家乡;“紫阳”,即“紫阳夫子”朱熹,“过化”,曾经教化治理过,并且积淀了儒家文化。站在白云岩石碣“紫阳夫子解经处”之前,仰望山上苍穹飞逝飘忽的团团白云,俯眺山下漳州平原沧桑正道,在这充满春的气息,夏的生机,秋的硕果和冬的归藏的故土家乡,真要感谢那天上闪烁不息的日月星辰和故土灵秀四射的历代圣贤,包括“紫阳夫子”朱文公,是他们给我们茁壮睿智的生命,更资赋我们休闲悟道、承传文化、与时俱进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去追求如朱文公手书对联所指的“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的正途善果!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我的高中老师庄温英先生曾送给我的一首诗:
漳州白云岩紫阳书院
白云岩上白云飞,书院千年浴翠微。
朱子匠心搬碧瓦,灵虾得意着红衣。
秋光明媚龙江水,春韵和谐元晦诗。
义理长传人未老,黉门处处尽朝晖。
为什么漳州南郊旧疾民风'社拼'。'塘北朱'从来没有'古县郑'社拼械斗过。这是因為塘北朱是朱熹的后裔。当年朱熹父亲朱松进士任尤溪县尉时,夫人身怀朱熹六甲,临盆寄居尤溪员外郎郑氏寓所。据說郑员外这座寓所费了三代积畜,又请了名师堪輿找对地理。结果借给朱松夫人生了朱熹,吸足福址地穴灵气!福地福人居也,生出一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大圣人!您说朱子后裔没有与永怀感恩之心吗?自然对姓郑的近邻和好相敬,这是宗功祖德的思典与《朱子家训》的不言之旨。所以,研究朱子文化应有助于和偕社会与平安建设的需要!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有佳话在闽南漳州!闽南人对借厝住有谚語:'宁愿借人死,也不借人生。'这可能是本宗郑氏后裔中不得志者的歪理邪说,这属无肚量胸怀,不甘愿别人子孙发达吧!
文化是一种生活的积淀,约定的熟成。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便是文明成果。如《朱子家训》的期望,为子孙后代换来了平安与幸福!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